APP下载

让课堂走进生活,有效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2017-08-31张冰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9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品德与社会农村小学

张冰清

摘 要 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的主题,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怎样培养农村学生高尚的品德与良好的习惯,这就要求本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道德情操放在首位,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把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作用于他人,作用于社会,以达到知识和生活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品德与社会》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品质的重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农村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对农村小学生的教育要因地制宜,要将课堂教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3到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小学阶段要紧紧抓住孩童时期,用好的习惯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达到教育家孔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是,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堪忧:大部分学生不讲个人卫生,一套衣服可以穿十天八天,可以长时间不洗澡、不洗头、不洗脚;学习习惯也很糟糕,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懒得思考,抄袭应付,书写潦草,有的甚至懒得做;个别学生言行举止粗鲁,说话伤人吵架斗嘴,还会有攻击性行为,碰撞同学惹是生非等。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不再成为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角色扮演,让《品德与社会》课融入学生生活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而目前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了单一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当朋友,对他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农村学生,生活面比较狭窄,他们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和家庭,老师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从教材中的事例,让学生懂得明辨是非,生活中遇到事情时才能从道德认知上作出正确的判断。

2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反思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如教学《今天我当家》一課时,我先播放视频(一位家长一天的工作),让学生了解家长一天都会做哪些事,然后再分别让学生来做一做家务:洗一件脏衣服、剥火腿肠并切成片、剥大蒜皮、扫地拖地擦桌子。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父母为家庭的付出,学会感恩并懂得用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学生能做从道德认知上作出正确的判断还不够,实践中,也必须要严格遵守。只有结合生活实际,才能触发学生更多的体验和反思。在生活实践中懂得明辨是非,并严格遵守,促使好习惯的养成。

3老师以身示范,带动学生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占很大的比例,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往往高过于自己的父母,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老师更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严以律己,以身为范。当孩子们随手扔垃圾时,老师不妨弯腰拾起;当与孩子相遇时,老师不妨先打招呼;当大扫除时,老师不妨先拿起扫帚打扫清洁,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带动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逐步形成。

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把由课堂中所感受到的关于道德的认识、情感与认识的转化为道德行为并指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的教学行为也应该做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并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我们教师应该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地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得以培养。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培养农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主要阵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品德与社会农村小学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