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视角下审视我国私企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2017-08-31宿珊珊

河南教育·高教 2017年8期
关键词:收入分配

宿珊珊

摘要: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正处于迈向共同富裕的第二步,由于当前我国部分私企内部收入分配不公,出现了私企业主与工人的收入差距悬殊、工人工资增长的幅度低于私企利润增长幅度等一系列背离共同富裕的现象。只有政府、私企及私企主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使当前我国私企分配不公的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改善,使私企内部各主体的利益都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在私企内部形成良好的劳资关系,职工的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私企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加强,劳动者能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好处与成果,民生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伦理视角;私企;收入分配

一、我国私企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现

(一)私企主与工人的收差距悬殊

在私企里,业主们是不是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是衡量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则。由于在私企内部进行收入分配时,劳动力要素尤其是普通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之间不是处于平等地位,而是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在企业的初次分配过程中,劳动力要素不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不拥有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只有资本、技术等要素享有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和索取权。当前,不少私企工资缺乏外界监督,私企主工资决定的随意度大,很多私企以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工资,随意地减少职工劳动报酬,任意延长职工工作时间以及加大工作强度,却不支付相应的报酬,加上政府的调控缺位,导致私企职工工资不能随企业效益及物价指数的提高而增长。企业对剩余价值的分割也十分不合理,由于劳资地位悬殊,私企主凭借资本的垄断地位,对企业的剩余价值掌握着绝对支配权。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私企主与一线工人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甚至悬殊。

(二)工人工资增长的幅度低于私企利润增长幅度

近年,私营企业在我国宽松的政策环境下迅猛发展,其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企业的利润也有了大幅提高,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工人的工资增长停滞不前,许多私营企业都没有相关的工资增长机制,工资制度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已经不适应目前企业的发展状况。由于长期以来劳资双方力量悬殊,工人在收入分配时缺少话语权,工人只能默默承受低工资,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合理,存在利润侵蚀工资等诸多问题。

(三)工人的应有福利和社会保障难兑现

在私企受雇的这支劳动大军,规模庞大,且每年以一定的数量递增。劳动者在私企的直接生产过程中,从事各种形式劳动,通常进行的都是生产一线的劳动,而劳动报酬却低于劳动力价值。在不少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私企里,如纺织、化工、机械加工等,这里的工人因企业长期使用的是陈旧落后的设备,缺乏劳动保护措施,而经常会出现工伤等事故,且私企主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为劳动者改善劳动环境,使得不少职工因有害的环境而患上职业病,如尘肺病等。多数私企没有给工人缴纳保险或提供劳动保障措施,据统计,2009年私企雇主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寥寥无几,分别只占私企劳动者总人数的7.6%、21.8%、12.2%、3.9%和2.3%。私企使用廉价劳动力,在发展的初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长期如此,不仅使劳动者的收入和付出不相称,而且会影响劳动者的生活质量,进而直接影响社会经济质量和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私企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产生的伦理原因

(一)分配主体的道德水平较低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把个体道德发展水平分为前惯例期、惯例期和后惯例期三个层次六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私企主的整体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但部分私企主的道德水平仍处在前惯例期或惯例期,道德水平仍然不高,他们之中有部分是拜金主义者,容易从满足个人的私利出发,不顾及工人的正当利益。同时,我国长期以来由于资本稀缺和劳动力过剩,形成了“强资本,弱劳动”的局面,使工人特别看重好不容易得到的那份工作,对雇主的不合理行为能忍则忍,加上部分工人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进而使他们变得逆来顺受、缺乏主见。

(二)社会整体公平观模糊

对公平观,我国理论界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收入差距大小合理的公平观。把收入的差距大小作为判断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标准。第二,公平收入分配是分配尺度、分配过程、分配规则的公平。由于社会对公平观的认识不够、建设不够,没能形成统一的公平观,我国社会的公平观从整体来说还比较模糊,而部分私营业主往往选取对自己有利的公平观,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把个人盈利的最大化作为分配的最终目的。

(三)分配道德监管不力

目前,政府对企业的收入分配给予了更多关注,但是关于分配的具体措施仍然较少,如提供一个最低工资指导线作为标准,但因其只是一个参考而不具有执行的强制性,许多企业都视其为摆设,对自身的收入分配还是多由经营者来决定,因此普通职工的合法权益由于缺乏监管而无法得到保障。由于我国私营企业名义上在工资分配制度上实行集体协商制,实际上多数企业并没有进行集体协商或者是集体协商的结果没有效用,职工的工资分配主要是经营者说了算,经营者的工资也是经营者说了算,造成了典型的工资决定主体和标准的缺失。其次,企业工资增长机制还不够完善,职工的工资应当是取决于劳动效率和企业的经营效益的,但随着经济发展,私营企业的经营效益翻倍增长,职工的工资却仍旧止步不前。多数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水平与企业效益增长水平不挂钩,无论企业盈利多少,职工工资水平都一成不变或者增长缓慢。

三、我国私企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伦理解决路径

我国私企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政府、私企以及私企主的共同协作。在政府层面,通过确立科学合理的公平观,实施公平的初次分配政策,制定出台有关工资的法律法规,加强分配伦理的舆论监督以及树立分配道德的典范;在私企层面,要构建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开展收入分配工作的伦理检查与审计,选取有道德的人力资源主管。在私企主层面,要加强私企主的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分配公平观,同时提升私企主的社會责任意识,塑造私企主的伦理人格。endprint

(一)创建分配公平的社会环境条件

首先,确立科学合理的公平原则。源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交换理论分配公平的“自利理论”认为,人是唯利是图的,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受这种自利理论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以自我利益为参照来判断分配是否公平的公平观。基于此,政府要引导私营企业主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勇于致富,不藏富、不炫富,守法经营,善待员工,合理赚钱。同时把公平的价值理念植入到私营企业主只注重效率的观念中去,使其正视目前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症结所在。对工人要培育其应得原则的思想和权利意识,不仇富、不崇富,爱岗敬业,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私营企业实现公平分配的思想观念基础。

其次,加强分配伦理的舆论监督。在现代社会,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社会典型事例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加强分配伦理的舆论监督,就是要使职工拥有工资的知情权和评论权,目前我国大部分私营企业内部还实行的是保密工资,工资从制定到支付都没有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因此增大了外界对其进行监督的难度。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自公众的舆论监督力量已经体现出了其较之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的优势,不但能够对私营企业的行为随时进行监督和曝光,而且其传播的范围也比较广、影响力也更大。因此,我们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和优势,加强对企业内部收入分配的舆论监督,使之及时地改进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二)完善私企的内部管理

首先,建立收入分配工作的伦理检查与审计制度。伦理检查与审计是西方大型企业的常规工作之一,由专门设置的伦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进行。我国私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尚不具备专门设置伦理委员会的客观条件,但大型私营企业管理应考虑尝试专门设置的伦理委员会,对包括分配在内的各项工作进行伦理检查与审计。分配的伦理检查与审计功能有三:其一可用来评价私营企业究竟是否真正实行了分配公平,其二通过检查和审计可及时发现分配决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其三伦理检查与审计可为下一轮更高水平的公平分配方案制定提供基础。公开的薪酬制度可以使管理层与员工的意图进行相互交流,促进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一方面员工对于薪酬的设想和期望能被政策制定者了解,另一方面员工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企业出台的分配政策。

其次,实施人本化管理方式。人本化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私营企业要长久发展、做强做大,就离不开人本化管理。企业主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摒弃仅仅把劳动者当作赚钱机器的陈旧观念,应特别树立人本化管理理念,将员工看成是自己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各种资产里最重要资产,学会尊重、理解员工,关心、爱护员工,实施“人本化”的管理方式。要发挥行业协会、经济管理培训院校等组织的作用,鼓励、动员私企管理者学习交流人本管理知识和经验,以此来逐步提升人本管理的水平。

(三)提升私营企业主的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支配行动,几乎所有的不良行为都首先是思想道德上出了问题。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私营企业主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问题,引导其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艰苦创业、劳动光荣的思想在我国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任何逃避劳动、鄙弃劳动、浪费劳动的行为都是被唾弃和不容的。因此必须加强对私营企业主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明确要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劳资关系。在社会主义中国,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和伦理价值追求,这就要求私营企业主要处理好个人富裕和共同富裕的关系。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不能以剥夺他人财富的方式来实现个人富裕。因此,要鼓励和帮助私营企业主先富带后富,坚持共同富裕的伦理坐标。

私营企业主是企业伦理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对企业伦理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及示范作用。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对私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十分突出。马克思曾经说过,道德的精髓正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人们心灵深处内在的秩序与和谐。私营企业分配公平的实现有赖于私营企业主的道德修养。私营企业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一要靠私营企业主自身的学习修炼,充分认识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企业功能不仅在于解决就业和赚取利润,还应该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员工权益、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等。也就是说,一方面企业要追求最大利益,另一方面企业要做好“企业公民”,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二要靠社会和政府的教育引导,要充分发挥私营企业主群体中的党内人士的作用,用共产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来带动私营企业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公平观和财富观,使他们远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尤其是培养私营企业主的分配公平价值理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是政府今后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总之,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忽视私营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私营企业分配的不公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体的社会分配不公,从而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受阻,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

参考文献:

[1]Michael Walzer.Spheres of Justice[M].New York:Basic

Books,Inc,1985.

[2]Georges Enderle,Lee A·Tavis.ABalanced Concept

of the Firm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ts Long-

term Planning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8,(17).

[3]MelPerel.An Ethical Perspective on CEO Compens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3,(4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1.

[6]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

[7]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2.

[8]乔法容,朱金瑞.经济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4.

[9]何建华,马思农.分配公平:是否可能及何以可能[J].

伦理学研究,2010,(3).

[10]李梅,潘新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利弊分析[J].

企业管理,2010,(4).

[11]贺汉魂,王泽应.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内涵及其关系

新论[J].哲学动态,2010,(6).

[12]陈学明.马克思的公平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

責编:群 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收入分配
调节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有效性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收入分配对策研究
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问题思考
调节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税收政策建议
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收入分配问题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收入分配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