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地合作办学发展历程研究

2017-08-31和艳洁郜艳丽江闪闪

河南教育·高教 2017年8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办学

和艳洁++郜艳丽++江闪闪

摘要:鉴于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新挑战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高等教育管理地方化的政策保障,高校校地合作经由了初步探索、积极推进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高校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人才储备,积累了校地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校地合作;办学;发展历程

一、高校校地合作办学的产生背景

(一)知识经济时代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扮演着经济增长的内在基本动力的角色,推动着经济日益知识化。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常常与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谁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先进,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经济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搭档。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划者,需要重新审视和处理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高校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变化。高校与政府之间开始逐渐形成相互依存、全面合作,同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已不再单一地发挥为政府提供人才和科研服务的作用,它的影响力逐渐衍射到政府的各个部门的各种行政行为,甚至政府的重要决策出台及计划实施,高校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毛入学率在15%至50%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大众化强调的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的民主发展与进步,提高整个民族的知识水平。高校校地合作開创了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新局面,建立了政府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学校依托政府办学的新体制。在这场改革中,很多高校总结了宝贵的经验,这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契机,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高等教育管理地方化为高校提供了保障

高等教育管理地方化,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高等教育地方化提供了政策支持与行政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四次较大的调整,从中央集权、条块分权、三级分权跨地区、跨部门管理,到现在的两级管理、以省级为主,有一系列的探索。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断调整。长期以来,国家对高等学校管得过多,高等教育行政化倾向极其严重,高等教育与地方发展脱节,高校也与社会脱节。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深化,通过高等教育“共建、合作、合并、协作、划转”等改革的推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开始被打破,省级政府进行高等教育决策和管理的权力和责任逐步增强,“两级管理,以地方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地方化行政体制已基本形成。

二、高校校地合作办学的历史演进

(一)初步探索阶段(1985—1995年)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由此,合作办学开始逐渐出现。1984年,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即是要为国民经济服务”,激励高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经济建设中需要大量的新型人才,自此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政府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单纯依靠国家不能提供充足的教育服务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因此,国家在继续充当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重大方针的决策者的前提下,让地方政府尤其是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教育服务。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加强管理,正确指导”的方针,促使政府转变职能,从宏观上利用立法、拨款、信息服务、政策倾斜等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二)积极推进阶段(1995—2005年)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该决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自此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在教育强国建设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1994至1996年,国家教委分别在上海、南昌、北戴河举行了三次研讨会,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商讨,提出了在实际改革中形成“共建”“合作”“合并”“协作”“划转”五种管理体制改革形式。这三次会议对高等教育办学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明确提出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推动校地合作的发展。高校和地方政府的优势互补以及资源的相互利用,能推动校地合作积极发展,为校地合作奠定了合作基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高校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自主进行转变,积极转变了办学类型,获得了更长远的发展。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对地方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注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建设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为目标,重点在于借助地方发展优势,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需要改变单一的办学体制。高校校地合作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的新路径,成为政府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局面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推动了高等教育管理地方化,为高校校地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形成了“两级管理,以地方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地方化行政体制,加强了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相结合及相互促进,使地方政府和高校以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关系,促进了高校校地合作的蓬勃发展。高校站在社会的角度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间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社会打造了地方高校,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社会的支持。校地合作在各地各高校快速发展,高校联合地方政府签署协议、搭建基地、建立平台,积极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校地合作办学有序展开。

梳理高校校地合作的发展历程,为研究高校校地合作办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并为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办学和进行校地合作办学模式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高校校地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庆典.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5.

[2]罗国荣,罗秀.校地合作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

的互动双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3]吴志攀.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

论,2003,(4).

[4]陈三林.校地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2015,(6).

责编:清 欢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办学
在晋招生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录情况一览表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