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7-08-14李婷婷

新课程·教师 2017年7期
关键词:巴金人文精神人文

李婷婷

人文精神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对自我、他人及周边事物的关怀,体现在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尊的维护、对事物的丰富情感和普遍关怀。其作用是中和人类各种情感的冲突,缓解各种不良情绪,控制自身的欲望。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要由人文精神的培养来决定。可以说人文精神的水平代表着整体国民思想的高度。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凸显人文精神,将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培育渗透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随着高考应试教育制度的推进,学生的学习都围绕“分数”这个核心而转。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接受知识不惜牺牲掉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与感悟时间,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让语文学科的自由性、趣味性、人文性充分体现出来。我们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正在日益严重地偏离语文学习的本质。如何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细心钻研教材,挖掘人文精神

语文作为传播语言文化的基础学科,本身就带有人文性质,在高中语文的教材中有很多世界名著的篇章和优秀的古代诗词,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绝佳材料。

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老师孔子引导学生谈理想。对弟子“公西华”的观点发出了“喟然一叹”,这“一叹”打动了著名文艺评论家“金人瑞”,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金圣叹”,更是通过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终极理想结合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子欲居于九夷。或曰:“陋,如之何?”两则语录看到了孔子对物质享受的淡薄,对追求理想的坚定。此处亦可结合《逍遥游》中庄子对“无所待”境界的追求看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统一互补之处。

再如:《小狗包弟》一文,巴金先生通过本文将自己在特殊历史时期心路历程完全展现出来。针对文本,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分析巴金先生作为一名“亲历者”的复杂情感:小狗对于主人的无限忠诚与主人迫于压力对小狗的放弃之间的对照,敲打着每一个人的内心。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巴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家》《春》《秋》时的巴金。对过往反思的巴金是痛苦的,亦是勇敢的,这种“反思”精神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而巴金先生透过文章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和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气度已经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有的学生甚至流下了眼泪,这就是文本中人文精神的魔力啊!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反省自我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知教育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带领学生看到作品中人性所表现出的各个不同的方面,以此达到丰富学生的心灵,体会世情百态,感受人间冷暖的目的,从而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开展课堂互动,营造人文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情怀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求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需善于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准确把握作品传达的复杂情感,又能在对话与交流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比如:讲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教师要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情怀与关爱的氛围。首先分角色朗读课文;其次让学生自由选择各自赞同的治国理念并组成小组,在充分认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儒家的治国方略之后,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对文中孔子几位学生的不同治国理念进行评价,并通过孔子对弟子的不同评价来深刻认识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追求和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明白儒家的“礼治”不仅体现在自身修养上、言谈举止上,还体现在人际和谐、相互尊重上。想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就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敢于担当。

三、丰富人文资源,拓宽语文教育的空间

教学不仅仅在课堂中,也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要与生活、社会进行融合。课堂中为学生推荐大家名著,让学生领略不同大家的思想,丰富其自身的审美情趣,体会不同人生的人性理念,形成人文情怀,加强人文关怀。另外,将课堂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从实际中充分体会人文精神。

例如:《我有一个梦想》一文,重点引导学生懂得“梦想”会引导一个人对自己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并对最终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小立志,是一件对未来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再如:《老人与海》一文故事很简单,写的是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作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卻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虽然老渔夫没有把完整的马林鱼拖回海岸,在别人眼里是失败的,但是实际上他是成功的。他身上坚持不懈、自信的精神正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发觉并学习的重点。 在现实生活中碰到困难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对,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们要通过文章教会学生勇敢,懂得坚持,懂得付出,并用此种方式回馈给社会,以此达到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终目的。

语文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在抓教学、提质量的基础上,重视人文主义精神与教学的结合,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从而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洪梅.高中语文教学有效变革的三个方面[J].中华少年,2017(5).

[2]李微.构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性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33).

猜你喜欢

巴金人文精神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
小巴金“认错”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