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经济视角下的媒体价值:基于中国日报网农民工报道编码分析*

2017-07-17祁慧博高晓玮

中国出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农民工曲线产品

□文│祁慧博 高晓玮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产物。农民工在社会融入、劳工关系、公共服务上的不公平,以及在城市社区中的疏离和基本权利的缺失等问题积弊已久并日渐突出,成为社会的重要议题和媒体关注焦点。中国农民工与其他国家产业工人转移的巨大差异与复杂性,很难被国际社会完整与准确地把握,能否全面、客观地对外报道农民工问题,让国际社会更充分地了解中国国情,对于引导国际社会更好地认知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日报》(China Daily)作为我国外宣英文主流媒体,在对外展现国家意识形态、表达公众诉求、反映党和政府的农民工政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China Daily旗下的中国日报网(www.chinadaily.com.cn)已成为国家综合性网络媒体和中国最大英文网站,日均访问量超过5200万次。为此,本文采用信息编码技术分析方法,结合传播学理论,基于网络经济中内容性信息产品特征,对该媒体农民工报道进行了实证分析,剖析了网络媒体的价值形态。

一、农民工问题的传播学研究方法与现状

农民工问题的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形象塑造、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的公共表达等方面。

1.议程设置中农民工的媒体形象塑造

传播学的议程设置主要通过反复报道某类新闻,强化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农民工的媒体形象随着议程设置变化而不断转换,从被城市拒之门外的“盲流”到“打工仔”“打工妹”等处于城市边缘的越轨群体到权益受损者甚至被赋予新市民身份。有学者通过对1983~2014年《人民日报》中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得出:新闻媒体议程设置主要集中在农民工的利益保障、生存状态、培训与就业、社会关心等方面,客观上强化了农民工“弱势群体”和“问题群体”的社会认知。值得指出的是,网络媒体的出现,消减了议程设置功能,网络新闻信息纷繁,但主题雷同、意见散乱。在网络经济学理论中,同质化信息产品供给并非价值创造,更不意味着所有关于农民工的网络新闻都会成为议题。信息泛滥带来阅读困难,有意义信息可能得不到受众注意,许多本应成为议题的信息却湮没在海量垃圾信息中,影响了传播效果和舆论引导的实现,基于网络经济视域研究网络媒体对于农民工的塑造,必须遵循信息产品供求理论,并进行全新的阐释。

2.框架分析农民工弱势群体媒体表达

传播学的框架分析方法着眼于媒体构建社会现实的过程。传播者依照自身目的,运用一定传播策略和技巧达到期望的传播效果,因此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媒体表达研究中采用框架分析较为常见。新闻媒体作为公共信息传播渠道和社会舆情工具,对引导和构建农民工公共表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媒体充当面向政府、社会公众、制度性利益表达机构,以及农民工群体等不同角色时,对农民工利益表达的机制不同。随着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多元利益主体对其利益表达诉求日益强烈,隐射出框架分析并非完善的理论范式,在话语分析中揭示了媒体表达的质性差异,却无法说明由此实现的信息价值,而后者正是引入社会资本后网络效应所能解释的领域。

现有的研究主要基于大众传播语境下的传播学分析,均未突破媒体有关农民工报道中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的关系范畴,未能将报道本身视为信息产品供给而强化其经济属性和运行规律。因此,我们运用网络经济理论中信息产品的新供给定理、新需求定理以及引入社会资本的网络效应,以中国日报网为例,对2016~2017年有关农民工的报道进行编码分析,突破议程设置和框架分析范式,从信息产品价值角度解释有关农民工问题报道主题差异化,寻求最广泛的社会合意和内容迭代创新的意义,为新闻传播活动价值创造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二、网络经济学信息产品供求理论对农民工报道的解释

网络媒体的农民工报道属于网络经济中的信息产品,而且是内容数字产品。如重点考察数字产品在网络传播中的商业因素,则数字产品具有不可破坏性、可变性和强复制性。这些特征决定了网络经济中信息传播供给规律与古典经济学有所不同:随着信息数量增加,数字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供给曲线下降(如图1所示,P表示价格,Q表示供给量,S表示供给曲线)。同时,在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影响中,社会资本表现出网络效应,随着对某网站新闻消费量的增加,个人效用升高,用户需求价格提升,形成对农民工报道社会意愿需求曲线,即许多向右上方倾斜的个人意愿需求曲线的包络线(如图2所示,U表示效用,d1、d2、d3、d4表示个人意愿需求曲线)。

图1 数字产品的供给曲线图  图2 社会意愿需求曲线

从整体、长期、持续的新闻价值层面来看,报道创新势在必行,但新闻创作中积累的经验能使后续新闻的生产成本有所降低。因此,媒体的成本曲线在新闻持续再造和创新的过程中表现出锯齿型的下倾。上倾部分表明媒体因新闻创作而增加了新闻成本,而多数局部区域边际成本依然递减(如图3所示,C表示成本,MC为边际成本)。

这一规律由数字产品的成本特征和网络外部性规律所决定。在网络经济中,边际成本递减规律使数字产品的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价格亦可随产量增加而下降。以中国日报网为例,当第一个用户访问该网站浏览农民工相关主题报道时,媒体产出为1,网站所有投入(信息收集、采访报道等)就是这一单位产出的总成本。当第二个用户访问时,产出增加一倍,但几乎没有增加投入,即在网络服务器设备承载能力范围内,中国日报网几乎不增加投入为后进入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由于边际成本在第一个单位产品以后都是零,所以成本曲线急剧下降,逐渐趋于横轴,并无限接近。由于网站用户数量的增加,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原有用户免费浏览和阅读的产品中蕴含新增价值而无须为这一部分价值提供相应补偿。

由于网络经济特性,将不同新闻媒体有关农民工报道视为信息产品供给,则数量供给曲线叠加而绘制新闻市场供给曲线并无意义,因为雷同新闻消费并不具有排他性和耗减性,知识作为投入要素,与传统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但可以绘制种类供给曲线,即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当反映和引领最广泛的社会合意而推升用户效用时,数字产品价格越高,媒体更倾向于多元视角、主题、内容和形式的报道(见图4)。

图3 新闻不断创作下的媒体边际成本曲线

图4 数字产品的种类供给曲线

三、农民工报道的调查研究与方法设计

样本说明。本文选取中国日报网2016年3月14日至2017年3月13日农民工报道为研究对象,在高级搜索中以“migrant workers”(农民工)为关键词,分别设置全文和标题精准搜索,并限制报道来源,最终得到全文搜索下1970篇以及标题搜索下100篇有关农民工报道。从关键词全文搜索看,在1970篇报道中,China Daily来源新闻占比最高,为48.74%,其他来源新闻占比高于2%的依次是:chinadaily.com.cn 17.43%,Xinhua 16.66%,China Daily USA 8.84%,China Daily Europe 2.42%,Agencies 2.31%,China Daily Africa 2.01%。 本 研究删除了不同来源相同报道而仅保留其中一则,在Nvivo 11.0中进行了构念和报道内容探索性分析,通过类型抽样和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择30篇新闻标题中含有“migrant workers”(农民工)报道为研究样本。

编码过程。通过对农民工报道样本进行编码,提取出报道的核心概念,在查询中以进行精确查找匹配,从30份“源”材料中查找“migrant workers”(农民工)、“home”(家)、“business”(商业)、“house”(住房)、“civilization”(文明)、“salary”(薪酬)、“child education”(子女教育)、“medical insurance”(医疗保险)、“entertainment”(娱乐)、“loan”(负担) 相关和相近关键词查询。在此基础上编码共生成3146个自由节点,再通过主轴编码将这些自由节点建立初步关联,形成具有一定包容性的概念,提取较高层次关键要素形成子树节点乃至树节点,最终整合提炼出政府政策、返乡创业、技能培训、生存状况、权益保障、家庭子女、关怀救助、城市融入、精神文化等核心范畴。

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传播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本文将质性研究与量化方法相结合,采用网络经济视角来考察内容性数字产品供给背后的新闻价值。

四、研究结果

通过新闻报道中的词频分析以揭示报道主题范围,以词频高低来确定报道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并克服传统研究过于依赖定性的总结描述、难以摆脱个人经验和主观偏好、无法深入研究目前报道主题隐含的深层次内容等弊端,具有客观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1.报道主题多元

表1词频分析仅展现加权百分比前10位结果。从中可以得出,中国日报网过去一年有关农民工的报道主题围绕其务工事务(work),突出家庭建设(family),关注农民工自身教育和子女教育问题(education),还反映了农民工进城(city)务工(job)与返乡(return)创业的意愿、选择与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怀救助(help)和省际差别(province)。报道主题丰富,延伸到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各个维度,直接或间接展现出农民工的思想观念与现实关切,注重农民工的话语,以农民工视角的报道较多,人本化地反映了农民工的各项诉求。不仅报道主题多元,且新闻撰稿人相对集聚,形成专业分工,在“干中学”效应下提升了报道效率,促成了供给曲线随受众扩张的快速下降。

表1 中国日报网关于农民工报道的词频统计

2.体现社会合意

以词云图这一信息文本可视化技术来反映词组重要性差异,比词频统计表在展示词频信息方面更加直观和清晰,再对共词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后,可以得出“春运回家”“返乡创业”“城市生活”以及“公共服务”等几类主题,在话语构建中蕴含着社会合意,即新闻主体与客体之间平等、自由、协商、合作、信用的态度,而这类报道的社会意愿需求随受众增加而放大,增强了农民工报道的常规性,对于旧市民与新市民关系的协调、农民工政策的贯彻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而实现媒介社会与经济双重价值的复合增长。

3.内容迭代创新

在探索样本中的文本内容关联方面,发现通过节点与单个文本内容相关的所有文本内容。以返乡(moving to hometown) 和 创 业(start business)两个节点为例,在样本30篇报道中有8篇内容聚焦于此,突出了过去一年中国日报网在农民工报道上以返乡创业为议程引领,但报道侧重点与手法不尽相同,如题为“Migrant workers back home with their family”(农民工举家返乡)新闻采用图片加案例方式,关注在税收减免、行政费用下降及贷款补贴等支持性政策下,不同农民工兼顾家庭和自身技能所做出的返乡创业选择。题为“Flocks of young migrant workers return home from big city”(年轻农民工从大城市成群结队返乡)则结合宏观数据和微观调查,从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效果和问题等多个切入点进行报道,透露出大量农民工对返乡与创业环境不断改善的信心。这是基于同类内容主导下局部改善和渐进寻优以及持续迭代的过程。基于数字产品种类供给曲线上升和边际成本曲线锯齿形下降原理,是通过对创新网络节点信息的快速响应和反馈而进行的一种创新模式,即“内容迭代创新”,对报道内容丰满和形象塑造增强具有积极效应,同时更专注用户和效率,能以较小投入更快产出新的报道内容,从而在新闻市场中抢占先机。

五、结论与启示

网络时代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特征上有显著差异。虽然媒体依然肩负信息传播、环境监测、社会守望、舆论监督等功能,但媒体价值创造有必要成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共同体,重在遵循其报道内容作为信息产品的经济属性与供求规律,媒体作为一个节点,报道专业性和权威性也体现在其在接入点和到达点的数量以及转换数据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媒体价值随着传受关系的变化而重构,新闻媒体不再是信息传播的中枢,信息产品的生成和传播过程须掌握和引领社会意愿需求,动态衡量新闻报道的成本和收益。

新闻媒体在农民工问题报道中不断发展,以媒体价值创造为导向,兼顾效果与效率。从网络经济学视角分析,雷同信息产品大量供给对受众是一种冗余,是缺失效果的表现;而截然不同的内容创新又使得媒体定位不清,丧失形象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导致传播过程低效率;报道如不坚持以人为本,而是强化农民工报道中的冲突与刺激,无法体现社会合意,不仅是农民工形象的扭曲,更使大量受众无法通过媒体达成对于农民工社群的共识,传播受众效用的降低将破坏需求方的规模经济。因此,网络经济时代新媒体经济价值创造与报道本身和受众偏好之间具有更为紧密的共生关系。

猜你喜欢

农民工曲线产品
未来访谈:出版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幸福曲线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梦寐以求的S曲线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曲线的华丽赞美诗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