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新闻?新闻聚合服务伦理争议及其行业后果

2017-01-26万书亮李窦逗

中国出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新闻业内容文章

□文│万书亮 李窦逗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

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内容生产方式,新闻聚合(news aggregator)服务以抓取、整合和按需分发互联网渠道上的各类新闻为基本特征。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相比,新闻聚合在对用户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组织整个生产过程,因而甫一诞生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但这种基于“整合”与“分发”机制的新闻服务,也因与原创新闻内容生产模式的大相径庭而不可避免对新闻业的各项传统构成挑战。事实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各类新兴的新闻聚合服务的运营自始至终伴随着专业性和伦理层面的争议。在新闻聚合日益成为互联网新闻生产的主流模式的当下,对这些争议加以厘清和剖析,将有助于我们把握新闻业在互联网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新的结构性特征,从而为从业者和观察者提供反思的依据。

本文以国外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聚合服务网站嗡嗡喂(BuzzFeed)自诞生以来在伦理问题上面临的争议和批评为研究对象,探讨以新闻聚合为代表的、基于用户分析的互联网新闻生产新形态对新闻业传统规范的影响。

一、“清单体”文章与剽窃争议

在互联网新闻的研究中,BuzzFeed等新闻聚合服务呈现新闻内容的主要形式被称为“清单体”(Listicles)。亦即,文章的标题多以“数字+关键词”的形式出现,内容则由大量图片和短小精悍的文字组成。从新闻编排的结构角度看,“清单体”文章便于新闻受众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主动选择,但这类新闻内容几乎不遵从传统的新闻叙事逻辑,其内部各部分之间逻辑关联较弱,编辑过程则高度依赖编辑人员大规模的线上内容检索。因而,这类具有病毒式传播力的新闻极易成为“复制粘贴”的产物,因而也就成为以BuzzFeed为代表的聚合类信息网站剽窃的重灾区。

从诞生之日起,BuzzFeed面临的剽窃争议便从未中断过,其被指控最主要的剽窃对象便是其各大竞争对手,如美国新闻网站红迪网(Reddit)生产的原创内容,这些内容既来源于线上媒体也来源于线下媒体。研究者艾德里安·陈(Adrian Chen)在题为《BuzzFeed和剽窃问题》的文章中举证,BuzzFeed上《21张令你重新相信人性美好的图片》[1]的“清单体”文章几乎全部复制自耐德哈迪(Nedhardy)网站上名为《7张令你重新相信人性美好的图片》[2]和《13张令你重新相信人性美好的图片》[3]的两篇文章,单凭这篇抄袭来的爆款文章,BuzzFeed就获得了超过700万的浏览量。另一个著名的剽窃案例则直接出自BuzzFeed的高级编辑马特·斯托普拉(Matt Stopera)之手,这位编辑因经常“复制和粘贴大量未标明来源的内容”而多次受到批评,如他曾发布的一篇名为《关于电影〈独领风骚(Clueless)〉你不知道的13件事》[4]的文章基本完全抄袭自IMDB网站。

Geddit网站是BuzzFeed最常剽窃的对象。例如,BuzzFeed上的热门“清单体”文章——《最让人感到幸福的30个事实真相》,[5]其抄袭自Reddit网站上的一则话题帖——“你知道最令人幸福的事实真相是什么”。[6]文中有一条内容是关于水獭握着手睡觉的真相,Reddit网站上的原文是“水獭睡觉时会拉着手以免被水冲散(Otters hold hands when sleeping so they don’t drift away from each other)”,而BuzzFeed的表述是“水獭睡觉时会拉着手以免漂走(Otters hold hands while sleeping so they don't float apart)”,显而易见的是,BuzzFeed仅用“while”和“float apart”同意替换了原句中的“when”和“drift away”。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剽窃和抄袭似乎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美国著名八卦新闻网站高客(Gawker)就曾因抄袭和剽窃指控而被迫关停。BuzzFeed对自己面临的剽窃指控也并非毫无作为。2012年12月,本·史密斯(Ben Smith)成为BuzzFeed的主编,他一方面重申BuzzFeed的定位为科技公司,致力于信息的聚合;另一方面,也着重强调将使用传统媒体的内容引用标准来规范BuzzFeed的内容发布。史密斯治理时期的BuzzFeed在剽窃问题上有所收敛,如马特·斯托普拉后续编辑报道的《在盐浴时你可以做的10件事》和《关于引用洗手液你应该知道的14件事》等“清单体”文章均有大量的引用标识。但自始至终,无论在话语还是操作层面,“聚合”的重要性都被置于“规范”之上,BuzzFeed也始终未曾在真正意义上杜绝被视为“剽窃”的内容生产方式。从2014年开始,BuzzFeed面临的剽窃指控再次激增。例如其签约作者本尼·约翰逊(Benny Johnson)即被指控有多个剽窃行为,[7]两名匿名用户称约翰逊的文章直接复制自其他记者的报道以及维基百科和雅虎,这些内容未加任何引用;在一个极端的例子中,他从“雅虎问答”中完全照抄了一个共计18个单词的句子,然后仅补充3个词作为该句的结尾。史密斯起初一直为约翰逊辩护,但最终还是向读者道歉,同时承认了约翰逊剽窃的事实并最终将其解雇。

二、新闻信源的模糊化

比起“上纲上线”的剽窃指控,“聚合式”新闻编排面临的更为常见的批评,是专业主义范畴内的“信源合法性”问题。

BuzzFeed的团队成员擅长从各网站上挖掘素材并重新包装,最为关键的是,“他们故意隐去消息来源以使得读者很难追溯到原始材料”,[8]法哈德·曼约奥(Farhad Manjoo)认为,BuzzFeed能够制造一个又一个病毒式传播产品的秘密在于,其编辑团队能够精确发现具备走红潜质的原始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编辑加工得更加符合读者的兴趣,从而使其更加火爆。可见,BuzzFeed长于制造影响力的能力并不是一种“天资”,而更多是一种生产机制。曼约奥以热门文章《14个你绝不应该犯的职场错误》[9]为例深入分析了BuzzFeed内容生产的秘密:①编辑注意到Reddit上包含有一些以“一份工作”为关键词的帖子;②以“一份工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③通过搜索获得大量的图片;④编辑、复制、粘贴搜索获得的全部图片。一旦了解了内容生产原理,读者便不难发现许多BuzzFeed上十分火爆的内容都指向Reddit等网站的原创内容。

当然,还有的研究文章认为,以BuzzFeed为代表的聚合类网站之所以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整合在互联网上热传的各类信息,也可能得益于其建立了一套能够实现精准计算的编码程序。《大西洋月刊》网站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对于BuzzFeed这类聚合类信息媒体来说,“像《最让人感到幸福的30个事实真相》《让你失望的33种动物》这类具有文学性的文章而言,新闻报道的严格标准并不适用于此种聚合类信息的生产过程”。[10]对于BuzzFeed来说,其已经在生产以情感驱动和视觉支撑为核心的内容上拥有了技术领域的优势。

BuzzFeed由于使用未获得授权的图片和传播未标明来源的内容,近年来已卷入多起与版权相关的法律诉讼案中。例如,来自爱达荷的摄影师凯伊斯莱恩曾对BuzzFeed提起版权诉讼,声称该网站未经许可,使用了一张名为“30 张最有趣的脸部面孔”的足球蒙太奇摄影作品。由于该图片已经在超过64个网站上传播,该摄影师要求BuzzFeed赔偿360万美元。[11]另一起诉讼则缘起于BuzzFeed盗用了一家摄影公司拍摄的9张名人照片,该公司声称BuzzFeed有意盗用其照片以为网站获取更多的点击量,并要求BuzzFeed赔偿135万美元。[12]

三、专业主义与商业利益

除剽窃指控和新闻源的合法性问题以外,BuzzFeed面临的另一个争议是其对商业利益侵染新闻独立性的暧昧态度。在西方新闻业传统的语境下,这个问题比剽窃更易引发批评者的警惕,因为其影响力超出了新闻业的范畴,而体现了其他社会力量对新闻业的侵蚀。

2015年4月,Gawker网站发现BuzzFeed有意删除了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是批评多芬香皂的文章,另一篇是批评孩之宝的文章,文章批评的对象正是BuzzFeed的两位广告主。事件曝光后,本·史密斯向全体员工道歉,承认是“自己没有尊重BuzzFeed制定的准则,删稿之事是一种过度反应和一时冲动的行为”。[13]一份内部资料还显示,该公司此后还曾删除了其他几篇批评微软、百事以及联合利华等广告主的文章。值得玩味的是,BuzzFeed此前发布的内容生产准则明确表示,将从一个单纯的“互联网信息聚合传播媒体”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新闻生产机构”。然而,仅在4个月后,BuzzFeed就因为删除批评广告主的文章而陷入舆论漩涡,这显然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生产机构”所不齿的行为。

另一事例发生在2016年,英国广告标准管理局(ASA)指责BuzzFeed违反了广告刊登准则。事情缘起于BuzzFeed推送的一篇名为《14件洗衣失败的经历》的文章实际上是为某一品牌所做的商业广告(软文),但没有在适宜的地方向读者清楚地交代这篇文章的广告属性。[14]尽管英国广告标准管理局最终接受了BuzzFeed的辩词——该文章的链接和搜索结果均标明了该文是“被赞助的内容”——但是由于其标明方式不够清晰,因而批评者普遍认为这是BuzzFeed故意进行的一种将新闻与软文边界模糊化的策略:一方面,由于网页篇幅较长,因此读者很有可能没有耐心浏览到最后,而“此文被赞助”的说明恰恰出现在文末;另一方面,即便是位于页面顶部的“品牌发布”标签也不是特别醒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读者都未能看到标识,因而也就未能从一开始就明确知悉自己正在阅读商业内容而非新闻。

事实上,从相当数量的类似案例中,我们都不难看到比起传统新闻机构来,新闻聚合媒体对商业利益、赞助内容和新闻专业主义之间关系的理解,远不似传统新闻机构那样黑白分明。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商业利益的背书甚至正在成为新闻内容的一个合法的来源。

四、总结与讨论

以BuzzFeed为代表的新闻聚合服务在伦理问题上引发的种种争议,实际上均指向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用户分析为基础、以分享为主旨的新型新闻生产模式与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之间在观念层面存在的罅隙和分裂。

无论面临怎样的指控,我们都不能否认,BuzzFeed生产的绝大多数新闻内容均非常适于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播。但在将传统新闻生产法则加以模糊甚至破坏的前提下,以“清单体”为典型代表的“爆款”文章完全有可能带来因内容的“去语境化”问题,从而产生新闻分发的“黑箱效果”。亦即,新闻聚合模式使人们痴迷于在缺失语境的状态下分享网上热传的图片或文本,却无论在生产机制还是消费模式上,均不再对新闻的终极意义和终极合法性进行审慎的考量。编辑们“不关心热帖背后的语境,甚至会认为如果让读者知道得太多会破坏事物的神秘感,也会破坏其病毒式传播的能力”[15]这一逻辑产生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主流互联网新闻内容权威性的每况愈下。2014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对于获取政治类资讯来说,BuzzFeed被多数人认为是非常不可靠的消息来源,在36家媒体中排名倒数第三,[16]便很说明问题。

各类新闻聚合服务现存的种种伦理争议带来的另一种趋势,是“新闻”与“其他信息”之间边界的模糊,从而不断在观念上侵蚀了新闻业的自洽性。新闻源的模糊和商业赞助内容的日趋“合法化”表面上看是新闻编辑的专业主义缺失问题,实际上则是从理念上对传统新闻本体论的否定:新闻只不过是来源驳杂、形态多样的各种互联网信息中的一种,无所谓正义与否、崇高与否,自然也谈不上什么“边界”和“独立”。如果说web2.0环境下的自媒体内容生产不过是将原本属于专业新闻从业者的“特权”让渡给了普通受众,那么以BuzzFeed为代表的新闻聚合服务的崛起则是建立起了一套对新闻本体加以解构的成熟机制。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BuzzFeed始终在通过种种姿态和表达去遵照传统新闻业的生产规则约束自身的生产实践。但从实现效果看,这些约束完全不足以建立起一套可被新闻从业者用于对抗新闻聚合服务的本质逻辑的系统性机制。在可预见的将来,新闻聚合对新闻的“祛魅”和“解构”,与传统新闻机构赖以生存的专业主义和伦理法则之间的冲突,将持续塑造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业的总体形态。

猜你喜欢

新闻业内容文章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后新闻业时代新闻报道角度的重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放屁文章
论新闻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报业集团应对策略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主要内容
互联网催生传统新闻业的三个变化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