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历史背景介绍缺失研究

2017-07-12董鸣鸿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古诗词诗词

一、古诗词教学中历史背景介绍缺失的现状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教师对于中学古诗词教学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把目光放在了字词的讲解、翻译,意象的解读,主题的分析上。这类教师没有体会到所谓“知人论世”的内涵,尤其是没有理解历史背景介绍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正如孟子所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1]我们阅读名家的作品,不知道他们的为人是不行的。要了解他们的为人,我们就必须要努力知晓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当下语文古诗词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课上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在教学上千篇一律,出现了“多篇当作一篇教”的状况,导致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这种理解根本不透彻,也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感悟,这不仅对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有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二、古诗词教学中历史背景介绍缺失的原因

笔者将造成古诗词教学中历史背景介绍缺失的原因归结为三点:一是应试思想的影响;二是教师古诗词教学知识的欠缺;三是学生的被动心理。

(一)应试思想的影响

在应试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追求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目的在于应付各型各类的考试。基于这样的目的,教师在让学生粗略地读完诗词后,通常会习惯性地对诗词进行“肢解”:首先从字词讲起,然后分析句子的释义,接着进行艺术手法的分析,通篇讲完之后,再进行情感的总结。课堂的最后,提醒学生记住重点字词的解释、写法,背诵、默写诗词,并记住几种艺术手法,这样也就达到了其帮助学生应付各种考试的目的。教师认为这种机械的记忆、重复的练习是应付各类考试的快捷方式。但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身心俱疲,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介绍历史背景,学生也没有时间去体会诗词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更加没有感悟诗词的想法。

(二)教师古诗词教学知识的欠缺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知识结构上不全面,尤其在古诗词教学的历史背景知识这一块儿有所欠缺。历史背景知识欠缺的原因如下:首先,教师曾经是一名学生,在中小学的课堂上他们没有从自己的语文老师那儿获取到背景介绍的知识;其次,在師范生教育阶段,他们没有深入地解读文本,或是课程学习没有帮助教师获得历史背景介绍的相关知识;最后,在职期间,教师没有进行深入反思,也并未及时补充这类知识。由于教学知识的欠缺,教师往往会忽略这部分教学。甚至因为教学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教师的古诗词教学会走上教学“程序化”的道路。

(三)学生的被动接受心理

大部分中学课堂整体呈现出的还是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征。学生习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欠缺一定的主动意识,这种主动意识包括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课堂上主动提问的意识。首先,学生不具备主动获取这方面知识的意识,长期习惯于在课堂上单方面从教师那儿获取知识,忽略预习的重要性,也不习惯于自己去思考。其次,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课,这磨灭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要么不敢提问,要么没有兴趣提问。

三、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中的历史背景介绍

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中的历史背景介绍?结合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课堂中进行历史背景介绍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在运用上要注意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三是要有效利用多媒体;另外要注意,语文课堂上的历史背景介绍切不可喧宾夺主。

(一)内容的选择上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背景的介绍首先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大多认为历史背景就是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枯燥、无聊的。所以,历史背景内容的选择就要与诗词的创作背景相联系。例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很好地将历史背景介绍和诗词讲解融入到一起。在教学时,教师要着重介绍苏轼当时的写作背景,在介绍的时候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可以加入一些例子来讲解文字狱背后的文人心态。如此便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氛围自然会提升,教学效果也会相应提高。很多历史背景虽然都只是一个个的历史碎片,并不完整,却不失它的趣味性。这在如今难有突破的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带来了不一样的亮色,若是我们运用得当,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历史背景的运用要注意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历史背景在运用时要注意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所谓纵向就是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所谓横向就是不同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纵向与横向的整体把握能让学生的思维由一个点扩展到一个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横向上,李白和杜甫,同样是写月亮,一个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2],一个是“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3]。一个雄奇飘逸一个沉郁顿挫,这与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处于盛唐一个处于晚唐,政治、经济、文化有天壤之别。纵向上,李清照在南渡前和南渡后风格转变较大,前期爽朗轻快,后期凄苦哀伤,历史背景的作用可见一斑。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能直观地呈现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更利于学生的吸收。但是,多媒体不能随意使用,要注意它的有效性。教师要有效利用多媒体,不要机械地把历史背景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可以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整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整合。比如余映潮《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课堂实录中,在解题之后,教师问道:“这首豪放词,它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无端地说‘我要拿起弓箭来射天狼呢?”接着多媒体展示创作背景:“北宋王朝积弱不振,北方和西边边境经常受到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在描写威武雄壮、风驰电掣般的出猎场面后,抒发了他希望建功边疆、为国效命的壮志豪情。”[4]这里进行了社会环境的阐述,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也加上了自己的理解,这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的学习少走了弯路,学生能够直入作品内容,进而体会作品的情感。

(四)历史背景介绍不能喧宾夺主

历史背景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虽然具有重要作用,但我们要清楚历史背景扮演的始终是辅助角色,切不可喧宾夺主,大段大段、毫无根据的历史背景介绍,只会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

历史背景介绍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让学生对古诗词有比较完整的感知和把握。除此之外,历史背景介绍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学科之间融会贯通,形成较大的知识体系框架。历史背景介绍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教师要做到的就是有效利用历史背景知识促进古诗词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付乔.孟子修辞学思想论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2]丁帆,杨九俊.唐诗宋词选读(选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

[3]余厚洪.试论杜甫安史之乱后七律的艺术创新[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3).

[4]余映潮.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董鸣鸿 江苏省南通大学 226000)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张圆满:《祭侄文稿》——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文化产物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噶尔丹的圣树:今日祭奠崇拜的历史背景(英文)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背景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