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若只如初见

2017-07-12张淼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陌生化形式主义文学作品

作为一名即将踏上讲台的师范生,现阶段的我处于学生和老师的交集地带,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的我,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既有一些学生的想法,也有一些老师的想法。目前,我们的学生作文日趋平庸化,几乎没有人敢于在试卷中大胆创新,按部就班以至于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情节雷同,结构类似,语言风格平平无奇。

但是,平庸真的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吗?绝对不是!为了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笔者引入了“陌生化”理论。

在引入“陌生化”理论之前,我们必须先要了解俄国的形式主义。简单的说,“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不了解形式主义,就缺少研究“陌生化”的理论基础和知识背景,相应的,就无法对“陌生化”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应用。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俄国形式主义运动,是1915年到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兴起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是从大学学生中自发或半自发的讨论小组演变而来。它具有多方面的复杂性:既是一种文艺理论和美学诗学体系,又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批评。它试图将语言学与文艺学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一种内在论的、科学的诗学体系,奠定本体论文艺学的基础,使文艺学建立在文学本身,而不是文学的诸多建筑材料上,以此使之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学科区分开。总体说来,俄国形式主义的这一探索在文艺学史上有重大意义。

俄国形式主义学者认为,文学研究的主题,不是文学整体,而是文学特性,也就是使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简称“文学性”。理解文学,必须把这些形式特征作为研究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提出了“陌生化”理论。

一、“陌生化”的概念

简单地了解一下俄国的形式主义,我们还是要把重点放在“陌生化”上。

“陌生化”一词最早出现在什克罗夫斯基的纲领性宣言——《语词的复活》。这是什克罗夫斯基根据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语。还可以被译为“间离化”和“奇特化”,但是一般是被译作“陌生化”。其官方概念是:诗歌和文学作品的一切表现形式,都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的,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至是变形、异化,陌生化就是通过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延长审美时间,增强审美效果。

古希腊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著名的“模仿说”,他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模仿说”被什克罗夫斯基继承并发展,在他看来,文学的确是模仿,但这种模仿不是照搬的模仿,而是异化的模仿。文学理论家一直说,艺术来源于现实但是高于现实。“陌生化”就是使艺术高于现实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现实的“陌生化模仿”而使之成为艺术。而“陌生化”的本质就是变形,只有通过变形,才能够表现出作者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只有通过变形,艺术才能超越现实生活的本然形态。可以绝对地说,没有经过变形的现实生活在艺术领域是站不住脚的。

二、“陌生化”的方法

在引入“陌生化”理论之后,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应用这一理论。关于“陌生化”的方法,我们可以从身边熟悉的文本入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变形结构。我们见到的文学作品的结构一般都是平铺直叙,按照时间的推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按照地点的变化,达到移步换景的目的,这些都是常规写作手法。茹志鹃有一部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通过题目和前言,她就指出,这篇小说不同于一般的小说,主要是结构上的错位。作者将老寿(主人公)人物分裂,时间更是错综复杂,让人摸不清故事的脉络,最后的结果也是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这就是作者的目的,她通过变形故事的结构,使读者有一些时空颠倒的感觉,通过变形结构,揭示了文革是一个是非黑白颠倒的时代。

第二,变形情节。一般认为,情节流畅才是第一要义,至少要符合逻辑。但是有的作者在描述故事情节的时候,这里写上一笔,那里写上一笔,情节不流畅,甚至是七零八落,这种写作方法中国古代没有,是近代从西方传过来的。代表是魔幻现实主义,其中的杰出人物当然就是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了,听说当这本书进入中国的时候,许多中国的作家惊呼“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这就是因为马尔克斯变形了情节,通过描写马孔多一家人一百年的离奇经历,给读者一种新颖的体会。魔幻现实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掀起一股热潮,代表人物就是前几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三,变形语言。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一直都是端正典雅的,文学被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怎么可以随便敷衍了事、嬉笑荒唐呢?比如说唐诗宋词,那是要登上大雅之堂、进入文学圣殿的。但是,现代的许多作家变形了语言,他们不再关注语言的优美典雅,而是采用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在这一方面,王朔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语言以戏谑、反讽为主,他的小说语言就和小说人物一样,“从头到尾,男女老少都是贫。”也正是这种“流氓”式的语言,为他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第四,變形人物。根据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说”,文学作品模仿现实人物屡见不鲜,特别是模仿那些有独特性的人物,像忠义的关羽、鲁莽的李逵等等,这就是“陌生化”的体现。但是卡夫卡的人物最是变形,是最陌生的,在他的作品中,人都已经变得不再是人了。他的作品《变形记》,人竟然变成一条甲壳虫。这是一部典型的荒诞派小说,虽然荒诞,但这正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描写了在金钱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生存的压力使人变得扭曲、残缺。但也正是这个变形,吸引了广大猎奇的读者。卡夫卡的想象最是奇特,而他利用的正是“陌生化”理论。

除了以上这些,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是通过引入局外人,旁观者或是边缘人这样一类“不知情者”的视角,来完成对所表现现实现象的“变形化处理”。经过这样的处理,也会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因为作品中的表现,是经由虚拟人物的主导意识折射过了的。唯有这样的一类感觉,即经“不知情者”心理折射过的现实生活样态,其内在的不协调外在化后会更加醒目突出。在这一点上,曹雪芹《红楼梦》中塑造的刘姥姥就是经典形象。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用一个乡下老妇人的眼睛,看这里也稀奇看那里也稀奇,从这一个角度再现了大观园的奢靡与豪华。

关于“陌生化”理论的具体操作,什克罗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在他的作品中,故作愚痴,当做不认识自己笔下的描写对象,以此来达到“语语如在目前”之效。托尔斯泰之所以假装对所表现的事物一无所知的样子,正是为了以此加大接受者与表现客体间的距离。

上面都是一些名人大家的作品,他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应用了“陌生化”理论。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书中的这些“陌生化”方法,并将之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

三、“陌生化”的好处

笔者试图将“陌生化”理论引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那么,“陌生化”理论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陌生化”可以带给读者新奇感和震撼感。可以说,人都是喜新厌旧的,当看一种东西时间长了,即使它再美,也会审美疲劳的。而对于一种陌生的东西,由于猎奇心理,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吸引。当这个“陌生化”超出我们的原有想象时,它甚至会带给我们震撼感。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好多人都说,文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他们按照这种规律写出的作品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有丝毫新意可言,自然不会吸引读者。对于这一点感受,笔者在阅读莫言的《四十一炮》时就有所体会,该书就带给我这种新奇感和震撼感。对于其中的主人公,作者故意“陌生化”了这个主人公,使他超出常人。我震撼于他的食量,特别是他和那个最能吃的女人比赛吃东西的时候。虽然莫言在这里有抄袭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嫌疑,但是这一部分还是非常精彩。

这种新奇感和震撼感随之带来的就是审美长度的延长。审美长度,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作品内容在读者脑海里停留的时间。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受,在这一感受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如果这部分文学作品内容吸引读者,读者自然会记得时间更长一点,但是如果平平无奇,就会很快被读者淡忘。“陌生化”理论的运用,可以大大延长这种审美时间长度。审美时间越长,这种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也就越强。

“陌生化”还会带来审美难度的增加。感觉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作家必须设法让读者印象深刻。由于“陌生化”利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发挥了奇妙的想象,它的描写内容有时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有些内容甚至是不合逻辑的,就像卡夫卡的《变形记》,人怎么可能会变成甲壳虫呢?对于这些不符合我们日常经验的作品,当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很难代入现实生活的经验,读者理解的难度会增加。

从这些大文豪大作家的笔下,笔者发现“陌生化”理论具有实际操作性,是可以被引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但是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还有一个问题: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会教你怎么做怎么写,但是对于背后的原理和理论却不会触及。因此笔者希望将“陌生化”理论引入到高中課堂,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3](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4]曹雪芹.红楼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5]莫言.四十一炮[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张淼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10000)

猜你喜欢

陌生化形式主义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