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的教学价值

2017-07-12李婧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现代文语文课程课程标准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现代文教学现状

纵观我国当前初中语文教材,既有古诗文选文,也有现代文选文,这表明了我国语文教育既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重视现代文化的研究。语文教材现代文本因更贴近现实生活而受到师生的关注,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課本中的现代文根本无需语文老师教,一方面是自己就能看得懂,另一方面在考试中也不考课本原文,即使学了课文中的现代文,考试做阅读还是会失分,那学习课本中的现代文有什么用呢?与此同时,有不少语文老师竟然也是如此认为的,认为只需要教学生课本中的古诗文即可,认为把教学重点放在古诗文教学上才是明智的,而现代文是“可教可不教”的。尤其在初三年级,语文老师总是先讲完全书的古诗文,再从剩下的现代文中选几篇讲一讲,然后再讲讲考试中可能考到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答题的技巧,也不管学生对于文章理解得是否透彻,是否“披文入情”,是否从课文中学到一些有效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是否领会到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蕴,这种现象着实令人心寒。

在我国当前“不考不教”,片面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背景下,考试俨然成了教学的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把课堂教学等同于考试辅导,只有在有人听课或者录课或者赛教时,才像表演似的,把平时不怎么用的各种手段拿出来“锦上添花”。从这种现象中似乎能瞥见古代科举考试工具性和功利性的影子,纯粹的学习和欣赏似乎总是非常遥远。这或是历史的弊病,或是现时的扭曲,或是“厚古薄今”的思想在作祟,总之,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现代文总是处于一种实际上“被压缩”或者是“想被压缩”的状态,在师生心中,古诗文是重头戏,而现代文是“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不讲”的一部分,或者是“只讲重点课文,其他课文学生自己看看”的情况,长期以来得不到师生的重视,所以语文教材中现代文教学价值的问题便成为了一个关注重点。

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教学及选文标准的表述

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是否有教学价值,在国家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中就有明确的规定:“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此外,课程标准还规定了在阅读中要能体味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要能阅读简单议论文,分清观点和材料;要能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把握基本观点,阅读科技作品还应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内涵,品味其中有表现力的语言,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有益启示等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还对教学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这些要求是国家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更是对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值得师生关注的。

从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国家是要求学生学习现代文,阅读现代文的,需要从中去感受情感的熏陶和共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同时,国家也要求语文教师加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指导和引领,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的阅读方法,同时注重培养语感。

在教材选文方面,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也做了详细的建议:“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在倪文锦和谢锡金主编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也提到了目前大家公认的选文标准可以用“文质兼美,适合教学”来概括。当前全国通行的人教版、苏教版等初中语文教材,从选文出发点来说,均是按照如上标准选取的文章,不同文章有不同的作用,有“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之分,其中“定篇”是作为语文课程内容而入选,“例文”是为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入选,“样本”是为让学生学会读写方法而入选,“用件”则是为帮助学生自学而入选,每种类型的文章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每种文章均有一定示范性的作用,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现代文也一样,每种用途的现代文均有需要学生掌握的不同知识和方法,有的现代文是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的现代文是品味文中的思想情感,有的现代文主要是用来学习遣词造句,有的现代文则是用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语文能力……所以,忽视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就等于剥夺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培养的机会,也是不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而讲不好现代文,不用心讲现代文,抓不住每种现代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不清楚每种现代文的教学目标,因而造成学生对课本现代文学习价值的误解,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的失职。

三、初中语文教材现代文选文的教学价值

(一)课本现代文是学生写作练习的优秀素材来源

对很多语文教师来说,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让学生积累课外写作素材似乎是让学生“有话可写”的必经之路,但课外写作素材的质量良莠不齐,学生的取舍能力也十分有限,而且是否适合写入初中作文也需仔细斟酌。其实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忙于寻找“课外”写作素材的语文教师舍近求远了,最好的写作素材来源不在“课外”,恰恰就是我们的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是根据课程标准选出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素材经典,范围广泛,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描写至爱亲情的,如《秋天的怀念》、《我的母亲》、《背影》,《童年的朋友》;有描写自然风景的,如《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春》;有描写热爱祖国的,如《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枣核》;有描写童年趣事的,如《十三岁的际遇》、《往事依依》;有描写家乡民俗的,如《社戏》、《本命年的回想》、《端午日》……这些经典文章如果被作为素材很好地引入学生自己的作文中,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文章的人文底蕴和厚重感。

当然,在作为素材引入学生自己的文章中时,要注意引用的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无论引用原话还是进行转述,都要与写作主题相契合,要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浑然一体,在语言风格和行文节奏上也要注意需有一致性,不可给人一种“两张皮”的感觉,更不能为了引用而引用。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学底蕴”就在不合适的地方引用不合适的素材,这样就容易画蛇添足,狗尾续貂,本是一个好的素材,却被拙劣的引用毀于一旦。

(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写作示范文本

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清代学者崔学古在《学海津梁》中认为作文教学应“以读促写,以读悟写”,这不仅是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生硬地贴合在一起,例如在讲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后,给学生随便布置一篇描写秋天的作文,让学生写出自己对于秋天的理解等等,表面上是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从深层意义上来说,这种没有给出具体仿写点的作文题目对于学生写作水平是没有一点提高的,学生还是会按照过去的写法草草地完成作业,并没有真正学到什么,这篇文章的示范意义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师讲解一篇文章,至少要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美在哪里,有哪些字词句、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借鉴等等。将教学要求的表述细化到每一个行为动作后才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示范文本的学习,模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在下课后感觉自己没有什么收获,没有像数理化英的学习那样,每节课都能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清楚明晰。

以史铁生先生《秋天的怀念》为例,该文在2016年修订后被编入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篇文章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作者在双腿瘫痪后,重病缠身的母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直到生命最后的那一刻,心中仍然牵挂着生病的儿子,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懊悔和深深的怀念之情,令人感动。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便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秋天的景色与作者的情感相互呼应,情中有景,景中含情,但作者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这是重点需要为学生讲清楚的地方。首先,在文章第一段第二句“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表现了作者双腿瘫痪后情绪的暴怒无常。“北归雁阵”之景暗示了此时已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春天的一切都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这种景象展现了大自然冬去春来的欢乐,而李谷一“甜甜的歌声”也展示了他人的幸福欢乐,在这世间,大自然和他人都是如此幸福美好,而唯独作者自己是不幸的,是痛苦的,是孤独的,作者嫉妒着他人的快乐,控诉着老天对自己的不公,所以才会突然暴怒地砸玻璃,摔东西……在这里,作者把大自然写得越美好,把他人写得越幸福,歌声越甜,其实就越反衬了作者心中的不甘,在这美丽的景中蕴含了作者的抱怨,痛苦和嫉妒之情,情景交融,景中含情,景反衬情,情又烘托景,对景色的描写并不是无用之笔,而正是为了写出情之深切。

此外,纵观整篇文章,有两处对秋天的描写很引人注目,第一处是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句“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第二处是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虽然都是描写秋天,但给人的感觉却不同。第一处写出了秋天的萧瑟,第二处却写出了秋天的美好,究其原因是与人的心境不同有关。第一处的秋天之所以是萧索的,正是衬托了作者双腿瘫痪后心如死灰的绝望的心情,在那时候作者心中除了愤慨自己的不幸,眼中并无其他,包括母亲对他的爱,他完全都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地自伤自怜,蜷缩在自己痛苦的小世界里,所以这里的景色是肃杀的,是萧索的;而第二处的秋天之所以是美丽而并非萧瑟的,是因为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母亲的死给予作者巨大的触动,让他终于从自己痛苦的小世界中走了出来,看清了母亲前前后后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感受到了母亲的鼓励,然而一切已经物是人非,子欲养而亲不待了,作者心中满含愧疚与懊悔之情,但又记起了母亲以前对自己的期待“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以前那样自暴自弃母亲是会难过的,只有好好活下去,才是应了母亲的期待。在坚定了这样的信念以后,作者的心便不再是自怨自艾的,而是“好好活下去”,珍惜并怀念着疼爱自己的母亲,这时的景色便也是这样,在一个有了爱,有了信念的人的眼中心里,世界便是美好幸福的。母亲对他的爱终于传达到了他的心里,他的心中是甜蜜的,幸福的,再也不是孤单的了,景中也是如此,这里美丽的秋景衬托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疼爱,也衬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和怀念之情,衬托了这样一个有爱的世界,让人动容。

通过这样仔细推敲文章的遣词造句,学生便可以像史铁生般,用景色来正衬或者反衬人的情感,写作水平自然会有相应的提升,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现代文教学时,应该明确清晰地指出文章的仿写点和仿写方法,让学生学会文学大师的写作方法,这样才是利用课本现代文的好办法,课本现代文的写作示范价值便也显露出来。

(三)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等教学能力的提升

现代文与古诗文尤其是古文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在进行古文教学时,教学的重难点相对清晰,有哪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有哪些重要的文言句式,有哪些特殊的文言用法,有哪些特殊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知识点清楚明白。而现代文则是不同的,教学重难点模糊不清,知识点也不清晰,切入点也不容易找到。现代文这些固有的特点都让语文教师感到棘手,所以对于一篇现代文,语文教师想要确定文章的教学重难点是非常困难的,能够清晰界定出现代文适合的教学重难点更是难能可贵。

我国语文教育从古到今都是重感悟,重体会,重整体,模糊性很强的学科,其“大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是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内容范围的包罗万象,让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极易跑偏,稍不注意就变成了政治课,道德课,社会课等,而课本中的现代文在这方面容易成为“重灾区”。

所以现代文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很大挑战性。如果不上现代文或者忽视现代文的教学,不仅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不利,也妨碍了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对于现代文教学重点的把握,与文章的类型和语文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都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有的老师将散文《秋天的怀念》教学重难点定为情景关系的把握;童话《皇帝的新装》,魏书生老师从主题突出法入手,抓住的是一个“骗”字;有的教师把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重难点放在一个“钱”字上等等。不同语文教师的教学切入点有所差异,这都与文章的类型和教师个人的成长生活经历有关,这就使得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讲法,有不同的重点。

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教学是不能忽视的,因为现代文的教学不仅是国家的规定,也是形成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应该给予课本现代文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许书明,徐海梅.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丛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7]李昕.利用初中语文教材文本指导学生写作[J].文教资料,2015,(04).

[8]郑桂华.“读写结合”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4,(07).

(李婧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723000)

猜你喜欢

现代文语文课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