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7-12赵广峰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22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意识精神

赵广峰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以下在这方面作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高中教学方法,力求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进,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东西。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首先,师生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情感场”。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应尊重、爱护、体贴学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其次,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使他们感到课堂上没有教师的威严,没有答错题被教师斥责的忧虑,更不会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可以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探索、创新,大胆地质疑,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其谆谆教诲,学生才会言听计从;对于要学习的知识,学生才会认真去探索、领会、掌握和运用。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启动创新教学,就要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让学生明确提问的重要性,要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渐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开始,教师要努力诱使学生开口,先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克服思维惰性,帮助摆脱尽信书本、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深入思考,不仅从常规、常理、常式中去生疑,也要从特殊、变式中着眼去生疑,这样,学生就能由提出孤立的單个问题逐渐过渡到提出系列性问题;由指疵性疑问、求解性疑问过渡到挑战性疑问、综合性疑问、辩证性疑问。随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就会得到不断地强化。

三、注重学生实践,强化学生创新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传统的高中数学教育过分注重对学生“脑”的锻炼,而忽视学生“手”的锻炼。经验告诉我们: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获得的知识要比老师灌输的知识记忆得更为深刻。同时,学生动手实践也是一个体验、探索、发现、创新的行为过程。因此,在数学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地提供一些感性材料、道具,引导学生去实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培养非逻辑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非逻辑思维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过程。“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史上的费马猜想、欧拉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曾激发了无数数学家的创新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大胆联想、猜想给予鼓励,并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学生猜想的结果也许不十分重要,但形成这种联想、猜想的习惯与意识的过程却很重要,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做到的。高中数学是一门综合化、多样化的课程,为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提供了巨大空间。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意识精神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