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2017-07-07张邦金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7年2期
关键词:司马光

张邦金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2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清史稿·儒林传》凡四卷,前三卷入传学者共284人,第四卷依《明史》旧规,为袭封衍圣公之孔子后裔11人。前三卷为全传主体,以学术好尚而区分类聚,大致第一卷为理学,第二、三卷为经学、小学。入传学者上起清初孙奇逢、黄宗羲,下迄晚清王先谦、孙诒让,一代学人,已见大体。各传行文,皆有所本,或史馆旧文,或碑志传状,亦称大致可信。因此,数十年来,几辈学人之治清代学术史,凡论及学者学行,《清史稿·儒林传》不失为一有价值之参考文献。

②然而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加以书成众手,完稿有期,故而其间的疏失、漏略、讹误,又在所多有,从而严重影响了该传的信史价值。姑举数例,以见大概。

③卷一《陆世仪传》,称传主“少从刘宗周讲学”。据考,陆氏虽于所著《论学酬答》中表示,刘宗周为“今海内之可仰以为宗师者”,但却并无追随讲学的实际经历。唯其如此,乾隆间全祖望为陆世仪立传,才说陆氏因未得师从刘氏而“终身以为恨”。又传末记陆世仪从祀文庙,时间亦不确。传称:“同治十一年,从祀文庙。”其实,江苏巡抚之疏请陆氏从祀,事在同治十三年四月,五月十六日饬下礼部议复,从祀获准,已是光绪元年二月十五日。

④又如同卷《颜元传》,称“明末,父戍辽东,殁于关外”。“戍”字不实。据考,颜元父至辽东,系明崇祯十一年为入关清军所挟,非为明廷戍边。一字之讹,足见撰传者之立足点所在。

⑤再如同卷《唐鉴传》,记传主“咸丰二年,还乡”亦不确。此传源出曾国藩为传主所撰《墓志铭》,曾文记唐氏由江苏还乡,作咸丰三年。而传主嗣子尔藻撰《行述》,于唐氏还乡事记之甚详。云三年正月,“由苏至浙,意欲回楚”,因南昌道阻,遂“侨居武陵,暂为息足”。四年正月启程,又应友人邀,逗留江西白鹿洞书院,“冬月始抵长沙”。可见,唐鉴晚年返乡,当依《行述》作咸丰四年十一月。

⑥戴震为乾隆间大儒,影响一时学风甚巨。在《清史稿·儒林传》中,戴氏本传举足轻重,不可率尔操觚。然而此传则疏于考核,不惟于传主著述题名、卷数每多不确,而且于重要学行亦似是而非。传称“年二十八补诸生”,不确。据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洪榜《戴先生行状》、王昶《戴东原先生墓志铭》,均作乾隆十六年补诸生,时年29岁,此其一。其二,传称“与吴县惠栋、吴江沈彤为忘年友”,亦不确。惠栋、戴震相识于乾隆二十二年,戴少惠27岁,确为忘年之交。而沈彤已于乾隆十七年故世,终身未曾与戴震谋面,“忘年交”云云,无从谈起。疑系张冠李戴,将沈大成误作沈彤。其三,紧接“忘年交”后,传文云“以避仇入都”。倘依此一行文次第,则先有与惠、沈订交,随后传主才避仇北上。其实大谬不然。戴震避仇入都,事在乾隆十九年,三年后南旋,始在扬州结识惠栋、沈大成。于此,戴震事后所撰《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沈学子文集序》,言之最明,文繁恕不过录。

⑦他如于吕留良、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之视而不见,拒不入传,则已非疏失可言,而是腐朽历史观之使然。

⑧有鉴于此,清理《清史稿·儒林传》之讹误,爬梳史料,结撰信史,已是今日学人必须认真去做的一桩事情。

(节选自陈祖武《漫谈清代学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史稿·儒林传》对有清一代近300位学者所作记述都有依据,總体上是可信的,因此受到清史专家的普遍重视。

B.陆世仪传记中存在的错误,从性质上看,应该是传记编撰者疏失大意所致,倘能加以精核,这类过失可以避免。

C.戴震本与惠东、沈大成是忘年之交,但在戴氏传中沈大成却被误作沈彤,实际上沈彤和戴震二人素未谋面。

D.唐鉴传中还乡时期出现错误,这与曾国藩的疏忽有一定关系,曾国藩误记作咸丰三年,传本于曾文又讹为二年。

2.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③~⑥段用具体实例论证《清史稿·儒林传》存在的问题。

C.第⑦段指出《清史稿·儒林传》更严重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因。

D.第⑧段提出策略,建议另起炉灶,重写清代儒林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史稿·儒林传》用专卷为孔子11位后裔作传,这种体例虽非《清史稿》编撰者首创,却体现了学不忘本的精神。

B.《清史稿·儒林传》传主履历上的疏失错漏,其因有二,一是客观上集体创作、时间仓促,二是主观上腐朽的历史观念。

C.颜元的父亲本来是为清军裹挟到关外,而却被记为戍守辽东,这是作传者有意为颜元隐讳,这就是所谓的为尊者讳。

D.《清史稿·儒林传》的错讹虽然很多都无伤宏旨,比如进学年龄一岁之误,但毕竟有违信史的真实性,不容小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喝 茶

杨 绛

①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以后他们把茶当药,治伤风,清肠胃。不久,喝茶之风大行,1660年的茶叶广告上说:“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噩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制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莱登大学的庞德戈博士(Dr Cornelius Bontekoe)应东印度公司之请,替茶大做广告,说茶“暖胃,清神,健脑,助长学问,尤能征服人类大敌——睡魔”。他们的怕睡,正和现代人的怕失眠差不多。怎么从前的睡魔,爱缠住人不放;现代的睡魔,学会了摆架子,请它也不肯光临。传说,原是达摩祖师发愿面壁参禅,九年不睡,天把茶赏赐他帮他偿愿的。胡峤《饮茶诗》:“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汤况《森伯颂》:“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而四肢森然。”可证中外古人对于茶的功效,所见略同。只是茶味的“余甘”,不是喝牛奶红茶者所能领略的。

②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冽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卢仝一气喝上七碗的茶,想来是叶少水多,冲淡了的。诗人柯立治的儿子,也是一位诗人,他喝茶论壶不论杯。约翰生博士也是有名的大茶量。不过他们喝的都是甘腴的茶汤。若是苦涩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细细品。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么,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的一点回甘。记不起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而咱们中国的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③法国人不爱喝茶。巴尔扎克喝茶,一定要加白兰地。《清异录》载符昭远不喜茶,说:“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茶中加酒,使有“和美之态”吧?美国人不讲究喝茶,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不是为了茶叶税么?因为要抵制英国人专利的茶叶进口。美国人把几种树叶,炮制成茶叶的代用品。至今他們茶室里,顾客们吃冰淇淋、喝咖啡和别的混合饮料,内行人不要茶;要来的茶,也只是英国人所谓“迷昏了头的水”(bewitchedwater)而已。好多美国留学生讲卫生不喝茶,只喝白开水,说是茶有毒素。代用品茶叶中该没有茶毒。不过对于这种茶,很可以毫无留恋的戒绝。

④伏尔泰的医生曾劝他戒咖啡,因为“咖啡含有毒素,只是那毒性发作得很慢”。伏尔泰笑说:“对啊,所以我喝了七十年,还没毒死。”唐宣宗时,东都进一僧,年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惟嗜茶。”因赐名茶五十斤。看来茶的毒素,比咖啡的毒素发作得更要慢些。爱喝茶的,不妨多多喝吧。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第①段,作者引用1660年茶叶广告和庞德戈博士做的茶叶广告,其用意相同,有重复之嫌,去掉一处不影响文章的完整。

B.西方人品味不出茶叶的甘甜,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茶甜微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饮茶方式不当,不应加牛奶和糖。

C.茶不但能驱疲健体,减肥旺神,还能解口渴,填腹饥,甚至能陶冶情操,触动诗情,产生清澈的作品。

D.符昭远之所以在茶中加酒,理由是他认为茶的形态过冷,完全不符合和美之道,他甚至揶揄茶为冷面草。

E.本文语言幽默,在从容不迫的节奏中表达作者对茶的喜爱,内容上旁征博引,既有历史厚重感,还有世界大视野。

5.英国作家说,“茶只能产生散文”。请分析作者引用这句话的意图。(4分)

6.本文在结构上像一首律诗,也有起承转合,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穴处者”司马光

晏建怀

宋神宗时期的宣徽使王拱辰,花巨资在西京洛阳建了一座别墅,单中堂就建了三层,其亭台楼阁之多,奇花异草之盛,一时成为洛阳之冠。当时,与王拱辰同朝为官的司马光,也在洛阳居住。不过,王拱辰的宅子位于富人区,器宇轩昂,而司马光的宅子位于陋巷,低矮破败,仅能遮风避雨。司马光正在编著《资治通鉴》,夏天酷暑难当,便在房子下面挖了一个地下室,穴居其间,埋头著作,寒碜而又另类,被人讥为“穴处者”。

宋朝到宋神宗时期,已经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承平日久,侈风渐起。司马光曾回忆说,数十年前,时任群牧判官的父亲司马池,每次招待同僚或朋友,酒是市场上随便买的,下酒菜仅限于肉酱、干肉、菜羹几样,水果仅止于梨、枣、柿之类,酒薄意尽,食少情深,主人没有压力和负担,客人也绝无鄙薄。而如今,则豪华相尚,俭陋相訾,酒若不是宫廷玉液,下酒菜若不是山珍海味,水果若不是琳琅满目,竟然羞于请客。士大夫万一要请客,往往提前数月准备,广寻佳酿,遍搜珍禽,准备足够充分之后,才敢发请柬。倘不如此,人家不特会耻笑为小气,朋友也会渐行渐远,越来越少,最后门前冷落鞍马稀。

相对于日益奢侈的世风,“穴处者”司马光却一直固守底线,显得简朴、节约乃至吝啬。他性情淡泊,不喜奢华,深深懂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小时候逢年过节,长辈给他穿上华丽的衣服,他常常害羞到脸红,坚持脱下不穿。步入仕途后,他历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官至宰相。大权在握的司马光,不但对国家财产从无贪念,甚至还把皇帝给他的赏赐——这种名正言顺的“私有财产”,作为单位的办公开支。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宋仁宗在位时,每年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折合百余万两之巨。当时还是谏官的司马光三次上书说:“国有大忧,中外窘迫,在这财力困乏之际,不宜过度赏赐,实在必要的,应准许大臣用赏赐所得,捐献于营建山陵之用。”宋仁宗没有同意他的建议,继续大把花钱施恩。于是,司马光便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金银珠宝,拿出来作为谏院的办公费用,或接济亲友。

皇帝赏赐多,工资津贴高,灰色收入足,宋朝士大夫生活十分宽裕。俗话说,“饱暖思淫欲”,纳妾蓄妓,一时成为风尚。但司马光生性恬淡,不好声色,恪守“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不纳妾、不蓄妓,一生只娶一个妻子。他与张氏结发三十余年,始终相敬如宾。因为没有生育,张氏甚急,背地给他买了一妾,他敬谢不敏。为续后,他收养了族人之子司马康。

司马光做官四十余年,待遇丰厚,赏赐颇多,却始终恶衣菲食,不留余财。有朋友写信向他借五十万钱,说那不过是他卖掉一个婢女的小钱。司马光看了回信说:“某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后来,张氏去世,司马光因手头拮据,只好把自己在洛阳仅有的几亩薄田卖掉,才让妻子入土为安。

在同僚们把皇帝的赏赐、门生的孝敬纷纷用来置豪宅、买名车、养“小三”的时候,司马光却始终与奢华世风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几近不可理喻的程度。正如他在《训俭示康》中所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虽然淡泊简朴,但就是在洛阳的十年穷日子里,主编了《资治通鉴》这部近四百万字的历史巨著,成为一代杰出的思想家和史学家。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提到的王拱辰的住宅豪奢,既是北宋中叶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也能暴露出当时士大夫的心态,也是为写传主作一个有力的铺垫。

B.上疏建议仁宗皇帝要节制赏赐额度,还建议准许臣工捐献赏赐所得,司马光此举需要极大的勇气,可能引发皇帝和同僚两方面的不满。

C.宋朝官员待遇丰厚,司马光又是位极人臣,手握大权,却能不从流俗,做到不纳妾,不蓄妓,不买婢,不奢靡。

D.结发爱妻去世,司马光需要变卖田产才能安葬她,司马光节以修身、俭以持家的风范,在当时简直是不可理喻。

8.司马光的节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9.司马光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请结合文本和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也。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颖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之论难,颖达为最。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宗尝问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深善其对。六年,累除国子司业。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十四年,太宗幸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颂》,手诏褒美。后承乾不循法度,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曰:“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颖达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二十二年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B.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C.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D.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11.下列對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氏易》指曹魏时期王弼注解的《周易》,以对《周易》独到的解读流行于六朝隋唐。

B.国子指国子监,又称国子寺,在隋唐时期,既是中央最高学府,又是国家的教育主管机构。

C.庶人,本指平民,有时也能指太子,如李承乾即当时储君,贵为太子,又被称为庶人承乾。

D.释奠,即释奠礼,国子祭酒率领师生陈设乐舞呈献牲酒拜祭孔子,以示对先圣的崇敬之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颖达聪慧好学,多才多能。他幼年就能日诵千余字,长大以后,对五经甚为熟悉,而且还精通算术和历法,也懂得作文的方法;尽管如此,还能向同郡前辈虚心求教。

B.孔颖达少年及第,学惊宿儒。大业初年,他考中进士,后来参加东都儒学辩论大会,舌战群儒,荣获第一,这也引发了学术权威的极大嫉妒,甚至要杀掉他来稳固其学术地位。

C.孔颖达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他为唐太宗讲解《论语》,能结合太宗特殊的身份来阐述孔子的精义,使得圣贤的意旨能够直抵帝王的心灵,从而达到规讽和劝谏的积极作用。

D.孔颖达精忠报国,不避祸福。太子李承乾不守法度,孔颖达不惜触犯储君的威严来进呈谏言。有人为他的安全担忧,劝他收敛刚气,他说为国捐躯,死而无恨,劝谏更加猛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5分)

(2)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中 秋

王守仁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风,和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属于一类,与杜甫的《登高》、陆游的《游山西村》有区别。

B.去年的中秋天空虽然阴沉,但后来皓月万里,今年的中秋却没能转晴,终究没能遇到清辉当空的好景,以今昔对比往昔,为下面内容的展开作铺垫。

C.最后两句是虚写,想象去年夜空转晴的盛景,明月的光辉倾泻在大地上,拥抱高山大河,虚实结合,丰富了这首诗歌的内涵,也冲淡了对今年中秋的失望。

D.中秋好景难遇,光阴苦短催逼,月隐乌云,雪改青丝,虽然诗人强作乐观旷达,但这首诗中依然弥漫着悲凉,感人心魄,发人深思,也能勉人奋进。

E.从标题上看,这首诗歌吟咏的对象是中秋,五、六两句写心中的明月,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一种烘托艺术,以中秋之月烘托人心之月。

15.宋明诗歌多有理趣,这首诗歌就是其中代表之作。这首诗歌蕴含怎样的理趣?作者是如何阐发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5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了朝廷“

, ”,但自己威武不屈,九死不悔,因为内心以正直和高洁为乐。

(2)在《师说》结尾,韩愈指出,少年才俊李蟠“ , ”,因此作《师说》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3)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人皆具有,有的人将其舍弃是为了厚禄,厚禄的追逐也不过是为了豪宅、妻妾以及“ ”,可谓因小失大,本末倒置。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在大学宿舍里,数他性格最为直爽,甚至口不择言,虽然也触伤过不少室友,但是大家还是喜欢他的一片童真,宛如山上始出的泉水,净人心神。

②那个生得如玉琢一般小男孩,这时候雀跃着步子,粉墨登场,一会儿努眼,一会儿张舌,引爆了观众的笑点,忽然开口一唱,深润的童音立即震惊了全场。

③市长在外商引介会上说,该市不但基础设施完善一流,可住得凤凰,而且社会风气好,诚信根于民心,个个一言九鼎,另外,文化气氛也相当浓郁。

④他在地理书上得知了乌拉尔山,从此时常神游这座欧亚界山,设想自己在白雪皑皑的山顶北望冰洋,俯瞰贝湖,并自嘲这是过屠门而大嚼,别有滋味。

⑤文献有真有假,不过,假也有假的益处,比如明代被篡改的史料,就能侧漏出清朝统治者的一些心态,因此对待文献我们应该具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态度。

⑥现在独生子女居多,而古代则是兄弟众多,有的还和族而居,一家几百口,兄弟怡怡,友悌相亲,这种戚戚具尔之情,是现代孩子难以体会到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署名毕沅的《续资治通鉴》较其他同类著作为优,然而本书之文字,似逊于《资治通鉴》,其原因主要由于照录旧史原文较多,未加镕裁,以至通畅流利不够。

B.直到20世纪上半叶,国际通用语言还是法语,那时西方人,包括俄罗斯人,法语水平几乎成为衡量知识分子文化修养的标准,法国人基本不说外文。

C.他们热爱自由,并不是自由给他们什么物质利益;他们把自由本身看作一种宝贵而必需的幸福,若失去自由,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他们得到宽慰。

D.古时候不写商人,不写流氓,司马迁才气大,胆魄大,皆入文章,写得出了神,忘了儒家的训诫,于是有了《货殖列传》《游侠列传》《刺客列传》。

19.填入下面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 ① 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 ② 很有道理, ③概括得过于简单了。 ④ 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在强调个人自由; ⑤ 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 ⑥ 接近宗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連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几乎总是表现得手段和目的的界限泾渭分明。① ,他们关注于目的,手段则相当明确地从属于目的。然而,② 。我们的研究对象经常将对其他人来说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的经历和活动视为目的本身,这就使情况复杂多了。他们较常人更有可能欣赏“做”本身;他们常常既能享受“达到”的乐趣, ③ 。

21.对联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以形式上的整饬、音韵上的和谐、内容上的精警至今仍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以下是两副被打散的对联,请把它们归好。(6分)

耕耘 不为 大家 便为 莫问 是 的 做事 要 禽兽 来 我们 圣贤 世界 收获 但问

(1)

(2)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市西郊有一所大学,内有湖山之胜,风景甚为优美,被誉为西郊名园,成为市民郊游的重要目的地。最近,市民小王携带儿子像往常一样到该校散步,却被保卫人员拦住,理由是学校新发通告,除周末外,其他时间谢绝游客参观。小王不服,和其他市民一道与保卫人员争执起来。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表明态度,阐述理由。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见第88页)

猜你喜欢

司马光
司马光之“光”
司马光之“光”
司马光之“光”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的“警枕”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
司马光“警枕”夜读
司马光砸缸的N种花絮
司马光砸缸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