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DUS及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及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2017-07-03李细金邓彦君陈小平

当代医学 2017年18期
关键词:颈动脉颈部造影

李细金,邓彦君,陈小平

(怀化市中医医院超声科,湖南怀化418000)

CDUS及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及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李细金,邓彦君,陈小平

(怀化市中医医院超声科,湖南怀化418000)

目的探究CDUS及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及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时期4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参照组。分别对两组实施CDUS检查,检查其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I(血管阻力指数)、斑块检出率、血管狭窄检出率。另外对研究组实施进一步的颈部CTA检测,对比两组检查结果,并对颈部血管狭窄的一致程度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的IMT为(1.04±0.30),RI为(0.66±0.05),斑块检出率为86.67%,血管狭窄检出率为22.22%;参照组的IMT为(0.75±0.20),RI为(0.60±0.05),斑块检出率为31.11%,血管狭窄检出率为4.44%。研究组的IMT、RI、斑块检出率、血管狭窄检出率均高于参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研究组患者实施CDUS与颈部血管CTA检查,对颈内动脉中度、重度血管狭窄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US能够成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筛查手段之一,CDUS与CTA两种检查对于颈部血管狭窄评估的一致性较高。

CDUS;颈部CT血管造影;脑梗死;诊断价值

随着脑梗死发病人群的逐渐增多,人们开始对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1]。结果显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狭窄是其主要病因,因此可通过颈部血管检查来对脑梗死的危险性进行预测[2]。本文对脑梗死患者实施CDUS(彩色多普勒超声),并将检查结果与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展开比较分析,探究CDUS及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及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收治的4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时期4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参照组。研究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0~75岁,平均(66.25±10.42)岁。经MRI与头颅CT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参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41~75岁,平均(65.43±10.58)岁。参照组均无脑血管病史及相关的特征与症状。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分别对两组实施CDUS检查。患者平卧,头部后倾,垫枕于其颈后,以充分暴露颈部为宜,由下至上依次对颈动脉进行检查。检测指标主要为四项:其一为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其二为斑块,具体指的是局部血管壁向管腔突出、增厚、隆起;其三为颈动脉的狭窄程度。(2)CT血管造影检查。运用PHILIPS 16螺旋CT机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连续快速容积扫描,通过三维重建图像处理,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的形态显现后,可对患者管腔的大小进行评估,并对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评定。

1.3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血液动力学参数判断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其中血液动力学参数即PSV、EDV、颈内动脉狭窄段与颈总动脉狭窄段的流速比值[3],将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轻度(0%~29%)、中度(30%~69%)、重度(70%~99%)、闭塞(100%)四个等级,(1-最狭窄处残腔直径/颈动脉狭窄远端正常管腔直径)×100%=狭窄程度,将病变远端正常颈动脉管腔的面积作为参照。IMT处于0.9~1.2 mm之间则为增厚,IMT≥1.2 mm则判定为斑块形成。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对象斑块大小与检出率对比研究组中斑块形成39例(86.67%),中重度斑块10例(22.22%),参照组中斑块形成14例(31.11%),中重度斑块2例(4.44%),两组对象IMT厚度、RI、中重度血管狭窄发生率、斑块检出率比参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斑块大小与检出率对比

2.2 两种检查手段诊断颈动脉狭窄结果对比对研究组实施CDUS与CTA检查,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手段在颈内动脉中度与重度血管狭窄的检出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手段诊断颈动脉狭窄结果对比(n)

3 讨论

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硬化斑块,该因素可作为预测脑梗死的一项重要指标[4]。现阶段,对于颈部血管的检查包括DS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CTA(CT血管造影)、CDUS(彩色多普勒超声)等[5]。但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方面,DSA被医学界公认为“金标准”。而在实际应用当中,由于DSA存在花费时间较长、价格高、对操作人员要求严格、难以判断斑块性质等不足,导致其在治疗当中较少使用[6]。相比之下,CDUS具有费用低、操作便捷、可重复性、无创伤性等特点备受医务人员与患者的青睐。对斑块的检出率较高,大约为80%左右,对评定大于70%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与DSA近似[7],能够对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进行总结测定,能够较为全面地评估斑块的病理类型、形态、动脉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颈动脉容易被多种因素影响[8],包括动脉分叉特殊解剖部位、颈内动脉返流造成的涡流、操作人员的技术等。因此,当血管的狭窄程度低于50%时,检测的灵敏度则较低,在对斑块的形成与椎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评估轻度颈动脉的标准[9],能够将CDUS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种筛查方式。CT血管造影检查运用三维成像技术对血管实施检查,其优势在于准确率高、无创伤性、操作简便、安全快捷等。在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的测定方面,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与DSA的相关性较好[10],特异性高达99%。有利于斑块性质的确定与管腔狭窄程度的显示,尤其对斑块形成与后循环血管狭窄具有特异性。但是在无法对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进行测定[11],难以显示血流动力学变化、斑块的大小以及血管壁的结构,因此在颈部血管动脉硬化的测定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本研究表明,在中度与重度颈部血管狭窄检测方面,CDUS与CTA的检出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CDUS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及血管狭窄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对脑梗死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12]。CDUS与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在评定颈部血管狭窄方面一致性较高,均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1]周益平,吴胜军,晁丽娜,等.颈动脉彩超及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11):1303-1305.

[2]罗光华,周宏,刘文洪.头颈部256层CTA与彩超对颈动脉颅外段病变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3):1979-1984.

[3]罗永超,李克强,陶庆林,等.128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对超早期脑梗死区域血流动力学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9):1941-1942.

[4]杨晓松.螺旋CT血管造影和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系统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9):119-120.

[5]张阿萌,边媛,杨金君.螺旋CT血管造影和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的检查价值[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1):74-75.

[6]孙晓明.螺旋CT血管造影与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系统检测结果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5):22-24.

[7]宁海燕,王岩.螺旋CT血管造影和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系统检查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3):86-87.

[8]王超,王青,刘鑫,等.双能量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和斑块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5,3(3):169-172.

[9]朱玫.急性脑梗死动脉血管内再通治疗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5):724-725.

[10]范遂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多排CT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6):62-63.

[11]严补生.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6):30-31.

[12]曹建书,李金霞,褚秀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8):98-10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8.072

猜你喜欢

颈动脉颈部造影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