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立体化建设研究

2017-07-01北京城市学院北京100083

文化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立体化形势

宋 达(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

【文化与教育】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立体化建设研究

宋 达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立体化建设应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创新课程体系,对课程参与者、课程教育内容、课程开展形式进行“立体化”建设,实现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国家政策,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大局意识和长远目光,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创新者。

形势与政策;课程立体化建设;新媒体;教学与评估平台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必修课。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201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联合印发文件,指出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在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下要确立主导思想,要求各地各高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创新课程建设体系。[2]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根据这些要求和指导意见,国内众多高校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和专家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围绕课程的重要性、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地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互联网技术与媒体行业相结合,产生了新媒体,使社会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在“互联网+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创新者。还有一些高校在该课程与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创业、专业教育相结合等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但是,各高校囿于客观条件(如师资和经费)的限制,加上主观上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即使是不断开展创新研究的高校,在课程总时长、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上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总之,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整体现状与习近平总书记及中央有关部委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上各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设置的意义认识不足,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文件精神落实不够。“形势与政策”课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可有效提高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战略思维和长远目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指导学生创业和就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有些高校认识的不足,“形势与政策”课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或专业课相比较,其地位和重要程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部分高校,该课程没有纳入教务系统,没有专职师资队伍,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即使在一些实施课程创新改革的院校,总课时也达不到相关部委的要求。且有的高校教学组织管理主体不够明确,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缺乏规范性。[4]

第二,课程教学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学实效性不高。有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没有把社会的发展需求、当前的形势及国家发展战略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愿望有机统一起来,因而课程缺乏吸引力。同时,在多数高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若能发挥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特长,让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或许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不足,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在全媒体时代,教师只掌握传统课堂教学技能已经不能满足该课程的需要。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精准地把握国家政策,清晰认识国内外形势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网红”特质,熟练运用新媒体和现代化教学平台,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专业师资匮乏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动员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参与课程教学,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但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参加培训和集体备课的时间不够,有的甚至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和集体备课,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各高校没有充分开展校际交流,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学生与社会接触有限。

第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评估不够科学。[5]由于缺乏师资队伍,各高校采取大报告和大课堂的教学形式较多,学生主体参与性少,缺乏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教育部提供的《时事》光盘,内容比较权威,但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的更新非常快,光盘被真正用到课堂教学中时,内容又已变得陈旧,缺乏时效性。在教学评估上,许多高校依然采用期末论文或以完成大作业为主的评估形式,导致学生的论文千篇一律,甚至出现严重的抄袭现象,没有发挥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课程立体化建设框架

根据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施现状,各高校应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知特点和专业特点,认真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立体化”建设是指在“互联网+全媒体”的环境下,课程参与者、课程教育内容和课程开展形式三个方面要实现“五个结合”,课程呈现“立体化”建设体系。其中课程参与者分为三个层次;课程教育内容包括五个方面;课程教育形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课程考核评估与课程内容和开展形式紧密结合,在自主开发的网络平台上实现无纸化形成性评估,每学年有一次终结性评估。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参与者

课程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相长,注重参与者的需求和个人发展,实现校内外专家学者、校内骨干教师(包括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发展辅导教师等)、学生宣讲团、软件开发人员、普通学生的立体化参与,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参与者立体化示意图

课程参与者实现“立体化”包括两点。(1)在课程建设的主体(师资队伍)上,突破校内教师的局限,组建三个层次的立体化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同时也承担科研任务,被分成几个子课题组:教材编委会、学生理论社团、教学实践组、教学与评估平台开发运行组等。不同师资主体之间有合作关系,也有指导和被指导关系。课程注重教师队伍和部分优秀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发展,整合学校与社会师资资源,实现“教学—管理—科研”的立体化发展,促进师生职业生涯的发展。(2)在课程建设的客体(教育对象)上,选拔出一部分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理论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宣讲团,教学相长,实现理论型优秀学生培养和普通学生培养相结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将宣讲团和学生理论社团建设相结合,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学生打破班级、校区和线下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必修课以班级为单位、选修课以学校为范围,全体学生在线上进行学习和考核,并走出校园实践和体验的“立体化”参与模式。

(二)课程教育内容

课程在教育内容上除依照教育部指定的教材外,还参照自编纸质和网络教材、学习平台推送的材料、网上交流平台互动学习的内容、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来开展教学。但要注意的是,以上后四种学习交流材料都要符合教育部的相关通知要求和教学要点范围,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教学实践和考核内容

(三)课程开展形式

在课程教学实践和考核的形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立体化”课程建设模式。

课程建设基于教学与评估平台,将教学和实践环节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分为形势大讲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实地体验)三种形式,选修部分分为时事脱口秀、时政访谈和线上学习三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与之对应的形成性评估,将每学年末进行的综合考核作为终结性评估。课程开展形式的构成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教学实践和考核形式

在选修形式中,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够规定的时长,在教学与评估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上实现碎片化学习。另外,将课程开发、微信群及微信公众平台相结合,每周两次(每年约100期)向学生推送时事新闻、政策解读和校园资讯,实现与学生的不间断互动。

表1 “形势与政策”课程立体化建设运行模式

在教学效果评估上,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学生将手机终端、电脑终端和评估平台相连接,可提交各种学习心得,参加各专题考试及每学年的综合考试。

综上,本课程在参与者、教育内容和开展形式上都实现了“立体化”建设,整体的运行模式如表1所示。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立体化建设的模式下,课程要求得到了全面落实,参与课程的所有人员都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和锻炼,为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为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创新者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课程立体化建设具体实践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形势与政策”课程平均每学期为16学时,分为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课程立体化建设实践中必修和选修分别为8学时,具体实践如下。

(1)邀请国家机关、合作院校、研究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或中青年骨干到学校某个校区开展“形势大讲堂”报告(必修,每学期6学时),要求学生宣讲团成员(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理论水平较高的学生,包括学生理论社团成员、学生党员和主要学生干部)到现场参加,不同校区组织相应人员观看现场直播视频。另外,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编委会,编写《形势与政策》教材供学生学习和讨论,同时作为学年末考试的重要参考资料。

(2)每学期结合各专业特点从学生宣讲团中选拔出若干名学生(人数与班级数量相匹配),组成宣讲团到各班级以主题班会(普通学生必选,每学期6学时)的形式开展教学,通过解读文章、报告讲义等形式进行形势与政策的宣讲,组织班级学生讨论。学生将讨论报告提交至评估平台作为考核依据。课程评估组可对宣讲团中的优秀学生进行加分。

(3)全体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和讨论后,可选择其中的一个主题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参观或体验,写出调研报告或现场体验报告作为实践部分的重点考核内容,提交至评估平台(必选,每学期2学时)。

(4)组织学团骨干教师以“时事脱口秀”的形式不定期解读国内外时事热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以“时事访谈”的形式讨论关系国计民生或学生职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学生通过微信报名的方式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学习、讨论,开展平台互动(选修,每学期至少4学时)。

(5)全体学生自学微信公众平台上推送的学习资料、“形势大讲堂”报告、教育部指定的教材及《时事》录像(选修,每学期4学时,同时须选够规定主题数量),将学习心得传至评估平台,作为考核依据。

(6)学校和专业教育技术机构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和评估平台,实现无纸化考核。平台通过记录学生的学习时长、互动内容、阶段性或专题测试成绩(占总评60%),以及网上学年末的考试成绩(必选,占总评40%),得出学生本学年的综合评价分数。促使该评估平台的评价分数与教务平台的评价系统实现对接。

四、结语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立体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目的。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课程建设体系,并制定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该课程体系中,课程参与者可实现三个层面的指导与相互合作,课程教育内容可实现五种学习材料的互相融合、互为补充,课程教育与评估的六种形式可实现五个结合,同时又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共同进步。该课程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战略思维和长远目光,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创新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中宣部,教育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Z].教社科[2015]2号.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新华社,2016-12-08.

[4]刘桂荣.“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3):193-195.

[5]彭庆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J].2015,(11):31-34,111.

【责任编辑:周 丹】

2017-04-12

本文系北京城市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北京城市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立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B201617)的研究成果。

宋达(1978-),男,河北邯郸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战略、教学评估等研究。

G641

A

1673-7725(2017)06-0149-05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立体化形势
建构班级立体化阅读体系的实践研究
一把“条举”的“立体化治理”突围
立体化监控在广东省路网监控中的应用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第六师高效立体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