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民政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工程

2017-07-01

中国民政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民政工作民政工作组

促进民政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工程

基层民政工作薄弱是长期以来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突出短板,也是各级民政部门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焦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民政部门职责任务不断拓展,工作量明显增大,但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等基础性支撑条件没有相应增强,县乡基层民政部门工作负荷重、压力大的问题普遍存在,力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多个工作组调研发现,全国大多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层民政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民政部门的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

河北省曲阳县燕赵镇党委书记李宏民将基层民政工作总结为“三多三少”——承担任务多,工作人手少;难点问题多,解决办法少;群体需求多,服务方式少。

第19工作组在山西省阳曲县调研时发现,除黄寨镇配备了2名民政助理员外,其他乡镇都只配备了1名。他们不仅要承担繁杂的民政工作,还要负责残疾人补贴审核、扶贫开发以及“包村”(即协助村的维稳、拆迁、绿化、计生等事务)等任务。山西省虽然早在2011年就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低保等民政工作机构编制的意见》,明确乡镇(街道)2-4人的基层人员配备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

江西省莲花县6.18万人的琴亭镇只有1名民政所长相对固定,其他人员均为兼职干部,还要参与工会、劳动、水利等工作。且当地财政只提供少量经费,如给琴亭镇敬老院一年的经费只有1.3万元,连工作人员工资都不够,简直是杯水车薪。第27工作组了解到的情况,“无钱办事”正是多数基层民政干部而难以言说的苦衷。

出人意料的是,经济发达的天津市也没有甩掉“基层民政力量薄弱”的帽子。第17工作组了解到,天津市各区县民政既没有“家”——各乡镇普遍没有设置专门的民政工作机构;也没有“人”——民政被划入镇政府综合办,没有设专岗;更没有“腿”——村里的民政事务多由村会计承担,少数则是基地村委委员负责。工作组坦言,除了被最基层的民政干部——助理员孺子牛般的精神所鼓舞、感动,除了被他们所付出的艰苦与辛劳所震惊、心痛,更是发自内心地想为增加基层工作力量,改善工作条件鼓与呼。

……

据统计,全国平均每个乡镇(街道)仅有1名民政工作人员,他们既要负责数百万到上千万元不等的民政资金发放,对民政对象进行资格审核和动态管理,还要负责老龄、双拥、救灾应急等任务,参与计生、维稳、美丽乡村建设,兼管残联、扶贫、危房改造、包村包片等工作。

基层民政工作力量与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突出短板则是工作经费紧缺。

开展城乡低保核查、发放救灾救济物资、走访慰问民政对象等都需要相应的经费作支撑。民政自身缺乏补充工作经费的行政收费项目,其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地方财政供给。

第22工作组在贵州省瓮安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第27工作组与江西省民政厅工作组在万安县窑头镇窑头村中村塘农村社区观看村民现场挥笔写对联和福字

在部分地区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民政工作经费大多得不到足额、稳定的预算保障。中部某省一些乡镇民政助理员反映,“平均每月自己要倒贴200元左右用于补充通讯费、加油费。”有的乡镇办公甚至还停留在“纸、笔、腿”老三样,特别是公车改革后“下不去”的问题非常突出,基层民政缺乏必要的办公条件也从侧面凸显了财政经费供给不足的状况。第25工作组在甘肃省调研中发现,因全省救助站普遍缺乏工作用车,县级救助站开展站外救助难度极大,救助效果难以保障。

除了“人财物”短板外,民政公共服务资源结构性失衡问题也不容忽视。吉林省敦化市一些民政助理员向第18工作组反映,当地精神病患者较多,但市、县精神病院床位较少,很多患者不能及时就医,且注册的精神科医生很少,无法满足治疗需求。第6工作组在黑龙江省调研中了解到,部分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资源匮乏。兰西县60岁以上老人81063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14847人,公办养老机构仅能满足1200余人的养老需求,民营养老机构仅能满足300余人的养老需求,全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仅为2.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市大兴区养老机构空置率却异常高。第21工作组走访中发现,该区已取得设立许可的养老服务机构37家,床位7756张,床位使用数3109张,床位空置率高达60%。

两相对照,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空置率高”并存,“冰火两重天”现象明显,既反映出城乡之间养老服务供给的巨大差距,也表明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不合理。

结构性失衡不仅体现在养老服务资源上,还表现在基层民政工作队伍上。从“帅哥干到爷爷”“从姑娘干到奶奶”……不少基层民政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民政事业,是名副其实的 “老黄牛”。他们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为民政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由于长期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岗位工作,他们的知识水平更新慢,视野相对较窄,难免影响民政工作的服务水平。夯实基层民政工作队伍,还需“新旧”两相宜,既要加强对“老黄牛”的充电,使之成为一支素质高、纪律严、作风硬、战斗力强的队伍,也要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不容置疑,基层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但也有不少地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解决基层薄弱难题,千方百计补齐突出短板,积极推动基层民政工作向前迈进,彰显了基层智慧和力量。

湖北省采取“以钱养事”的方式,按照3万人以下的乡镇(街道)设1个岗位、3-6万人的乡镇(街道)设2个岗位、6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设3个岗位的标准,增设民政公益性服务工作岗位,所需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工作人员由县(市、区)民政局和乡镇(街道)双重管理;广东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乡镇(街道)“一门受理”窗口购买工作岗位,在粤东西北地区推行“双百镇(街)社会工作服务站”示范项目;山东省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引领和指导下,让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因地制宜,聚焦具体问题,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合理确定乡镇(街道)专职民政工作人员编制,辖区人口5万人以下的乡镇(街道)编制不少于3名,5万人以上的不少于5名”“行政村和城乡社区要根据服务对象数量明确1-2名民政协理员协助办理低保等民政事务”;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制定“本土人才”计划,本地大学毕业生在村内或社区内工作满三年且工作成绩优异者,可在编制空缺的情况下优先获得正式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有效地吸引了优秀民政工作人才;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民政局创新实施“一岗三责”,建立党建、业务、纪检监察工作“三合一”项目化工作机制,制定了《民政局项目管理实施办法》,针对新问题、新要求、新情况,挖掘“智慧民政建设”创新探索性项目、打造“新型村级治理”典型示范型项目、形成运作成熟的“三社善动”推广型项目,有效破解了工作难题,提升了工作效能。

工作组深入一线发现的这些好政策、金点子,有力地破解了基层民政力量薄弱难题,也为其他地区民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基层是民政工作实践的主战场,也是民政事业发展的根基和基础。民政工作直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代表党和国家形象,关涉百姓万家忧乐,广为社会各界关注。基层民政兴,民政事业就生机勃发;民政基础牢,民政事业发展就动力强劲。我们要着眼长远发展,加强基层基础,增强基层活力,厚植发展优势,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过硬的工作举措,从严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特别要推动基层建立加强民政工作长效机制,着力健全基层民政工作领导体制,着力充实基层民政工作力量,着力搭建基层民政工作服务平台,使基层民政工作薄弱的突出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为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民政工作民政工作组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别样的春节,一样的温情——在“就地过年”中感受“民政温度”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坚定履行新时代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政工作综述
肖幼率工作组赴戴家湖涵指导抢险
数说加强基层民政工作
在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中需要加以推动的重点工作
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专题报道
FIFA解散反种族歧视工作组
引民政之“水” 浇卫生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