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留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与研究
——以1996-2015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为研究中心

2017-06-30张瑜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选题留学生鲁迅

张瑜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韩国留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与研究
——以1996-2015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为研究中心

张瑜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1996年至2015年20年间,共有88篇韩国留学生写作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通过毕业答辩,其中包括72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和16篇近代文学、文艺学等相关、相近专业的学位论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这88篇论文进行量化统计及分析,可以从历史脉络、地域分布、主题分析、热点透视四个角度,梳理韩国留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接受与研究情况。

韩国留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鲁迅;新文学;比较研究;文化交流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韩国留学生在华人数逐年增长,并长期占据各国在华留学生人数的首位。①据笔者统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自1996年开始有韩国留学生获得博士研究生学位始,至2015年的20年间,共有88名韩国留学生在中国大陆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选题写作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获得学位。这88篇论文,包括72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和16篇近代文学、文艺学、美学等相关、相近专业的学位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是韩国中国学研究发展较为迅速和充分的一个领域。它几乎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同步②,且“根植于本民族的汉学传统,随着世界范围内现代学术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传播,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逐渐脱胎演变为世界文学视野下一门受到特别重视的外国文学研究的新型学科。”③从某种角度来看,梳理韩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态势,对于我们了解韩国学术界的研究动向、增进中韩文化交流意义重大。尤其是在中国新文学发生几近百年之际④,考察并分析外国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接受与研究,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国际反响、思考中韩文学的相互影响,并在更为广阔的视域中打开思路、推动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因此,本文对笔者辑录到的88篇韩国在华留学生的博士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韩国留学生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地域分布,分析其选题的角度并进而指出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等。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2015年的20年间,共有88位韩国留学生在中国大陆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选题写作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获得学位,详见附录《1996—2015年韩国留学生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一览表》。这一数字借鉴了赵献涛辑录的《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题名一览表(1984—2007年)》和洪亮辑录的《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题名一览表》,两位学者的一览表中收录1984—2012年韩国留学生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57篇。笔者在此次辑录过程中,将洪亮表格中年份、题目的错误之处进行修正,并在对国家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博士论文资源库、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ALIS学位论文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位论文检索系统、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检索系统进行地毯式搜索后,又补充23篇,并另搜集2013年至2015年的博士论文8篇,共计88篇。笔者的收录力求竭泽而渔,但数据库收录有限,所以不免会有遗漏。

一、韩国留学生博士学位论文的历史脉络

对研究成果做定量分析,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该领域研究活动的历史脉络及发展趋势。在1996—2015这20年间,韩国留学生在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时,以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选题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有88篇。各年度具体分布见表1。

从表1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韩国留学生自中韩建交后开始在中国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1996年首批(郭树竞、金泰万、具洸範)毕业生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得学位。此后,随着中韩外交关系和中国接收韩国留学生政策的发展,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并陆续取得博士研究生学位,至千禧年前后攀至巅峰(10篇)。新世纪以来虽有所回落,但2002年、2003年和2006年的论文数量仍旧可观,均为8篇。

表1 1996—2015年间韩国留学生博士学位论文年度分布情况

若以5年为一个时间段进行整体考察,则统计结果为1996—2000年27篇,2001—2005年26篇,2006—2010年15篇,2011—2015年20篇,发展趋势如图1:

图1 1996—2015年间韩国留学生博士学位论文年度阶段分布情况

图1的数据显示,1996—2010年间学位论文的数量总体呈递减态势,分别为27篇、25篇和15篇,至最近5年(2011—2015年)始有回升,为20篇。学位论文的年度分布虽略有起伏,但自1996年以来,韩国留学生始终热情地参与和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保持着较为积极和活跃研究状态,并日渐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不可忽视的后备力量。

二、韩国留学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地域分布及导师情况

中韩两国建交时间较短,中国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目前能够接收、培养全日制韩国留学生的学校有限,能够授予博士研究生学位的更少。据笔者统计,在1996—2015年这20年间,通过答辩的88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布在国内16所高校及科研单位,主要集中在京沪地区,其中北京48篇,江浙沪26篇,分别占总数的54.5%和29.5%,共占总数的84%。详情如下:北京大学21篇,北京师范大学18篇,复旦大学9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均为7篇,山东大学5篇,东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苏州大学均为2篇,河北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均为1篇,共计88篇。

图2 韩国留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的地域分布

图2显示,韩国留学生在中国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地域分布较为集中,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山东大学,这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镇,也同样是培养韩国留学生的主要基地。导师指导情况如下:王富仁(6篇)、陈思和(6篇)、陈平原(4篇)、钱谷融(3篇)、郭志刚(3篇)、朱金顺(3篇)、陆耀东(2篇)、洪子诚(2篇)、严家炎(2篇)、叶子铭(2篇)、乐黛云(2篇)、孙玉石(2篇)、刘勇(2篇)、张中良(2篇)、周星(2篇)、王彬彬(2篇)、商金林(2篇)、王晓明(2篇)、孔范今(1.5篇)、田建民(1篇)、王铁仙(1篇)、刘中树(1篇)、谢冕(1篇)、朱栋霖(1篇)、许志英(1篇)、杨匡汉(1篇)、丁帆(1篇)、曹文轩(1篇)、林非(1篇)、陈晓明(1篇)、孔庆东(1篇)、戴锦华(1篇)、童庆炳(1篇)、孙中田(1篇)、朱文华(1篇)、钱理群(1篇)、袁良骏(1篇)、吴立昌(1篇)、谭好哲(1篇)、牛运清(1篇)、李存光(1篇)、赵宪章(1篇)、金炳镐(1篇)、曹顺庆(1篇)、逄增玉(1篇)、尹允镇(1篇)、朱良志(1篇)、周斌(1篇)、吴秀明(1篇)、李岩(1篇)、王向远(1篇)、仵从巨(1篇)、王吉鹏(1篇)、陈子善(1篇)、郭延礼(0.5篇)、范伯群(0.5篇)、徐斯年(0.5篇)、杨义(0.5篇)、赵稀方(0.5篇)。⑤

以上数据显示出,韩国留学生在中国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人员较为集中,容易形成影响力。这些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深厚的底蕴和导师们严谨的学风,为韩国留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

三、韩国留学生博士学位论文的主题分析

笔者辑录的88篇博士学位论文,涉及作家作品、中韩文学比较、文学理论、文艺运动及思潮、社团流派及文体和报刊等多个方面与角度,初步展现了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有些论文的研究角度较为多元,兼具文体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等多个方面,为避免重复,本文的统计依据是主要研究角度及方法。详情如下:

表2及图3的数据表明,作家作品研究类的选题占全部论文的一半。事实上,自1996年郭树竞、金泰万、具洸範,分别以《鲁迅小说与电影》《20世纪前半期中国知识分子小说与讽刺精神》《徐志摩的生平和思想简论》为论题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研究生学位开始,作家作品研究一直是韩国留学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头戏。在1996—2000年间,这类选题甚至占了全部选题的66.7%,虽然此后有所减少,但始终在40%以上。

表2 1996—2015年间韩国留学生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分析

图3 1996—2015年间韩国留学生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分析

就文体而言,在作家作品研究中,小说占据的比重最大,达到了77.3%。详见表3所示。若从作家个体来看,则是对“鲁郭茅巴老曹”的研究最丰,有16篇论文以此为题,占全部作家作品研究类论文的36.4%。六大家中,尤以鲁迅和老舍、曹禺最受关注,鲁迅研究方面的选题下文详述,老舍研究方面如金璟硕的《老舍小说的文化意识研究》、李在珉的《老舍与张恨水的北京叙述和想象》、朴希亘的《〈四世同堂〉改编研究》,曹禺研究方面如韩相德的《曹禺三部曲研究》、姜贞爱的《曹禺早期戏剧与基督教精神研究》、李康仁的《韩国曹禺早期话剧研究概况与曹禺剧本分析》。相对而言,韩国留学生的郭沫若研究较为薄弱,仅有《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创作、演出以及在日本的流变》(权五明)。这种情况与六大家及其作品在韩国的译介及传播情况有关。⑥此外,沈从文、徐志摩、丁玲、萧红、张爱玲、钱钟书、端木蕻良、周作人等也开始进入韩国学者的研究视野。

表2的数据显示中韩文学比较研究类的选题在逐年增加。这也是占据所有选题比重较大的一类,主要包括作家作品比较和文艺运动及思潮比较两类(详见表4),分别占该类选题的60%和40%。作家作品比较中又以鲁迅和李光洙为最,金芳实、李明信、孙麟淑等均以此为研究对象。中国左联和韩国卡普的比较也较受关注,金智暎和李美琼是为代表。中韩文学比较研究类的选题呈增长趋势,不仅显示出韩国留学生的学缘优势和国际视野,更进而说明中韩两国文学有着相似的发生背景、两国文化有着更为深层的密切关联。

表3 韩国留学生博士学位论文作家作品研究分布情况

表4 韩国留学生博士学位论文中韩比较研究分布情况

四、韩国留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透析及存在问题

通过上文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韩国留学生的选题当中,有着明显的“研究热点”。关注并深入剖析这些选题热点,有助于我们了解韩国学术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和研究情况,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和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动向。

作家作品方面,鲁迅是毫无争议的热点。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研究的选题有郭树竞的《鲁迅小说与电影》、裴仁秀的《〈故事新编〉与人类文化母题》、金明姬的《孤独者的世界:鲁迅的小说和他的精神》、申正浩的《鲁迅与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学》、方凖浩的《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具文奎的《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研究》等,另有多篇将鲁迅和李光洙进行比较的论文。在这些选题中,对鲁迅小说的研究,占据比重最大。在韩国,鲁迅研究已然非常成熟且有着较为庞大的研究队伍和丰硕研究成果。⑦正如韩国学者朴宰雨所言:“1920年初被简单介绍到韩国来的鲁迅,经过几个曲折艰难的阶段,到了现在,鲁迅在韩国已经普通名词化了。确实,韩国的知识分子与市民已经对鲁迅这个名字耳熟能详,相当一些读者喜欢阅读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世界经典作家。”⑧庞大的读者群和初具规模的研究者队伍,是韩国鲁迅研究热持久不衰的保证。面对“说不尽的鲁迅”,研究者的选题角度和开掘深度都令人赞叹。但是选题过于集中的现象却也不可忽视,如在10篇以鲁迅为题的论文中,9篇涉及小说,另外1篇则围绕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展开论述。而有关鲁迅的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书信、日记、旧体诗、序跋等文体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如何更为全面地思考鲁迅、阐述鲁迅,仍是韩国学者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从时段来看,新文学(大致等同于现代文学时期,1917—1949年)是选题的热点,共有74篇论文与此相关,占全部论文的84.1%。新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蕴含最为丰富的文学史时段之一。它用全新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表现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传统文学的方死与新文学的将生、世界文学的冲击与中国文学的积极回应、民族救亡与文学启蒙的相互龃龉,等等,共同汇聚在这短短的现代文学三十年间。文学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笔者辑录到的资料来看,选题基本覆盖了新文学的各类文体,其中以小说居多,散文和诗歌较少,幸而也还有代表。散文方面如车震宪的《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小说文体的影响》(文体)、赵恒瑾的《周作人论》和洪焌荧的《中国现代散文话语的建构》和,诗歌方面如崔允瑄的《现代派诗歌意象研究》和尹银廷的《严肃的星辰,照耀40年代的中国诗坛——论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笔者的归类是社团流派)和黄智裕的《现代性探索中的郑敏诗歌与理论——二十世纪四十至九十年代》。相对而言,韩国留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较为冷淡,这一方面是由于韩国学术界对中国当代作家的译介、研究较为薄弱,同时也与中韩两国建交时间较短有关。

而若从研究方法来看则比较研究运用的更为广泛。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韩文学的比较研究类选题几乎是逐年增长,不仅有作家个体比较(如鲁迅与李光洙、巴金与廉想涉、萧红与姜敬爱、郁达夫与金东仁),也有中韩文学、文化的整体比较,如申宜暻的《中韩现代文学观念形成比较研究》、吴京嬉的《中韩二三十年代女性小说比较》、安炳三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韩女性作家爱情小说比较研究》等。这不仅显示出韩国留学生兼容中韩两国文学的学缘优势和国际视野,更进而说明中韩两国文学有着相似的发生背景、两国文化有着更为深层的密切关联。此类选题充分展示出韩国留学生的优势,但也存在开掘不够深入的问题。

此外,对于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的关注和对文革文学与作家周作人的研究,都显示出韩国留学生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对影视剧及网络文学的侧目,也彰显出韩国学人追踪学术前沿的创新意识。这些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走向广阔与深刻的表征。

五、结论

本文以辑录到的88篇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基础,通过4个时段(1996—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的历史考察,从历史脉络、地域分布、主题分析、热点透析及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韩国留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接受与研究情况。

与韩国学术界相对成熟的研究状态不同,韩国留学生在中国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才刚刚起步,人数有限,且在中国尚未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令人欣慰的是,伴随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员的增多,在留学生群体及整个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已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且对韩国国内学术界的影响日渐增大。有些学者甚至成为了韩国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领军人物。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和活跃的今天,留学生为中韩两国文学的交互影响和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其扎实的专业素养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

注释:

①据中国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数字,截至2006年,韩国留学生在华总数已达到57 504人,占在华留学生总数的35.34%;之后仍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2012年来华韩国留学生数攀升为63 488人,2015年为66 672人。

②韩国《开辟》杂志在1920年11月号至1921年2月号上,连载《以胡适为中心打漩的文学革命》(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著,韩国学者梁白华译),这是目前所知韩国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最早的介绍。此后韩国学界陆续把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我能学革命介绍到韩国。([韩]朴宰雨:韩国的中国新文学研究近十七年的情况简析(1980.1—1997.2),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2期。)

③陈广宏:《1946—1979:韩国中国文学研究格局的形成及其早期发展》,载《韩国研究论丛》,2007年第2期。

④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争议仍在进行,但是作为在文学史教材和学院相关课程的讲授中,仍以1916年9月《青年杂志》以《新青年》之名重装问世或1917年1、2月间胡适、陈独秀文章的发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⑤两位导师联合培养的按0.5计算。

⑥可参考金璟硕:《中国现代六大作家作品翻译及研究在韩国》,载《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4期;金惠俊:《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以20世纪80、90年代为主》,载《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张元卿、赵莉:《韩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1945-1949)》,载《东疆学刊》,2009年第1期。

⑦王卫平:《鲁迅在韩国的接受、影响与研究——鲁迅接受史研究》,载《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期。

⑧[韩]朴宰雨:《鲁迅在韩国:接受脉络与社会影响》,寿永明、王晓初编,《反思与突破:在经典与现实中走向纵深的鲁迅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South Korean Students'Acceptance and Study on M odern and Contem 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Zhang Yu
(College of Arts,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

From 1996 to 2015,during 20 years,a total of 88 articles of south Korean students writ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s o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rough the graduation reply,including 72 professional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16 papers to modern literature,literary theory and other related,similar professional dissertation. Using literature metrology method to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analyze the 88 articles,available from the history,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theme analysis,hotspot perspective four angles to comb the spread,accept and research of south Korean student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outh Korean students,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the dissertation topic,Lu xun,the new literature,comparative study,cultural communication

I206

A

1673-1573(2017)02-0031-05

2017-02-15

河北省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文化运动阐释研究”(2016Q054)的阶段性成果

张瑜(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河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齐 园

●文学与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选题留学生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鲁迅《自嘲》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