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7-05-30吴奶金谢晓维陈晔刘飞翔

台湾农业探索 2017年1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路径选择福建省

吴奶金 谢晓维 陈晔 刘飞翔

摘要:特色小镇的建设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选择,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梳理国内外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总结分析福建省建设特色小镇在产业、政策方面的相关基础,并从加强品牌建设、升级传统产业、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完善政府引导机制等方面提出福建省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特色小镇;路径选择;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7)01-0043-05

Path Cho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Fujian

WU Naijin, XIE Xiaowei, CHEN Ye, LIU Feix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s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 the new normal economy, and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es and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card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lated foundations of industry and policy for constructing the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Fujian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n,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brand building, upgrading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erfecting the government guidance mechanism, thus to provide the path choi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Fujian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town; path choice; Fujian Province

2015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2015年浙江省最早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出台了指导意见。2016年福建省政府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可见,做好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层面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1]。但如何把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飞跃的“新引擎”,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为此,本文对福建省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选择进行探索。

1“特色小镇”的概念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而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各要素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3]。特色小镇有别于建制镇和产业园区,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兼具旅游和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4]。有学者认为,特色小镇是通过集合特色资源、人才优势等将产业、文化、旅游及社区有机结合形成的一个创新创业平台。另外,有学者对特色小镇的规模进行了探讨,并以浙江省入选的特色小镇为样本进行分析,发现特色小镇的面积都小于10 km2,人口不超过10万,且多集中于面积为3~5 km2、人口为3万~5万的产业聚集区[5]。福建省根据因地制宜原则,指出特色小镇的规划区域面积应不超过3 km2(旅游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且要求建设用地规模应不超过规划面积的一半,并要建成3A级以上的景区(旅游类特色小鎮建设则按5A级景区标准实施)。根据朱莹莹等[4]的研究,将几种区域类别的属性整合如下(表1)。

2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特色小镇的研究要早于国内,城市研究规划师费赖特曼(1978)提出以5万人口的农区为单位[6],这与目前特色小镇的人口要求总体一致。在小镇的效益研究上,梅拉妮凯·史密斯(2004)对传统的英国海滨度假小镇的复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文化、休闲等行业的融合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企业发展和居民增收,并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迅猛发展[7];克莱尔·墨菲和博伊尔(2006)通过研究文化旅游发展的理论模型,发现以旅游为特色开发的小镇在经济和社会上都取得了巨大效益[7]。从特色小镇的主题上看,欧洲较早地实现了工业化,因此在城镇转型中更多地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将田园、湖泊、森林、河流作为特色小镇规划的重中之重[8]。

在特色小镇的发展策略上,Gibson(2005)在华盛顿进行了城市生活的实践,结果表明在打造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对特色产业进行适当聚集并进行整合升级,将吸引到更多的市场消费群体,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9];德国在城镇建设中则采取“均衡性发展”的策略,依据当地的特色产业和资源进行全面推进,不仅使德国的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也使其城市景观更为突出;美国典型的特色小镇当属“硅谷”,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1/3,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硅谷的GDP占美国GDP总量的5%,而人口却不到全国的1%,它可以成为我国特色小镇高新技术类型的发展样板。

22国内研究现状

1996年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文化优势,集中精力搞独具“古镇、山镇、江南小镇”特色的小城镇建设[10]。从特色小镇的文化方面看,陈伯超等[11]指出地域文化对小城镇建设特色的形成具有更加突出的作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和自然资源将使特色小镇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聂康才[12]指出小镇空间的设计如果陷入对大城市空间的“模仿”之中,将会使小镇空间索然无趣。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如何使特色小镇不成为城市产能过剩的集散地,而是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另一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探讨。例如,广东虎门镇就因发展特区特色经济,使当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3]。2005年,上海提出将罗店镇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及生态协调发展的绿色文明的特色小镇,将生态理念首次引入到小镇建设中。在此期间,特色小镇多为依据当地特色产业在行政区划的“镇”上进行划定,随后开始出现以旅游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它们多以旅游景区的形式存在。随着特色小镇热的兴起,卫龙宝[14]等人认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将在产业升级、科技发展、人才引入、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2015年,浙江省长李强提出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也不是产业园区、行政平台,而是产业发展载体,也是协同共赢的企业社区,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区域新发展的创新创业空间[3],此后浙江便更多地开始研究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品牌建设及模式选择。目前该省已有79个小城镇被列入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例如,浙江台州的沃尔沃特色汽车小镇已经初具规模,根据前期规划,其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万辆沃尔沃汽车的特色产业小镇,集聚人口约为3万人,年产值将达1000亿元,实现税收45多亿元,每年吸引旅游人数达25万人次以上。

23国内外经验启示

通过对欧洲转型小城镇的研究我们发现,生态环境是其关注的首要问题,几十年的实践也证明了其规划的前瞻性。将生态环境列为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求,就为其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目前国内特色小镇的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从已建成的特色小镇的分布情况看,它们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等地,且多为高新技术型和生态旅游型的小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浙江省的“梦想小镇”,该小镇目前已累计引进孵化平台15家,落户创业项目521个,拥有创业人才近4550名,集聚金融机构176家,积累管理资本368亿元。从运营取得的收益情况看,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多为市场主导型的特色小镇,因为在市场机制的运行下,以竞争、准入标准等形式从根源上避免了企业竞争力弱、创新不足等弊病,保障小镇在经济发展上的强劲动力。同时,应避免各类园区功能的重叠,通过充分论证当地特色小镇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保证特色小镇在区域内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此外,还应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的供需矛盾,寻找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消费点,在便民利民的同时发展区域经济。

从国内的大环境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发展观念,所以福建省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要时刻把握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理念。同时,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应根据特色小镇的类型、区域情况,制定出灵活的考核标准,避免考核一刀切。此外,还应制定规范化的特色小镇运营标准,通过地方人大形成区域性法律条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3福建省特色小镇的建设基础

31产业基础

在高端技术领域方面,福建省共有7个高新区全部进入国家高新区行列,拥有国家級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以上20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以上447个);此外,全省有7个设区市、66个县(市、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在生物医药领域方面,福建省已查明有千余种植物可用于药物研制,从总产值上看,2015年福建省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同时,以福州、厦门等产业集聚地为代表的现代中药、化学药等产业也逐步兴起。

在休闲农业方面,目前福建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共2200多家,资产总额达387亿元,年接待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年营业额85多亿元[15],获得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的共9个,领先于其他省份。

在传统工艺方面,福建省工艺美术品种齐全,包括雕刻、漆艺、美术陶瓷、工艺花画、竹草藤编织、戏装道具等13个大类,100多个品种[16]。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福建省传统工艺的出口交货值13382亿元,实现税收13亿元。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的传统工艺为福建特色小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政策基础

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求,各地加紧探索创新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在公共服务、招商引资、供给等方面深化改革。福建省在2016年6月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特色小镇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路径。意见总体上借鉴了浙江省建设特色小镇的先进经验,并立足于福建省的省情,要求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积极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此外,福建省在“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出台了《福建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福建省“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等政策,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33生态基础

2015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为6595%,连续39年位居全国首位。截至2015年,福建全省12条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为优,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30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300种地理标志产品,17个县(市、区)获得“国家生态县(市、区)”称号,数量位列全国第三,并有181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数量居全国第四。2014年,国务院出台支持福建省实施生态省战略的意见,将福建省定为生态改革试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福建省超额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下达的指标,全省23个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95%,生态保护机制建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4福建省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选择

41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特色小镇知名度

由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极易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千镇一律”已成为当下城镇化、工业园区等推进过程中的一般形态,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特色化发展,也改变了区域的原有面貌。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不能单纯地模仿和照搬照抄,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提取当地最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有效宣传,并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区域特点确定品牌建设思路,让特色小镇的外在形象和内涵实现同步发展。例如,厦门市有能力培育高端技术型的特色小镇,德化县可围绕“世界瓷器之都”的美誉打造以瓷器为主题的特色小镇,柘荣县可加快打造“海西药城”,福州市则可整合其特有的传统手工艺产业打造文化特色小镇等。

同时,品牌建设要在特色小镇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区域特点,明确经济和文化内涵,挖掘潜在特色,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积极打造特色化的小镇形象和品牌。在建设中应积极借鉴浙江省特色小镇品牌发展的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地结合当地不同的区域条件,推进福建省特色小镇的建设。

42升级传统产业,创造消费新需求

部分特色小镇的建设应聚焦在传统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上。一是要全面了解现有产业,找出消费减弱的原因和障碍因子,对其发展方向做出判断,寻找新的消费点和增长点。由于传统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保守性,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如何使其成功转型成为关键。二是要细分产业,打造精品,创造新消费点。应对传统产业进行合理细分,原则上一个细分产业可培育一个特色小镇,因此建设中应做好协调工作,集中各方资源和优势,打造细分产业的精品,避免全面均衡的建设策略。这就要求在打造特色传统产业精品时需要进行多方论证,以保证产业升级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三是提前进入考核模式,对有意参选的特色小镇应从申请之日起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到考核中,这样便从源头上把握住了建设的可行性,又在建设过程中保证其良好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而且通过较早的考核介入也使特色小镇建设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的情况。

43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吸引优质项目进镇

部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撑平台,用新模式汇聚发展新动能是特色小镇建设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一是要积极鼓励大众创业,大胆引入创业项目,成立特色小镇创业孵化基地,提高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及减少项目的风险性,对已经初步成型且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要给予适当资助。二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对创新性项目给予资金上的补助,对创新人员给予物资和精神上的奖励,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并在政策上提供便利,引进创新合作科研机构,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特色小镇的建设应以项目带动型为主,发挥项目的带动支撑作用,吸引优质项目进镇,夯实特色小镇的发展基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优质项目简化审批程序,鼓励多元化的投资,密切协调配合,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考核监督力度,优化特色小镇项目结构,改善项目引入环境,发挥项目应有的支持作用,增强特色小镇经济发展动力。

44完善政府引导机制,赋予企业主导权

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政府适度引导原则。一是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要对特色小镇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倾斜,放手给市场,成立特色小镇建设委员会,指导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等,简化各类行政审批程序和制度,做到高效、便捷。二是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充分征求各方意见,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具科学性,建设现代、科学、生态的生产生活设施,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也为企业的引入提供高效的基础保障,使特色小镇更具吸引力。

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要坚持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始终坚持用市场的力量建设特色小镇。鼓励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特色小镇,保证小镇的发展活力,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充分利用企业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打造特色、经济、生态的特色小镇。同时,在企业主导的前提下,政府应做好监管,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并鼓励企业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5结语

福建省发展特色小镇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要发展思路,在今后一段时间中将成为全力打造的系统工程。但特色小镇的建设涉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综合性、广泛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福建省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选择路径,探讨建设的意义与可行性。由于福建省特色小镇的建设目前仍处于筹划阶段,加之受调研地点的限制,本文所做的研究仅限于学术上的探讨。此外,特色小镇在建设的过程中将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这也是今后要努力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城阳区委党校课题组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特色小镇建设分析——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5(2):92-95

[2]牛少凤 培育特色小镇的“六化”路径[J] 中国国情国力,2016(2):15-16

[3]李强 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 今日浙江,2015(13):8-10

[4]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2016-06-08) http://wwwfujiangovcn/zc/zwgk/zxwj/szfwj/201606/t20160608_1177263html

[5]卓勇良 特色小镇的内涵与外延[J] 今日浙江,2015(13):27

[6]孙自铎 国外小城镇建设和研究情况简介[J] 赣江经济,1984(6):50-52

[7]刘莹 云南滇西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8]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9]詹杜颖 品牌效应下的特色小镇构建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2016

[10]陈斌 吴店镇小城镇建设独具特色[J] 中国民政,1996(7):34

[11]陈伯超,王金玲,唐作剑 用地域文化纺织小城镇的建设特色[C]//UIA《北京之路》工作组,中国建筑学会 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1:5

[12]聂康才 创造小镇空间的人文情怀[J] 小城镇建设,2003(5):96

[13]广东经济学会课题组 小镇扮演大角色——虎门发展特色经济的初步探索[J] 经济学动态,1998(11):36-39

[14]衛龙宝,史新杰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 浙江社会科学,2016(3):28-32

[15]王舒宁 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福建农业科技,2015(10):67-68

[16]胡渡南 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8):119-121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路径选择福建省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