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博雅教育发展新动态

2017-05-30张寒松刘凤霞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实践经验教育理念双一流

张寒松 刘凤霞

摘要:第三届博雅教育国际研讨会围绕“博雅教育:理念与实践”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与会专家学者使用“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等多个概念,对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见仁见智,在“博雅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角色及其作用、实践经验及模式探索方面观点纷纭,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此次会议对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相信越来越多的大学会认识到博雅教育对未来人才培养的作用,回归大学教育育人的本原。

关键词:博雅教育;教育理念;实践经验;“双一流”

中图分类号:D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4-0015-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4.004

2017年4月,第三届博雅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美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和中国内地70多所高校的210余名专家学者与相关负责人围绕“博雅教育:理念与实践”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本文根据会议资料,结合相关报道,就研讨会观点做一综述,希望能由此窥探中外博雅教育发展新动态。

一、核心概念使用的异与同

本次研讨会的核心概念是博雅教育,与会者在博雅教育这一核心概念的使用上并不一致,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只用“博雅教育”概念。以研讨会的发起人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院士为典型。在他看来,相比于“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内涵更丰富、特点更鲜明、翻译更准确,因而研讨会始终,他只用“博雅教育”这一概念。此外,会上坚持使用“博雅教育”名称的还有岭南大学副校长莫家豪。

第二种情况是“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人文教育”“全人教育”等多个概念并用,不加区分。美国大学、台港澳大学的校长及专家在报告时大多如此。台湾大学副校长郭鸿基介绍,台湾大学一般是用“通识”这个说法。按照他的理解,“通识”和“博雅”这两个词虽然一般在中文表达中互通,语感上“博雅”可能更典雅一些。莫家豪介绍,香港的大学以前也说“通识教育”,但现在说的更多的是“全人教育”“跨学科教育”,而且他们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品格、品味、品德,希望学生都能关心社会,胸怀世界。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潘伟贤认为,“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是有区别的,但现在讨论这种区别已经不太重要,因为实践中大家已经把很多“博雅教育”的精神放在“通识教育”中去实现了。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也持相似的观点,他认为虽然现在大陆很多高校在强调“通识教育”,港台高校更多的说“博雅教育”,名称固然存在差异,但它们的核心都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贡献社会,所以在概念上两者是相通的。

第三种情况是通常只使用通识教育概念。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在报告时基本只用“通识教育”概念。

这种概念使用的不一致,是有较多因素造成的,同与会者对“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等多个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认识理解,与两者关系的历史发展演变,以及语境和翻译的准确与否和官方对概念的认可程度均有关系。好在与会者通常是把“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作为与“专业教育”相对的概念使用,这点上存在共同性,因而并不影响讨论的进行。

二、“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认识与理解见仁见智杨福家把“博雅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五条”,第一是要“博”,即文理结合;第二是要“雅”,做人第一,学业第二;第三是上课以小班为主;第四是重视第二课堂,这是育人不可缺少之环节;第五是学校应把育人放首位,而非写文章。

美国芝加哥大学常务副校长艾瑞克·艾萨克斯明确提出,所谓“博雅教育”,就是通过科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对人进行全面教育,而非专业技能的教育。

韦尔斯利学院常务副校长安德鲁·谢南认为,“博雅教育”理念非常棒,它能让学生在本科开始阶段就可以探索自己真正喜欢学的、想专门研究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进入他以后的专业领域,这种探索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更深入思考自己是谁,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斯沃斯莫尔学院副校长托马斯·史蒂芬森认为,“博雅教育”对本科生带来的益处,在于灵活性,因为今天经济的转变极为迅猛,要适应世界的瞬息万变之势,需要学生拥有掌握广博知识的能力,而非只是对特定知识的了解,而“博雅教育”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

郭鸿基介绍,台湾大学的“博雅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中华文化的。在现实层面“博雅教育”帮助学生提升了各种能力,在理想的层面,“博雅教育”将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全人”塑造,“全人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路走得更加长远。

潘伟贤介绍,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特别体现在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上。莫家豪认为,“博雅”不只是需要“通識”的课程学习,更是全人教育、国际教育,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在学术方面做到广博,在做人方面做到儒雅。同时,关注学生对社会的服务也是“博雅教育”的重要部分。

澳门大学全球事务总监兼校长特别顾问冯达旋认为,“博雅教育”绝不仅仅是让文科生学点理科,让理科生学点文科,而是能够让学生对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心灵思维”,这种教育的功效会陪伴学生一生。刘良认为,高校的育人思想并非来源于西方现代社会,其实在中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他们的教育目标,首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其次引导学生掌握独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高松认为,“通识教育”贯穿于本科教育,是目标也是手段,是“课程”和“非课程”结合的“全人教育”。“通识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基本品格和能力的养成,如批判性思维、写作沟通表达、团队合作、价值判断、逻辑推理等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成效。罗建红认为,现在谈“博雅教育”,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培养学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包信和介绍,复旦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文理相通”的理念,2005年正式成立专门开展通识教育的复旦学院,后来又成立本科生院,如今复旦又提出“2+X”改革,即在学生本科前两年专注于基础融通,着力于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从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需求,构建互相贯通的多维发展空间。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认为,“通识教育”更强调“博”,而“博雅教育”更强调能力、素质,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博雅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创造知识,并终生掌握这种学习能力。“博雅教育”更偏向培养精英阶层,而精英阶层就是既有贵族的精神和使命,又有匠人的精神作风,还要有为弱势群体关爱的使命和责任,这也是昆山杜克大学的培养理念,即培养有本民族文化之根的世界公民。

与会报告专家在见仁见智发表意见的同时,对博雅教育及通识教育的性质、内涵和目标的认识也表现出共识性。大家普遍认为“博雅”“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技能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全面教育,包括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核心知识获取,最终是以服务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三、“博雅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多数与会报告专家的分析比较宏观概略。郭鸿基认为,时代的变迁、数字资讯科技、全球化与文化冲突、亚洲崛起和环境变化对未来的学生提出挑战,这需要大学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知能。莫家豪把高等教育的变化趋势归结为三方面,即高等教育大众化、追寻国际一流地位和就业前景的挑战。昆山杜克大学副校长高海燕认为,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全球化和社会、政治、经济、健康、环境、能源等多领域的复杂问题和挑战,相应地要求通识博雅教育培养学生的多重能力,如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明确的前瞻和愿景、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创新与适应、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罗建红认为,处于变革中的高等教育具有三大特征,即全人教育思潮引领国际高等教育变革运动,加速重叠、交汇、融合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创新和教育资源跨境流动共享成为常态。

艾瑞克·艾萨克斯的分析则较为具体和富有针对性。在他看来,博雅教育现在正是一个焦虑的时刻——美国正在激烈讨论,“博雅教育”如何对接就业市场。“博雅教育”原本是美国大学教育的基石,但现在更多人认为它已过时。更多的美国人认为,大学培育的学生缺乏就业市场竞争力;更多的家长、学生会把教育和职业选择联系在一起,读大学时,既考虑自身投入的产出比,又着眼于就业市场自身的竞争力。在美国政治界,“博雅教育”的存在意义也被不断质疑,甚至有的州立大学认为,纳税人的钱不应用来支持“博雅教育”。安德鲁·谢南认为,一方面博雅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人质疑“博雅教育”是否已过时;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新生入学申请数量和学生团体的背景多元化又双双达到历史新高,这说明博雅教育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四、“博雅教育”角色及其作用的多重阐发我们的世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置身这样的世界,古老的“博雅教育”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与会报告专家对此各抒己见。

艾瑞克·艾萨克斯认为,博雅教育、人文教育在当今仍有用武之地。博雅教育不仅仅只是让知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转移,而是让学生学会问那些最基本的问题,掌握最基本的工具。受过博雅教育的学生能够打开思维,更有能力面对人类以及社会中的问题,更有信心应对未来挑战。因此,博雅教育必须是大学的核心和使命。他认为,即便中国国情不同,但教育者的价值观应该一致,那就是提供世界一流的博雅教育,即便在今天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安德鲁·谢南表示,他对文理学院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通识教育背后的理念令人信服。他认为,学生应该获得更有效、包容和全面的教育,大学教的不是只为某一份工作准备的知识,而是为其一生准备的能力,学生应具备口头、书面沟通能力,全面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些能力都具有转移性和延伸性。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显然能更好地适应当今世界。

托马斯·史蒂芬森认为,教育要灵活应对时代变化,要与时俱进,要及时解决新问题。斯沃斯莫尔学院这样的博雅学院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技能组合非常重要,让学生面对未来新挑战时,更具适用性和用武之地。

郭鸿基认为,跨文化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因为当今世界上各个不同文明之间已经充分交流。唐代名相魏征曾说过:“始以武功一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面对全球化的新局势,学生不仅要学语言,还要学艺术、历史,能深刻地了解世界的不同文化,凭借对不同文化理想的深刻理解来扩大影响力。我们希望学生不只是学知识,还要有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新能力,有愿意提升自己的动机,这构成了学习的金字塔。

莫家豪认为,博雅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化、区域化视野,广博的知识储备及批判性思维,言行一致及社会责任感,协同合作意识及领导能力的全球化人才,以迎合社会需求、工作需要及未来发展。

冯达旋认为,“博雅”并不只是砖瓦,或一个单一的行动,也不是一套课程或学习过程。所谓的“博雅”最重要的應该是“心灵的思维”,这个思维将会伴随人的一生。过去十年在亚洲地区的经验,让他慢慢意识到在亚洲语境下博雅教育的影响,在台湾他感受到闽南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在澳门他意识到文化相通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命题。

高海燕强调,通识博雅教育致力于培养拥有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跨文化视野和全球公民责任意识的未来领军人才,满足二十一世纪世界发展的需求。

高松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养适应未来、能引领未来的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是割裂和对立的,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经过良好设计的专业课程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清晰的表达沟通和价值判断能力,这也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将通识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帮助学生认识自身能力、培养自身的兴趣、激情和觉悟,帮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形成好的品格和能力。

罗建红介绍,浙江大学最新形成的通识教育基本共识是,克服专业教育的唯知主义和唯智主义的倾向,将价值、情感和意志的教育灌注于学生心性品质的培养中;克服专业教育中过分专业化的弊端,向学生提供自然、社会、人文和历史的广泛知识,培养学生以跨学科的文理综合的广阔视角观察、认识和理解世界;授学生以“渔”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适应和应对急速变化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身传统、文化和制度的理性认识和自信,并且培养学生具有跨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国际视野。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认为,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都强调知识的全面教育,解决人的全面发展与专业培养之间的平衡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见识和品位,以及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乃至融会贯通的能力。

五、“博雅教育”的实践经验及模式探索

杨福家强调,大学开展博雅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博”和“雅”作为目标,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上课要以小班课为主,要重视第二课堂。

艾瑞克·艾萨克斯讲到,先通识后专业可以说是美国大学教育的标志,培养“狐狸”还是“刺猬”,可能是目前本科教育所面临的核心命题。狐狸是技能全面的专业猎手,刺猬却只懂一种逃生技能。狐狸更善于通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刺猬却只用一种方式解决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狐狸式”的学生会开发出一些基本技能,如独立的、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和不断钻研的精神,这对以后投身未来兴趣方向作了充分准备。芝加哥大学的核心课程是跨学科的,目的是让所有本科生都有跨学科学习的经历,形成共同的通识教育烙印,掌握同一种可对外交流的语言。在芝加哥大学,教师不教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希望博雅教育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人类文化知识,成为创造者和有知识、有责任的公民。学生需从系列博雅课程中选择15门核心课程,其中有1/3是通识课程,包括人文学科、数学、微积分等,核心课程要求学生选两门与文化相关的课程,如艺术、历史,另外还有外语相关的要求。一部分学生还须参加生物学以及现代物理学课程,并至少选习一门数学。要求学生读尼采、柏拉图的经典著作,要求学生提出关于政治、社会、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如公正是什么,好的社会有什么样的特质等。要求所有学生用一年时间修读社会科学系列课程,调查和分析社会现象。

耶鲁大学讲座教授马佐平介绍,耶鲁大学博雅教育的独特性首推书院住宿制度。在本科生学院耶鲁学院内,共设12所住宿制学院。每所住宿学院有400-450名不同学系、专业的学生。每个书院都配有:书院院长(负责学院社群、文化、教育工作,邀请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举行院长茶座,每月邀请1-2名不同职业的知名人士与学生互动),学监(负责学生学习、学术事务,含学生的选退补课和学生请假、作业等,安排指导教师及奖学金、留学、就业等咨询事务),指导教师(每个书院20-30名,从不同系别的教授、研究员中挑选,经2位现任指导教师推荐,可入住书院,兼任新生或大二学生学业顾问),住宿教员(年轻教师,与学生一起生活,在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大一新生辅导员(大四生中选任,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各类活动),研究生助教(选自不同学系研究生,加强本科生、毕业生联系)。耶鲁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鲜明特征,每年推出75个专业、2000多门课程。每个终身教授都为本科生开课,开展小班教学,鼓励学生跨学科、灵活选课,要求选课时注重课程的相互关系,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分分布上,要求在人文艺术、科学工程、社会科学领域至少分别修读两门课程,在定量推理、写作和外语类课程中至少分别修读两门课程,近年来,增加海外学分课程,提倡三年级学生进行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海外暑期学习和旅行资助项目。此外,耶鲁的文、理工类学生在专业确定的时间上有所差异,文科类学生一般是在修完所选课程学分的二年级末三年级初,理工科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就可申报主修专业。

安德鲁·谢南介绍,韦尔斯利学院过去几年一直致力于“基于例证的教学创新”,加强认知科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研究,希望教职员工在此基础上付诸创新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该校的春季学期课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开放式全天会议,用以展示学生科研成果;课堂上则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培养未来领袖;让高年级学生尝试公共写作和沟通应用,要求在一个学期内学生能够以简单易懂的方式把行内话讲给行外人听;在全球事务学院设立学习项目,专门探讨当今世界问题,同时邀请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的老师,共同制定教学方案,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为某个特定国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此外,学院将史上最多的一笔捐赠款项用于改造就业中心,鼓励学生一进校园就拜访就业中心,为一年级学生配就业顾问或就业导师,帮助学生捕捉一生的机会。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潘国驹介绍了新加坡华侨中学的通识教育使命,即“实践全方位教育,陶铸热爱生活、关爱别人、为社群谋福利的未来领袖的愿景,以培育为国为民之科研、商企与政界领袖”,这为初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做了较好过渡。南洋理工大学的通识教育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内容上,分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类,其中,科学类包含环境研究、生命科学、数学、计算和统计科学以及物理科学,社会科学含人类学、经济、环境研究、全球事务、政治和经济学、心理学,城市研究等,人文科学含艺术、历史、文学、哲学等;形式上,分通识核心课程、通识限定选修课程、通识自由选修课程三类。其中,通识核心课程是全体本科生必修课,含沟通与交际能力、环境可持续发展、伦理学、创新创业教育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人际交往能力、环境保护意识与能力、全球视野以及对国家问题、政府决策的理解力和对本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等核心素养。

香港中文大学主要采用书院、学系并行的矩形结构开展教育,每个学生或教师都有双重身份,都归属于某个书院和某个学系。全校共设9个书院(崇基,联合,逸夫,新亚,晨兴,善衡,和声,敬文,伍宜孙)和8个学系(人文艺术、商学、教育、工程、法律、医学、科学、社会科学)。学系主要负责通识教育,提供有学术深度的知识性学科;书院则发挥特色,并集中资源筹办非正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全人的培育予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对本科生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须至少修毕123学分,其中,21个学分属于通识教育课程。通识课程分为通识基础课程、大学通识课程和书院通识课程三类。其中,通识基础课程又有“与自然对话”和“与人文对话”两个主干部分,共6个学分,要求学生在第1、2年完成,课程设计则围绕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小组讨论展开;大学通识课程的设计规划则有文化传承,自然、科技与环境,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等四个知识范畴,共9个学分,有26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书院通识教育课程致力于帮助大一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并对高年级学生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主要特征是跨学科的交叉配合和服务型学习,致力于“全人发展”,共6个学分。课程实施依托书院建制,讲授通识教育、大学学习及社会问题,同时开展各类专题讨论活动和周会、月会,组织开展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

岭南大学在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做了不同的尝试。博雅教育在岭南大学表现为精英小班教学、广博课程体系、紧密师生联系、丰富课余生活、社区服务投入、强大校友网络和国际化学习体验。该校50%的课程设计是博雅教育,学生能够自由选择专业,80%的学生有机会参加海外交流项目。

昆山杜克大学按照“七个核心原则、五大结构特色”开展博雅通识教育。“七个核心原则”,即有根的全球意识,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与实践,丰富的沟通技巧,独立探索、创造精神,英明的领导力,有追求的人生。“五大结构特色”,即模块体系(7周的高强度模块,每模块下学生修习两门),课程周(周一至周四授课,周五开展实地考察、实践项目、实习以及社区服务),迷你学期(2学分或者无学分),课堂人数(多数课程以小班授课,不超20人);学科领域而不是院系(分自然、社会、艺术与人文三个广义学科领域,每个学科领域有必修基础课程,亦可在学科领域内或者跨学科领域完成高阶课程)。学校设置全校公共核心课程、语言类课程、学科领域基础课程、跨学科专业课程和传统专业课程,其标志性成果是把实践教育活动和学生实习及科研活动作为主修课,要求学生关注现实、积累广博知识、提升跨学科思维素养和科学研究实践技能。其中公共核心课分为三类,分别为世界中的中国(含历史到当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商业、学术和科技交流),全球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和健康挑战(含生物、纳米和信息技术最新进展和环境、健康、资源管理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辨识力),伦理、公民意识与人生省悟(含亚洲、西方传统价值观以及对自我道德修养、民主与精英政治、多元主义与统一性的当代分析)。学科领域基础课也分三类,分别为自然科学(含数学基础,综合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综合科学,波浪、声音、光线,生物科学的写作和演示),艺术与人文科学(含文字、图像与声音),社会科学(社科决策中的基础性问题)。

浙江大学目前正致力于构建具有浙大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具体为:加强通识教育顶层设计,培植通识教育文化,分类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的通识课程体系;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成效;建立专门通识教育机构(通识教育中心),全面负责通识课程体系的规划、建设、运行和保障;适时发布“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建立一支规模适当、长期稳定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增设通识教育特聘岗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师资培训和学术研讨;建立课程准入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明确激励政策,全面提升通识课程质量。

复旦大学把通识教育作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一大抓手,正在重新审视学校本科教育新的目标定位,提出要“引领世界”的努力方向,以现代精英教育为主线,探索构建“精英博学教育”“精英专业基础教育”“精英专业教育”和“精英研究生教育”全链条的教育体系,以精英教育主导本科、研究生等各层次教育,探索从“通识教育”迈向“精英博学教育”。

结语

本届博雅教育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的分享、讨论、交流,让古老的“博雅教育”重新焕发出智慧的光辉,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为现代大学发展提供了诸多经验和启示。时代在变,大学教育也应与时俱进。而无论时代怎么变,大学教育都不能迷失应该有的方向。博雅教育鼓勵多元文化的会通和多元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合理定位和终身学习,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它所赋予的价值观、知识、思维、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认识到博雅教育在未来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大学教育实践中最终回归育人的本原。

猜你喜欢

实践经验教育理念双一流
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演进与实践经验
核电站一回路水压试验实践经验
法国养老服务认证工作的实践经验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国外个人数字存档的实践经验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