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媒介促进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思考

2017-05-30郑新丽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深度策略语文

郑新丽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手段逐渐渗入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为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媒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就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一种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泛媒介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有效应用影像阅读、问题探究、活动体验、开放研究等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欲望,有效发挥媒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大量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泛媒介;语文;教学;深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4-0065-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4.015

一、问题的提出

媒介是传播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广义的媒介指的是: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狭义的媒介指的是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1]。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网络、PDA、手机E-book等信息技术产品迅速普及,一个建立在诸多媒体相互叠加并且高度融合基础之上多维传播时代,即泛媒介时代已经到来。泛媒介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现代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基础上的新兴电子媒体,对书籍、报纸、杂志等传统印刷媒体和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电子媒体的高度融合与互动[2]。在泛媒介这个时代,由于信息传播和记载的主要方式已不再是纸质媒介,因而教育形态也会由传统的“读文时代”向现代的“读图时代”或“视像交流”阶段转变,这必然会导致以书面语言为代表的读写文明出现危机,而整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介的媒介语言,则伴随着大众传媒信息时代悄然来临[3]。

面对泛媒介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就理性地提出,“我们必须让年轻人在一个充斥着图像、文字、声音的世界里学会生存”[4]。同年在德国召开的世界性会议中也明确指出:“在媒介无处不在背景下生活的我们,与其对媒介的现状进行批判,不如去更好地去接受泛媒介的到来,进而更好地发挥文化要素的重要性”[5]。由此可见,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认识文字符号,还需要理解影像和数字化符号,具备对多种媒介的认知功能。然而面对强大的现代媒体,教师和家长除了理念上的不足之外,就是对学生使用媒体的方式进行简单地封堵,武断地剥夺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权力。这样做最终带来的后果是:教学与现实生活脱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下[6]。其实,作为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份子,学生拥有接受信息的权力,也需要具备一种甄别、批判和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信息能力(即有效获取信息、正确分析理解信息、加工利用信息等)和体现传统语文教学工具性目标的听说读写能力同等重要,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当今信息社会文化基础的支柱。

语文教师要适应泛媒介时代大变革的要求,就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一种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泛媒介学习氛围,从而促进语文教育的提升、语文课程的革新和学生个性的张扬。如果学生是在信息传播和沟通能力受控的前提下进行语文学习,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不到提升,同时,学生也很难适应多元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人。

二、媒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对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

泛媒介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讲授法已经不能满足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由于媒介语文教学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为一体,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因而媒介就成了教师手中的魔法棒,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符合文本意境的歌曲,让学生在配乐朗诵中体会文本的情感;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反映当时社会背景资料的视频,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进而达到深入解读文本的目的;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一段文字资料,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手段与语言知识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在课堂学习中始终处于高涨的状态,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交流信息,构建学习方法,因此,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记这种教学模式,在泛媒介环境下已不适用。合作探究、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探索出来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这些新型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则是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借助多种媒体的帮助,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换言之,泛媒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借助多种媒介手段,为学生主体创造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在教学中恰当使用点拨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辨别信息、整合信息和利用信息。

(二)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影响

媒介时代信息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更灵活的方式和更自由的选择,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对情感的感悟和对新事物的探索[7];因而泛媒介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已不再是对一篇课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的简单学习或是对文章中蕴含的人文因素等的空洞分析,而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以课文为基点,通过使用多媒体,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领域拓展融合,从而综合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让学生自然接受语言的熏陶,进而提高其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其次,泛媒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能够纠正学生只重视读写而輕视听说的不良习惯。因为媒介语文教学的一大优点,就是能改变“哑巴语文”的教学传统,在重视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听说等交流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符合现代语言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现代语言的教学规律[8],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从而让学生的一般的语言能力和特殊的交际能力,都立足于读写知识,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

三、新兴电子媒介辅助提升语文教学的优效策略(一)影像阅读策略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文本是连接师生双方的媒介。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以眼睛来移动,通过手动翻阅课文即可实现阅读内容的连贯性和教学流程的顺畅性。而泛媒介时代的语文教学,可以将课堂从传统的文字模式中解脱出来,通过利用新型的媒体,对影像、声音、图画和文本中的内容进行融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从而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扩展和补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动用多种感官来感受电子媒介所带来的器官感觉,并将所获得的影像合成后输送给大脑进行分析和理解。媒介手段的运用,可以将文本的文字更加感性化和直观化地展现给学生,其所创造的情境,对学生思维和精神状态的影响,是传统教学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从图像到文字,再从文字到图像,这种来回转换的方式使得文字更加通俗易懂。” [9]这样的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例如,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中母亲为“我”舔眼疫这一处细节描写,传统的教学多是让学生从语言运用方面来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母爱,而影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文本的解读中穿插视频影像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对文本形象化的理解,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立体的审美体验,同时也能提高学习效果,增进学生对家庭亲情等的思想认识。

(二)问题探究策略

问题探究策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发现问题,积极动脑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先是由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并融入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之中,然后由学生提出自己对文章的字词、修辞手法、艺术特色、文章章法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或在课堂中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质疑之处,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度挖掘后,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交给全班学生讨论思考,师生共同学习。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或做适当的练习训练,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深刻把握和认识文章。

例如,有教师讲《故乡》这篇课文时,班上学生围绕“家”、“家乡”、“故乡”、“故土”等词进行提问,思考和讨论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目的,授课教师就把这个问题当作主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了大量与“故乡”、“家”、“鲁迅”等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思考阅读,并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感受,最后,教师又用多媒体投影,为学生展示了两篇以故乡为题材的文章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深刻理解“故乡”的含义[10]。总之,媒介辅助下的问题探究教学策略,能改变以往被动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自我的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活动体验式策略

活动体验式策略是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过程。” [11]这一理念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运用影像、文字材料以及图片等媒介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缩小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能从同一角度来思考问题。之后,教师就需要在教学情境中与学生之间展开合理的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认识周围事物,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判断事物的美丑,使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有进一步的发展。最后,教师对整个活动进程进行由里到外的分析研究,从根本上对活动的意义进行讲解和评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体验的随意性创造了生活的主体,体验的和谐性培养了生活的自律,体验的积极性带动了合作精神的发展,体验的生动性培育出了审美情趣[12]。学生可以从活动体验中感悟知识、领悟生活的真谛,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背影》这篇课文之前,先是安排学生利用周末与父母共同阅读这篇课文,读后学生与父母共同交流阅读感受,共同探讨文章的深意。在上课时,他把教学地点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等现代媒介手段,给父母说一段自己的心理话。时间或经济条件许可的家长,则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微信等媒介方式,与孩子同时异地交流家庭亲情。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可听、可视、可感的体验过程中,自觉进入学习状态,运用多种感官来学习和悦纳语文知识,并对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创造性精神得以长足发展。

(四)开放研究性教学策略

开放研究性教学策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和分析与本课程相关的研究资料,提出有新意和创意的问题自主研究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策略通常由四个环节组成:首先是激疑设趣,即在开展教学活动、揭示教学主题之前,教师利用CAJ课件、双向闭路电视系统、实物模型、音乐绘画等传播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预习内容提出质疑。当然這个阶段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其次是小组研究,即教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七八个人一个小组,组长带领每组的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报纸杂志上的,也可以是教辅书上的,还可以是网络上的。这些多渠道获取的信息,会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即课堂研讨环节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研讨环节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获得的资料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之后选派代表对本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在听完汇报后,对该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或修正,以达到共识的目的;最后,师生共同回顾整理所学内容,小结评价本次活动的结果。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写一个小论文,以深化研究中所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出师表》这篇课文时,为学生制作了FLASH动画:黑夜中,雄浑沉闷的战场音乐响起,沉郁深思的孔明,在烛光中奋笔疾书地写着《出师表》,之后搁笔起身,缓缓踱至窗前,抬头望月,流泪慨叹。随后,在悲婉古琴音乐的映衬下,教师又用多媒体展示出了诸葛亮北伐的军事图、影视作品中的相关剧照、武侯祠的相关图片等,让学生在直观的视听觉感官的刺激下,身临其境的感知诸葛亮的精神。在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后,教师在适时对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的境遇等背景资料进行补充说明,并对学生提出以下一些思考题: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值得提倡吗?刘禅值得辅佐吗?课文中哪些地方是诸葛亮的真情流露?假如诸葛亮辅佐曹操,结果会怎样……[13]这些问题的提出,能让学生与文章及历史人物对话,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开放研究性教学策略,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方式,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突破传统教学和文本之间的障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态度和科学求实精神。

四、媒介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建议(一)媒介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误区

1.媒介与文本倒置

语文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一个工具,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依托,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信息,构建自己的审美品位。但有些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为了突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简单地将文本中所写的内容制作成图片、声音或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样用媒介手段来代替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乃至文學意象形象等的感知和体验的教学,会使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荡然无存,文本中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无味[14]。

2.媒介与师生倒置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有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和心灵的交融,需要师生在对话中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互动中感受课文的思想和意蕴;在教师精彩的范读和隽美的板书书写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感染。而我们都知道,多媒体课件是课前预先制作好的,在课堂教学中是很难改动的,因而有些教师在授课时,只关注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呈现,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更谈不上根据学生反映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于是我们在课堂上常会看到教师因为多媒体出现故障而中断教学、因为学生回答不符合课件上的标准答案而倍感尴尬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连教学效果都无法保证,又怎么谈得上师生个性的张扬和主动性的发挥呢?因此,语文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师生,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媒介只是师生对话中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不能凌驾于师生之上。

3.媒介与课程倒置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的能力,毋庸置疑,媒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但有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媒介时,缺乏对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的思考,盲目机械地套用媒介手段。一些教师在备课时,不去研究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而是将精力集中在了课件的制作上,于是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人灌”演变成了“机灌”,严重抹杀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导致本末倒置。

(二)媒介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要解决泛媒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15]。

1.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媒介在教学中应用的决策者,因而教师对媒介资源的应用水平,能够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恰当高品质的运用媒介来辅助教学,是教师应不断追求的教学境界。

(1)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泛媒介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正确把握媒介特征,合理选择教学媒体,科学把握媒介环境下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资料、学习过程与学生心理特征的关系,针对文本特征进行有侧重的教学,预见和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技术,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媒介导课的切题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媒介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时,一定要立足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过度依赖教学媒体,不能让课件代替师生互动。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问题预设的技巧,用良好的问题设计来自然地衔接教学环节,巧妙地解决或弥补媒介环境中学生“人在心不在”的问题,有效地点拨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

调控能力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教师根据课堂中的各种信息,灵活地调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节奏、教学时间、教学氛围等因素,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一种能力。媒介课堂下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中的调控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加强指导,提高对课堂的把控应变能力。

首先,教师要把控好教学节奏,安排好视频播放、图片欣赏、资料观看等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疑惑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教师要暂时 “休战” ,让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图书馆、阅览室等途径收集资料,把所持观点写成书面文字,深化学生对课堂所学的认识;其次,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新媒介的广泛覆盖,使得学生接受与了解到的信息多而杂,对此,教师要给与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筛选归纳信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讨论能够深入有效;最后,教师还应调控教学氛围。媒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对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文本的深意,借助媒介与学生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提高自身教学语言的魅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意蕴情韵。只有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媒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3)提高课件制作能力

目前,媒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常态,但有些教师制作的课件稍显单调沉闷,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多媒体和网络的运用,又给人一种喧宾夺主之感。为此,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就成为改进课堂教学的一大关键。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慎重考虑知识的重难点,把每一张课件都制作的字体清楚、色彩明了、突出重点,抓住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学习制造紧张度并衔接教学环节,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同时,视频图片和文字搭配要恰当,要能被学生接受,要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有助于发挥课件在教学中的效果。

2.学生方面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泛媒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更新学习观念,调整学习方式,主动发现问题,以适应媒介课堂学习环境。

(1)提高媒介素养

人基本的文化素养是认识文字,具有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当今电子媒介时代,媒介进一步延伸了人的不同感官,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认识文字符号,还需要理解影像和数字化符号,具备对多媒介的认知能力,这就是媒介素养[16]。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是指以积极、批判而又有创造性的态度对媒介进行识读(具体表现为获取、分析以及评价印刷或电子媒体)和交流(具体表现为制作并发布印刷或电子媒体的能力)的素养[17]。媒介信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保证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通畅性,但哪些信息是有效信息,对解读课文有帮助,则要求学生有自主分辨和判断的能力,因此,学生要树立批判式的主动学习观,对信息要有筛选的意识和质疑的精神,要敢于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见解,发出自己对文本的声音,这样的学习观和媒介素养,需要教师的开发,更需要学生日积月累的沉淀和自我提升[18]。

(2)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可能已经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了关于课文的各种信息,因而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媒介文本的阅读。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要明确阅读的目的,有意识的训练自身阅读材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判断信息的价值,清晰有理地归纳整合信息材料,构建起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体系[19],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通过合理的調用知识储备、文件信息和自身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价值观,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3)正确利用新媒体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媒介作为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途径和进行语言运用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学生需要正确地运用媒介手段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一方面,学生可利用广播电视学习播音主持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表达技巧,训练自身连贯、完整、有条理的表达观点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观看和学习名家对古诗词的朗诵,体会和学习朗诵对诗词美的再现,自觉学习好的朗诵技巧,并将其自觉运用到日后课内外的朗诵活动和朗诵比赛中,这种从看、听到自觉学习的过程,是单一的文字媒介学习所无法达到的[20]。

总之,媒介已成为继学校教育之后的第二课堂或“看不见的学校”[21],“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人们很难真正做到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22]。因此,媒介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广大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合理利用媒介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萍.媒介概念与媒介市场[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cbf4fc0102020740bele9bd2.html.

[2][10][12][13]杜文娟.泛媒介背景下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优效性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18,32,35,38.

[3][6]蔚吉睿.泛媒介背景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以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为例[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2:13,8.

[4]周星.泛媒介背景中的青少年影响素养培育教育(要略)[R].http://blog.sina.com.cn/s/blog-48f2elec0100fc8m.html.

[5]赵勇.新媒介的冲击与文学阅读的式微[J].扬子江评论,2007(4):13.

[7]王巍.泛媒介时代的初中生阅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4.

[8]尚新爽.统筹协调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六大关系[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5):127.

[9]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J].文学评论,2005(6):3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8.

[14]刘朝晖,张小忠.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误区及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1):5-6.

[15][18][19][20]朱思毓.新媒介环境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研究——以艾青中学为例[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5:22,22,23,24.

[16]于翠玲.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4.

[17]张帆.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初探——以美加英等国为主要考察对象[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6:18.

[21]宋莎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媒介素质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10.

[22]〔英〕大卫·伯金翰.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16.

猜你喜欢

深度策略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