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旅游地理学课程的现象教学模式及其实现路径

2017-05-30王坤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4期

王坤

摘要:现象教学模式以其多学科融合、跨领域探讨的教学思想受到学界普遍关注。文章以现象教学为切入点,构建高等院校旅游地理课程的现象教学模式,并探讨该模式在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现路径。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现象教学模式主要针对旅游地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的现代新型教学模式,包括分解内容、初拟模块、确定主题、集中讨论和效果反馈等多个环节;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搭建教学交流网络平台、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是实施旅游地理学课程现象教学模式的主要实现路径。

关键词:现象教学模式;旅游地理学;综合性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4-0071-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4.016

一、引言

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科中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活动与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1]。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体系庞大,与环境学、民俗学、经济学、建筑学、历史学、园林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有较强的交叉性。随着旅游产业的繁荣和旅游管理专业的相继开办,旅游地理学以重点关照旅游产业社会经济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机理而受到旅游管理学科的重视,各大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几乎把旅游地理学课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旅游地理学课程在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及实践能力、突显地理相关学科的实用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旅游地理学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涉及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等多方面,主要有旅游地理学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严重脱节、课程内容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交叉、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单一考核方式不利于综合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教学问题[2-4]。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探索性地提出了多种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的方法或模式,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法、引领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并基于上述教学方法提出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索式教学模式、弹性教学模式、CBE教学模式等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模式[5-9],以期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尝试,来解决目前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上述方法或模式大多忽略了旅游地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特征,在旅游地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无法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因而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针对具有多学科融合特征的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现象教学模式(PTM,Phenomenon Teaching Model),是對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主题进行多学科融合、跨领域探讨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将学生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10-11]。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先通过师生互动拟定教学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将相关学科中的类似知识点重新编排融合,形成多个课程模块,以主题贯穿教学过程,实现课程的跨学科教学[12]。旅游地理学是一门集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现象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与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本文尝试以现象教学模式为课程创新途径,通过旅游地理学课程现象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现路径的拓展,对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思路,也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

二、旅游地理学课程现象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教学理论或思想的指导下建立的相对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13]。结构框架突显了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整体及其教学活动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活动程序突出了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有序性。根据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内涵,旅游地理学课程现象教学模式可从现象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和操作流程两个方面来构建。

(一)旅游地理学现象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

从现象教学的核心思想出发,构建旅游地理学课程现象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图1)。

该结构框架主要针对旅游地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将各相关学科的相近知识点进行重新编排,并依据旅游地理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任务,将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进而形成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的若干融合式课程模块。根据授课教师拟定的各课程模块,在课下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引导反馈机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机制,确定旅游地理学课程的若干教学主题。在课堂环节中,由学生或团体对事先确定的旅游地理教学主题进行集中讨论,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对其进行点评,并与学生交流互动,进而对该主题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与评价,实现旅游地理学跨学科、互动化、主题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二)旅游地理学现象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根据前述结构框架,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基于现象教学模式的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的操作流程及步骤为:

1授课内容分解:根据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教学单元;

2初拟课程模块:根据上述分解后的教学单元,结合旅游地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将各学科中内容相近的知识点重新编排,并将其融入前述各教学单元,进而形成初步拟定的旅游地理学教学的若干课程模块;

3确定课程主题:将初步拟定的旅游地理学教学的课程模块,让授课教师与学生在课下相互交流,教师根据该课程模块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该模块内容,学生根据该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反馈意见,循环往复,最终确定该课程模块的教学主题;

4集中交流讨论:根据最终确定的旅游地理学课程主题,先由学生或学生团体集中讨论、交流与学习该课程模块,然后由授课教师对学生及其团体的讨论、交流内容进行细致的点评和讲解,并对该课程模块进行梳理和总结;

5效果反馈评价:通过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的双重评价形式,对该课程模块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效果等内容进行评价,总结经验;

6重复步骤3~5,形成旅游地理学现象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完成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三、旅游地理学课程现象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现象教学模式是针对综合性较强课程实施教学的有效手段,旅游地理学的多学科交叉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现象教学模式在其课程教学中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为更好地在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现象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来改革创新。

(一)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

现象教学模式是融合多学科知识、实现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模式。旅游地理学教学内容涉及地理学科、旅游学科、经济学科和规划学科等众多学科中的专业知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旅游学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旅游地理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教学内容模块化,通过教学主题的设定来明确旅游地理学的教学内容、提升旅游地理学的教学效果。旅游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研究为主线,着重探讨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4]。在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将其主要教学内容分为如下模块:1. 旅游者空间行为与旅游流; 2. 旅游资源及旅游地的开发与评价;3. 旅游地的演化特征与机制;4. 旅游空间结构;5. 旅游产业的空间特征、结构与布局;6. 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7. 旅游活动的多重影响及其优化;8. 旅游环境承载力;9. 旅游地理学技术方法应用与创新,等。在旅游地理学的教学实践中,上述模块所形成的教学主题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也基本涵盖了旅游地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搭建教学交流的网络平台

现象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实施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学习平台,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授课教师与学生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实现实时互动。基于现象教学模式的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在多个方面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才能实现。在确定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主题阶段,师生可以通过线上网络平台来引导、沟通、交流与反馈;在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延伸与拓展学习阶段,师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下载学习资料,授课内容、拓展资料等通过网络平台来实施传输;在旅游地理学课程相关问题需要交流时,师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实时交流互动;在评价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时,也需要网络平台来开展學生自评、教师自评、师生互评等活动环节。因此,搭建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的网络平台,不仅能帮助教师设置参与式教学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交流,有着传统教学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效果。

(三)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现象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是学生对教学主题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教学主题的认知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书籍、文献、网页等形式的文本资料;二是实地调研的调查资料。鉴于教学内容需要体现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和最客观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依靠现有的相对滞后的旅游地理学教材难以实现,实践教学可以更直观地将旅游地理学中的新现象、新事物及新理论成果及时体现出来,使旅游地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补充、有机融合,形成完整的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因此,在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旅游地理学实验教学环节,增加课程教学的现场直观感。根据前述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的若干主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进行野外实践教学。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知旅游地理学的各教学主题,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以及解决旅游地理现象及问题的专业能力。在实践教学形式上,可以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模拟实验室等方式来开展实践教学。

(四)完善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旅游地理学课程现象教学模式实施是否有效的主要途径。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衡量学生对各教学主题模块的掌握程度及知识运用能力。在评价阶段上,可以分为课程教学前的摸底、课程教学中的考查、课程教学后的考核。在课程教学前的摸底评价阶段,可通过主题小测或访谈的形式在线上或线下进行,主要考察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教学主题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在课程教学中的考查评价阶段,可通过模块小测、职业活动同步模拟、课堂发言考核等形式来进行,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主题的掌握程度及实际运用的能力;在课程教学后的考核评价阶段,可通过传统的试卷考试和主题式论文写作等形式来考察学生对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掌握、理解和运用的程度。通过创新考核题目、考核形式、考核阶段及考核内容,构建基于现象教学模式的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进而实现旅游地理学的课程目标。完善、客观和准确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仅是教师掌握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还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四、结论与展望

文章将现象教学模式融入高校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尝试构建了旅游地理学课程的现象教学模式,并提出了该模式在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现路径,得出如下结论:

(1)旅游地理学课程的现象教学模式是适合多学科交叉特征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旅游地理学课程的跨学科、互动性和主题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2)旅游地理学课程的现象教学模式包括分解内容、初拟模块、确定主题、集中讨论和效果反馈等多个环节,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引导反馈机制和协作交流机制实现旅游地理学的现象教学;

(3)旅游地理学课程现象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包括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搭建教学交流网络平台、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能方面。

旅游地理学课程的现象教学模式将缩减传统的教学内容,只针对课程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其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现象的思考、交流与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是针对交叉性学科特征课程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方法。但文章只尝试提出了旅游地理学课程现象教学的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其实施效果需要在后续研究中通过实证案例来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保继刚. 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J]. 地理学报, 2009,64(10):1184-1192.

[2]王迎涛. 高校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5):67-69.

[3]张永奇.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30(3):73-74.

[4]杨娟. 基于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4(6):62-64.

[5]吕海龙. CBE教学模式在高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的应用[J]. 职业,2017(8):73-74.

[6]张颖辉,可娜. 自主学习模式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中外企业家,2015(13):206-207.

[7]余琳. 弹性教学模式在高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的应用[J]. 中国市场,2014(25):132-134.

[8]白美丽. 探析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实施[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4):126-127.

[9]常中爱.李三梅. 合作型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 教育文化论坛, 2016(2):23-26.

[10]陈式华. 现象教学——芬兰2016教改新模式[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11):102-106.

[11]刘勇. 芬兰“现象教学”探赜索隐[J]. 教育科学论坛,2017(13):53-55.

[12]王莉,景海涛,杜久升. 基于现象教学法的“GIS常用软件应用”课程改革[J]. 测绘工程,2017,26(6):71-74.

[13]黄甫全,王本陆. 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4]黄震方,黄睿. 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J]. 地理研究,2015,34(1):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