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环境下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及其生成机制探析

2017-05-30崔欣玉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生成机制思维方式自媒体

崔欣玉

摘要:思维方式是人类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性认识方式,对人类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随着自媒体的广泛兴起,人类思维方式逐渐呈现出图像化、碎片化、浅薄化和娱乐化等倾向,而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效率至上观念、个人发展需要等则是思维方式产生上述变革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自媒体;思维方式;变革;生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B8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4-0011-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4.003

自媒体在使人类更自由、更迅捷、更高效、更立体地体验生活的同时,也深刻、猛烈地改变了人们在印刷时代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使人类的思维逐渐陷入图像化、碎片化、浅薄化、娱乐化境地。探究自媒体环境下人类思维方式的新变化及其生成的内在机制,是当下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題,是引导阅听大众形成正确、科学思维方式的基本前提。

一、思维方式的界定

思维方式是“主体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1]157是人与社会实践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探索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关键,对人类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价值。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思维方式常常被打上历史的烙印,“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436不论在何种社会发展阶段,科学的思维方式都是在唯物史观引领下形成的兼具“实践性、时代性、相对稳定性、能动性”[3]的思维方式。

从本质上而言,科学思维方式“具有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功能,是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1]158因此,思维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被解读为对信息进行破解、加工、转译的过程。通过对接收的信息进程重组、剖析和阐释,信息最终成为易于被人理解并能够依附于一定行为的理念。不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对个人成长,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只有在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和谐、更加稳定。

二、自媒体环境下人类思维方式的新特征在长期依赖自媒体的过程中,人类思维方式早已发生适应性调整并日趋表现出灵敏化、碎片化、表面化、娱乐化等特征。

(一)灵敏化、图像化

1.思维方式灵敏度加强。互联网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思维的灵敏性,而自媒体的出现将这一灵敏程度推向了新高度。不少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阅读印刷书籍的人与经常使用自媒体的人在大脑运行模式上表现得极为相异——在跟语言、记忆、理性分析相关的大脑区域,阅读铅字的大脑表现出很强活跃性,而在负责快速制定决策、解决问题的大脑前额叶区域则显得活跃程度不高;相比之下,大脑前额叶区域却在自媒体使用者身上表现出极强活跃性。这是因为在处理应接不暇的信息时,自媒体使用者往往会利用短暂停顿快速评估信息价值,从而做出是否继续浏览的选择,这种瞬间抉择的训练极大地刺激了大脑中负责决策的神经通路,而这些神经通路在人们阅读印刷书籍时则很少被调动。因此,长期频繁地使用自媒体会让大脑的更多功能被激发出来,让新的神经通路逐渐形成,这对人类保持敏锐思维、从事更具创新性的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人类的手眼协调、视觉信号处理、反射反应等能力都在自媒体环境中得到明显加强。当人们在自媒体平台搜索信息或阅读文章时,其操作键盘和鼠标的手指、盯着屏幕的眼睛、阅读和思考的大脑神经通路处于同一工作状态,为了获得更多有效信息,这些感官不仅要各自运转顺利、还要配合协调。因此,一旦人们长期对这些感官进行上述训练,其协调性、反应性、灵敏性必然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

2.思维方式图像化趋势凸显。由于图像在表情达意中具备独特优势,能够直观、立体地传递目标信息,给人们带来感官刺激和更多想象空间,这使其在信息传递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自媒体环境形成之后,人类便较为迅速彻底地从“读字时代”迈向了“读图时代”。

与文字相比,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更为生动、逼真,严肃性和理解难度较低,影音的配合也更能引发大众共鸣、调动大众情感。因此,图像信息接收效果要优于文字接收效果。图像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使大众逐渐形成了图像化思维模式并改变了交流传统,即从擅长文字交流变革为擅长图像交流,人们变得更习惯接收图像信息、善于理解图像内涵、乐于用图像传达思想,甚至人类价值判断的基础也开始从“读”“思考”转变为“看”。此外,自媒体还改变了大众对“正确判断”的定义,将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从“逻辑判断”转变为“审美判断”“感官判断”,并迫使以语言、文字传播为中心的新闻内容转变为以形象、视频提供为中心。

在“图像革命”爆发之前,文字曾长期垄断人们的注意力和智力,甚至公众人士被大众认知的模式也与当下极为相异。在印刷时代,公众人士多凭其思想、著作被人知晓,而非出众的外貌、甜美的嗓音。但在自媒体环境中,这一认知模式却发生突变,图像、照片逐渐成为超越思想、观点的存在而优先被大众选择并进行认知。如人们提及爱因斯坦时,其照片被大众熟悉的程度丝毫不逊于他提出的相对论;更有甚者,许多人仅能识别图像中的爱因斯坦,而对相对论是什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则不甚了解。事实上,这正是思维方式“在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和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中的不同体现。”[4]75正是图像化思维模式不断影响大众的具体体现。

(二)碎片化、去语境化

1.思维方式日渐碎片化。对自媒体的使用往往涉及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悖论,即自媒体迅速获取人类关注,只是为了将人类的专注力撕碎。这是因为,自媒体环境下的人类思维方式以非线性、无序性、发散性为主要特点,以往的线性、逻辑性、条理性逐渐减弱。当今,快速更新的信息使人类一直处于信息接收状态,人们极易受被无序、无逻辑的网页或超链接所干扰。相比连贯的文本信息,大众更擅长接收彼此之间联系松散的文本内容,更倾向于选择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残片。

海量信息虽然丰富了大众视野,却也造成了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便捷的网页、链接将大众引向任何想要搜索的目标信息,却也造成了跳跃式、交叉式的信息获取习惯。人类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忽明忽暗的屏幕,屏幕传来的刺激和快感却让大众眼花缭乱、心神不宁、思维零散。在自媒体环境下,人类逻辑思维能力、深度思考能力日渐削弱,碎片化阅读和思考等问题日趋严峻。

2.思维方式不断去语境化。去语境化思维方式是指人类在思考过程中更关注信息本身,较少关注信息生成的原因、背景。这是当下人们较为常用的一种信息接收模式,对人们最大限度接触海量信息、拓宽视野、延展知识广度具有一定意义。

但由于该模式中的大部分信息处于缺少语境的孤立状态,因此常给人们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惑,并造成一种智慧假象。如,由于去语境化思维对信息本身的重视超过信息来源和语境,导致人们在理解信息时常出现偏差;由于去语境化思维优先接收的信息缺少连续性、逻辑性,导致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表现得较为浅薄和混乱;由于去语境化思维重视信息数量而非信息质量,导致人们对信息进行价值评判的标准出现变化。此外,去语境化信息的蜂拥而至还使大众改变了对“智力”这一概念的理解,造成了一种智慧假象——即“智慧”“聪明”似乎就是占有、了解很多信息,至于对所掌握的信息是否深刻地理解则显得不再重要。

(三)表面化、具体化

曾有学者将“印刷”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称为“阐释年代”,认为阐释不仅是一种表达习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模式,是阐释将世界“去神秘化”。 “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4]78这些都是阐释年代典型的思维模式,但如今,这些思维特征却在自媒体出现之后发生巨大变化,表面化、具体化成为自媒体环境下人类思维方式的一个明显表征。

思维方式表面化、具体化,即大众在思考过程中注重问题表象而较少深入本质、关心具体现象而较少联系整体,这一思维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浅思考。面对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种类繁多的自媒体环境,浅思考有利于人们在信息海洋中迅速定位目标内容、准确提取内容概要,有利于人们在较短时间浏览更多信息,这也是浅思考能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同时,浅思考也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如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记忆、领悟等能力的下降,造成人们抽象、推理能力的弱化,导致人们难以形成深层次的、具有逻辑性的、推论性的思维方式。

(四)个性化、娱乐化

1.个性化思维模式过度发展。自媒体提供的诸多施展人类个性的舞台,使人类在个性化信息生产、传播、分享等过程中能获得情感支撑和价值认同,这极大地满足了个体存在感和成就感。而一旦个人的“自我”身份得到认同,人们展示“自我”的意愿将会更加强烈,该欲望便会逐步渗入人类生活、学习和工作,并产生“以我为主”的个性化思维模式。虽然自我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个性化思维方式的过度发展容易衍生“个人主义”,导致人类在面对相关信息、内容和社会问题时“以自我为中心,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感官体验,对信息进行取舍、解读、傳播,缺乏共识共知的表达和民主协商的一致,使他们由对信息真伪的怀疑进而演化为对他人的猜忌和对集体的质疑。”[5]因此,任由该思维模式肆意发展必将对个人乃至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娱乐化思维模式开始盛行。自媒体具备多种可供休闲、娱乐的平台和途径,其娱乐化功能在平衡人类生活、放松大众身心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然而,这一娱乐化倾向却俨然有一种意图超出其调节范围、演变成一种生活态度并渗透一切领域的态势。如今,人类常以娱乐、诙谐、搞怪、调侃、反讽等形式解读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不顾事实真相曲解现实意义,跨过理性思考和调查研究轻易做出判断,“并试图以此获取广泛的关注,显示自我的价值。”[5]在一些人眼中,所有问题都可以被娱乐,都可以成为娱乐众人的谈资,这种“过度娱乐”精神一度在当下的社会生活极为流行。

事实上,接收或生产娱乐性信息无可厚非,这恰好彰显社会包容性和多样性,但问题在于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几乎都以娱乐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时将产生的严峻后果。毫无疑问,“娱乐至上”思想的盛行、娱乐化的过度发展会使大众沉迷于自媒体科技所带来的种种消遣和娱乐,使人们疏于理性分析,“一味地沉浸在制造的‘大众狂欢之中。”[5]最终导致个体社会责任的消解、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丧失以及道德问题的频发。

三、自媒体环境下思维方式生成机制研究对思维方式的生成机制进行解读是规避思维方式变革所引发的负面问题的关键,在自媒体环境下,这一变革是自媒体信息环境、效率至上观念和个人发展需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自媒体信息环境助力思维方式转变

新的信息表现形式催生新的思维方式。自媒体环境中的信息具有如下特征:信息通常是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的集合;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简化并省去推理演绎过程;信息逻辑并不严谨、内容并不全面;图片先于文字信息被接收;影音先于文本信息被使用;等等。虽然上述特征是出于传播需要而产生,但这却直接导致人类在自媒体环境中持续接收没有顺序、缺乏逻辑、缺少语境的信息碎片。

通过对使用智力技术的人脑进行长期观察和多次实验,生物学家和神经学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成人的大脑也是可以延展的,或者说也具有‘可塑性”[6]22。这意味着当大脑长期在自媒体环境中运转时,碎片信息的持久冲击会使大脑做出神经结构上的适应性调整并重塑新的神经回路。新的神经回路一经形成,便一直处于激活状态,并因大脑内部的重复性精神活动(对碎片信息的持续体验)而不断强化,最终新的神经回路会将这种体验演变成习惯并对新的信息形式形成持久记忆。碎片化、图像化思维方式正是因人类不断接收信息残片、影音、图像导致,随着对自媒体使用程度的深入,这些思维模式引发的神经反应、行为反应会愈加高效,而负责整体性、线性思维方式的神经回路便因长期得不到刺激而处于休眠状态。

一直以来,技术都在生理和心理上改造着人类,碎片化问题是技术带来的人文影响之一。但究其源头,开启人类生活碎片化大门的技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钟表。由于钟表把时间定义为以时、分、秒为基准的小单位,改变人类对待时间的方式和态度,将人类带入碎片化生活的世界;同时,工业革命时期分工合作的产生和发展也成为推动碎片化的关键因素。如今,碎片化思维方式已经造成诸多负面问题:人类变得难以专注阅读长篇文本或进行线性、有逻辑性的思考;“浅阅读”“图像阅读”“浅思考”等习惯破坏了人类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对此,人类必须意识到,尽管自媒体协助人类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推理,但它同样造成其延伸或替代的人类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我们不应该允许技术的荣耀蒙住内心的双眼,完全无视我们自身某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将陷入麻木状态的可能。”[6]231

(二)效率至上观念推动思维方式转变

“效率至上”是工业化时代产生的观念,其对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今,这一观念的影响力早已从工业领域渗透到包括人类精神生活在内的各个方面。对自媒体环境中人们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而言,效率至上观念可以说难辞其咎。

尽管人类在自媒体环境中能够利用的信息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比拟的,但人类对信息进行思考的时间却与信息量却成反比,在信息过载的压力之下人们似乎既没时间也没耐性对接收的多数信息进行深度思考。人们更习惯在社交网站、搜索引擎网站、邮箱等多个任务之间切换;面对自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人类总是渴望能快速发现并检索有价值的目标信息,渴望在有限时间内学习更多、了解更多、阅读更多,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佳目标、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收益。正是在效率观念的驱使下,浮光掠影般的浅阅读、对图像和语音信息的厚爱、对晦涩文字的疏离便产生了。与此相反,由于抽象思考、探究事物内在规律是一个复杂且难度较高的过程,形成线性、逻辑性、有条理性的思维也需要更長时间,这便间接导致了碎片化、图像化等思维模式的流行。

此外,“效率至上”观念易使人们产生寻求捷径的倾向,鼓励人们选择能够提供最大帮助的技术手段。作为一种智力技术,自媒体不仅能帮人们收集信息、储存信息,还能帮助人们解读甚至记忆信息。因此,为充分利用有限时间并提高效率,人类开始将推理、判断、思考等苦差事扔给自媒体。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人类从耗时、繁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却导致人类抽象思考、深度思考能力被削弱,造成人类正以“微妙但肯定的方式弱化自己的脑力。”[6]235

(三)个人发展需要加速思维方式转变

个体发展意识的不断增强是人类思维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如今,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为人类自我实现提供了巨大空间和较多机会,在“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这一目标的作用下,人类学习知识的欲望与日俱增。毫无疑问,追求自我实现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人们日渐渴望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积累更多知识、浏览更多信息、学习更多技能,渴望尽快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赢得成功机会。

如今,在自媒体创造的信息海洋里,人类真正做到并实现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人们不仅能凭借个人发展需求自主搜索信息,遵循个人意愿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而且能按照个人喜好生产、传播、接收并存储新闻,依照个人情感诉求与他人随时随地沟通, 根据个人情绪评论他人动态,而这种在个人信息空间处于绝对中心地位的体验使人类的存在感、价值感、认同感得到极大满足。可以说,正是自媒体的这些优势使人们主动接受了自媒体的改造,主动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适应性调整;同时,对“快速实现个人发展”的向往使一部分人的心态略显浮躁,导致他们很难对海量信息进行深度思考和理性反思,很难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图像化、碎片化、浅薄化等思维方式便在人类实现个人发展过程中顺势形成了。

值得注意的是,对个体发展的过度追求极易造成个体发展的畸形,造成“个人主义”“唯我主义”等观念的泛滥并阻碍“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一旦人类习惯在需求得到满足的自媒体平台学习、社交、娱乐,他们投入到自媒体平台的时间势必有增无减,最终,自媒体便能够通过占有人类时间的方式占有人类主体进而将人类引入异化境地。

总之,对人类而言,自媒体“绝不只是一个对你言听计从的简单工具,它是一种能以微妙而又确定的方式对你施加影响的机器。”[6]11人类绝不能对自媒体引发的思维方式变革掉以轻心,而是要从思维方式生成机制入手探寻能够抵御负面问题的可能性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董春江,吴梦洋,周兴茂.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5).

[4]〔美〕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金飞. 公共理性精神的构建: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 思想教育研究,2013(9).

[6]〔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思维方式自媒体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模糊性:教育政策复杂运行的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