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017-05-30韩月辉

中国商论 2017年8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经济学

韩月辉

摘 要:结合当前经济领域的实际发展概况,可知各种经济行为与信用问题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学方面的信用学问题内涵不断丰富,对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分析信用问题,应对其经济学意义、信用行为发生机理、面临的矛盾及矛盾解决等进行探讨,实现基于经济学信用问题的有效分析。同时,应对信用发生中受到影响的各种因素有着正确的认识,实现信用机制构建,加深信用在经济领域价值的理解,从而为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信息。基于此,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信用问题的经济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信用问题 经济学 信用行为 信用风险 参考信息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b)-167-02

注重经济学方面的信息问题分析,可以丰富市场经济发展的研究理论,正确信用机制、信用风险、信用发生过程等,了解其在经济领域中的实际价值、信用问题经济性分析中应考虑伦理、经济、各项机制等因素,区分出不同的信用结构,并对信用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状况进行探讨,实现信用风险的有效预防与控制,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1 不同时期信用发展状况分析

不同时期信用发展状况有所差异。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实施阶段,信用基础较为薄弱,加大了各种信用问题的发生率。因此,需要对不同时期我国信用发展状况进行探讨,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1)改革开放前的信用发展状况。这一时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并未形成良好的信用体系。各种经济贸易活动开展依赖于行政命令,信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在政府信用的支持下维系着经济单位、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规模大小的企业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信用损失大,社会的整体生产水平低。(2)改革开放后的信用发展状况。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既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独立经济主体的秋叶与利益主体的个人对信用问题给予了更多关注。在信用主体独立化、信用制度契约化及信用关系约束硬性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信用建设产生了较大变化。此时,为了维持化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需的信用秩序,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了各种政策,为信用行为的不断规范带来保障作用。这一时期经济信用发展中虽然存在着问题,但为信用问题研究工作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比我国,西方的经济信用形成早。从早期的贸易发展、各种法律的严格规定,信用交易方式转变、信用意识的强化、信用管理体系的不断健全等,确保了自身经济信用良好性,为西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推动力[2]。

2 不同表现形式的信用危机分析

2.1 商业领域方面的信用危机

从最初的计划机制体制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正在加快。但结合转型期我国经济信用的发展现状,可知商业领域方面存在着信用危机。具体表现在:(1)不同的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贷款问题。受经济体制转变及复杂市场环境的影响,一些企业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的现象,难以及时偿还贷款,导致企业之间出现了贷款拖欠现象。(2)较为突出的合同违约问题及欺诈行为。部分经济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忽略了自身的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合同违约行为,并利用合同进行欺诈,影响了我国信用水平提升。(3)通过伪装高科技产业进行欺骗。一些企业打着高科技产业的幌子注册公司,业务开展后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现象,实施了各种商业欺骗行为,失信现象明显[3]。

2.2 金融领域方面的信用危机

这一领域方面的信用危机表现在:(1)受企业不良信用影响,银行与企业之间信用关系恶化,出现了恶性拖欠现象。一些企业受市场因素、自身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影响,弱化了与银行之间的信用,加剧了彼此间的信用恶化,企业的还贷能力水平低,各种资金难以收回,损害了银行利益。(2)银行方面的信用危机。作为银行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信贷资产能否持续增加,关系着银行的正常运转。但某些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量的增加,造成了自身信用危机的出现。(3)银行消费信贷中存在着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为了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创造更多的利润,对放贷业务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由于自身难以抵御放贷风险,引发了自身的信用危机。

2.3 证券市场及消费领域方面的信用危机

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概况,可知其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信用危机。具体表现在:(1)信息披露、内幕交易等问题的存在,损害了股民的合法权益。加上某些企业为了获得上市资格,对自身利润造假,引发了证券市场信用危机。(2)部分企业存在虚报业绩的问题,采用财务造假,故意隐瞒重大事项的方式,虚增发展中所创造的利润,影响了自身的信用状况。同时,消费市场中存在的假冒伪劣、广告虚假、信息失真等问题,也造成了消费领域信用危机出现,影响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中介结构虚假行为、个人素质的参差不齐,引发了社会领域的信用危机。

3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解决信用问题的相关举措

3.1 重视观念创新,形成良好的信用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经济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可将信用文化视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信用问题,应重视观念创新,逐渐形成良好的信用文化。具体表现在:(1)通过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分析,寻求市场信用新理念。为了达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应从经济角度出发,提高对信用的正确认识,主动寻求市场信用新理念,充分发挥信用在经济领域的实际作用。因此,可以将信用看作一种社会资源,深入挖掘信用在经济领域的潜在价值,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信用经济意识。(2)重视城市守信道德的全面建设,为信用在经济领域的有效融合打下坚实基础。实际操作中应注重全面信用意识强化,增强社会伦理道德建设[4]。

3.2 以制度创新为基点,健全信用运行机制

在完善的制度体系约束下,有利于加强社会各行业的市场操作行为,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为了降低信用问题发生率,应以制度创新为基点,健全信用运行机制。具体表现在:(1)完善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市场良好的成熟度。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信用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为市场经济活动开展提供了一定指导。因此,为了保证市场环境良好性及经济秩序规范性,应从不同角度出发完善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市场良好的成熟度,全面提升信用发展水平。(2)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结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对企业产权制、破产机制进行完善,避免企业违信行为发生。(3)有效的建立信用体系,确保信用运行机制形成。

3.3 創造良好的信用法治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为了避免信用问题发生,应从法律层面入手,保持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良好性。具体表现在:(1)健全各种法律法规,扎实社会信用基础,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活动开展的各种规则需求。(2)不断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对市场中各种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为信用水平提升提供法制保障。(3)健全“违信”惩治制度,提高失信成本,逐渐形成良好的信用法治环境。与此同时,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全方位的推进信用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5]。

4 结语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经济主体,为不同交易对象之间的经济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过程中,为了确保各种经济交易活动的顺利开展,满足不同经济交易对象的实际需求,应充分考虑交易过程中的信用关系,对其中存在的信用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促进信用交易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扩大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在信用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

参考文献

[1] 唐卓瑶.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信用问题[J].经济师,2012(6).

[2] 林雅婕.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3.

[3] 吴建华.不完全信息下信用风险度量结构模型和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

[4] 李雪.博弈论视角下的税收信用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2.

[5] 蒋恒波.信用制度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PPP项目发行中期票据的可能性与信用风险分析
经济学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测度的不确定性DE-KMV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