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绿色审计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索①

2017-05-30王毅品李得发

中国商论 2017年8期

王毅品 李得发

摘 要: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经济收益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在源头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至关重要。本文结合重庆渝东南地区,通过绿色审计的监督制度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探索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阶段的绿色发展路径。

关键词:绿色审计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渝东南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b)-048-02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过去三十年,我国一直处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高能耗支持高增长。虽然我国节能降耗工作在过去几年取得了积极进展,2016年相比2010年能耗强度下降了5%。但我国的能耗比依然较高。比如,201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3.7吨标准煤/万美元,是2015年世界能耗强度平均水平的1.4倍,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1倍,是美国的2.0倍,日本的2.4倍,德国的2.7倍,英国的3.9倍。

绿色发展,成为建设经济社会的共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绿色发展提升到“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高度。构建和谐社会,走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转变以往的单向经济为循环经济增长方式。对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和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进行监管,由此,作为环境监督治理的有效手段绿色审计应运而生。

1 绿色审计助力绿色发展

1.1 绿色审计

绿色审计又称为环境审计、生态审计,是绿色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商业学会(ICC)将其定义为:“绿色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对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的业绩进行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定期的、客观的评价,并通过有助于环境管理控制及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1]。”笔者认为,随着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审计的内涵也应扩展到经济运行的资源和废物环节。除了对资源使用效率和对废物循环利用率进行财务审计外;绿色审计应突破单一的环境审计领域,从对环境的事后监管涵盖对环境事前的预料与控制;即绿色审计要涵盖地区或公司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政策的合规性和绩效性进行审计,尤其是政策的制定,后续的执行和效果,即审计对象包括各级公共管理部门和具体的企业。针对公共管理部门主要是政策合规性和绩效性,针对企业主要是资源的使用和废物的回收利用和排放是否合规和达标。

1.2 绿色审计助力绿色发展

绿色审计制度就是为了建立绿色发展模式而与之配套的监督体系。绿色发展的目的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主要是改变传统单向经济为循环经济,将对环境的干扰和损耗降低到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同时,绿色发展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发展。从本质上讲,绿色发展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与传统发展方式区别在于:传统经济发展是一种损耗式发展,绿色发展是一种平衡式发展,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发展,在于实现人类活动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以经济发展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良好的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提供经济发展动力,形成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2 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2.1 生态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流行观点依然是——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对生态没有伤害。发展旅游业就是在保护生态。现实情况是,在生态保护区开展不同类型的旅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当地的生態安全。同时,旅游业一般都地处风景秀美,交通不便,受城市文明扰动较小区域,因此当地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环保意识不强,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例如,河流污染+鱼类的水生生物濒临灭亡+植被破坏+空气污染+垃圾满地等。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薄弱,具有功利性特点,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坏了自然环境。调查发现,诸如"来旅游就是要享受,摘个果子,喂个鱼是亲近大自然;扔果皮果核是可以自然降解的;小孩随地大小便是给小树施肥的想发非常普遍。

2.2 旅游环境承载过量趋于饱和

旅游区在开发阶段,没有严格控制游客接待量,游客纷至沓来,但是景区没有按照生态容量合理控制游客接待量,导致景区成为垃圾场和污染区。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景区一直处于过饱和状态,网络戏称国内只有两个景区——人山人海。长此以往导致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弱甚至破坏,对当地景区乃至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

2.3 盲目上马各种项目

旅游开发过程为带动区域发展,一般都会项目先行,以点带面,建设产业集聚区。如民俗文化旅游区、古镇旅游区、古村寨旅游区、农家乐集聚区等。不但使森林面积减少、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水源环境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自然环境破坏,而且对当地文化生态造成冲击,打破了当地社会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平衡,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持续恶化。

3 基于绿色审计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坚持绿色、开放、协调的发展理念。探索以绿色发展为目的进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通过绿色审计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符合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的定位。

3.1 研究区域

本文研究区域为重庆渝东南6县(区),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武隆县、彭水县。其中有五个是土家族苗族聚地区,7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总面积1.98万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30.22万公顷,占全市林地面积的29.2%;森林面积106.56万公顷,占全市森林面积的28.5%;森林覆盖率53.8%。此区域定位为重庆的生态保护发展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石柱、彭水、酉阳和秀山为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29个少数民族村落进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民俗文化遗产丰富,对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2 基于绿色审计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基于绿色审计进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即将开发阶段也纳入审计范围,除审计开发过程中资金使用情况外,还要对开发过程中资源开发利用的合规性和绩效度进行审计。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处理好景区开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问题。因此“古今同构,天人合一”是基于绿色审计进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所要秉持的重要理念。只有通过打造既能够反映古代先民智慧的农耕文明,又契合当代主流价值观的;既保留原真民俗风貌,又契合当下社会生活;既与当地民俗自然环境协调,又使游客体验度强的民俗旅游地。才能够凸显民俗旅游资源价值,才能实现民俗旅游地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对游客具有持久而深远的吸引力。所以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当地民俗文化特点,遵循当地原住民长久留存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根源,才能实现重庆武陵山片区生态保护和民俗旅游的完美结合,实现民族扶贫地区旅游业跨越式转变。

落实“古今同构,天人合一”开发策略发展民俗旅游,首先要突出特色和本村寨民俗文化精华的内容。结合本地区应该是公用同一张名片——生态民俗旅游区,同时形成“村村有特色,县县有精品”。此外,要达到旅游者、原住民和旅游目的地的“天人合一”,使游客突破“客”而深刻感受民俗村寨留存的古朴生态平衡观,就需要提高参与和互动。最后要提高开发品级,民俗是对传统农业文明的阐释,在其古拙质朴的形式下蕴含着厚重的精神内容,而目前对民俗旅游资源粗制滥造低水平模仿重复开发,是急功近利的商业化和恶俗化。带来的必然是民俗旅游资源品级的降低,从而降低原住民、旅游地、游客的和谐程度,比如:(1)目前的濯水古镇和龚滩古镇的步行街满足了游客参与体验需要,但当地民俗文化还停留在静态展示阶段,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在体验中感知当地商贾、码头和场镇文化。(2)土家族摆手舞反映的是土家人的劳动生活状况和请求神佑,体现的是土家族儿女自强奋进的精神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以及凝聚人心[3]。但在目前民俗旅游中上演的是搔首弄姿的拙劣歌舞和不合时宜的人工火焰,场面虽然火爆热闹,却显得粗俗浮躁,游客在声色犬马的感官刺激中失去了高层精神審美的权利,人们在短暂享乐之后留下的却是深远的精神价值的缺失和遗憾。所以在进行开发时对民俗进行必要的改良是可以的,但重要的是不能断章取义、“伤筋动骨”,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最重要的是恢复民俗的“人性”[4]。因此,面对高等级的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时要将民俗的文化内涵展示给游客。

参考文献

[1] 付健,史朋彬,付雅.借鉴荷兰环境审计立法经验,创建我国绿色审计制度[C].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 2011.

[2] 徐克勤,田代武,张建永,等.打造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研究[J].民族论坛,2016(1).

[3] 杨敏,陈光玖.土家摆手舞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价值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12,8(33).

[4] 杨亮,张纪群.民间艺术的旅游美学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 2007(7).

①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2015-ZJ-024);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渝东南旅游精准扶贫研究”(16skgh268)。

作者简介:王毅品(1982-),女,汉族,甘肃武威人,硕士,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开发方面的研究;李得发(1985-),男,汉族,甘肃定西人,硕士,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景观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