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银行如何应对金融“去杠杆”

2017-05-22卢孔标

银行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去杠杆存单负债

卢孔标

当前关于金融杠杆的讨论有宏观、行业、机构等多个层次。在以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发展模式下,中小银行有着天然的加杠杆动机,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不断压缩利差空间的大环境下,更加注重通过资产规模的扩张来维持必要的利润规模和增速,因而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加杠杆”成为重要经营策略。由于存在资金“脱实向虚”等现象,当前金融“去杠杆”不断推进,“一行三会”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更大、更深远。

中小银行杠杆现状与结构特征

中小银行之间整體杠杆水平差异较大。按照人民银行的统计分类标准,大型银行的资产在4万亿元以上,中型银行的资产为5000亿元至4万亿元,小型银行的资产为50亿元至5000亿元,按照这个标准,除了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及部分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外,其他个别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均被归到中小银行行列。不同规模银行资产扩张速度和加杠杆能力有着较大差异。小型银行由于基数较小,总资产增速高于大型银行和中型银行。2015年初,小型银行总资产平均增速在20%以上,2016年更是提高到近30%的增幅水平,但小银行加杠杆的能力在银行体系中相对较低。中型银行资产增速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有所放缓,到2015年下半年开始增速再抬头,虽不到20%,但也高于大型银行10%左右的水平。中型银行的杠杆率最高,尽管从2014年底开始有所回落,但目前绝对水平仍超过100倍。因此在讨论中小银行杠杆问题时,应对中型银行和小型银行区别对待。

资产端:非信贷资产是中小银行加杠杆的重要方向。加杠杆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正常现象,本轮加杠杆与金融“脱实向虚”紧密关联,表现在银行的资产结构上,对非金融机构和企业部门的债权占比下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如表1所示,小型银行对非金融机构和其他居民部门的债权占其总资产的比重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56.4%下降到2016年第三季度的44.2%,同期对中资小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占比则从19.2%提高到37.1%。中型银行对非金融机构和其他居民部门的债权占其总资产的比重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59.8%下降到2016年第三季度的49.4%,同期对中资中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占比则从19.2%提高到29.8%。大型银行对非金融机构和其他居民部门的债权占其总资产的比重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50.2%提高到2016年第三季度的56.2%,同期对大中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占比则从13.4%提高到16.1%。可见,大中小银行都加大了对金融同业资产的布局,但中小银行的同业资产占比提升明显挤占了对实体经济部门(非金融机构和居民)的信贷投放份额,而大型银行对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投放份额则保持增长。中小银行资产结构的这一调整背后,是其对非信贷资产依赖的上升。银行越小,受到经济地域和客户群体的约束越大,在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信贷投放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受限,持有非信贷资产成为中小银行短期内获取利润的不二之选。从上市银行情况来看,大型商业银行的非信贷资产占比平均约为30%,股份制商业银行约为40%,城市商业银行则接近50%。

负债端:同业负债是中小银行加杠杆的支撑来源。银行自有资金的规模有限,资产端的扩张通常需要吸收存款、发行债券、同业拆借、资产回购等负债端的支撑,不同规模的银行负债渠道和加杠杆手段差异较大。小型银行获得中央银行资金的能力较弱,对中央银行负债在总负债中的占比近期虽有所提高,但也仅为1.2%。对非金融机构和住户负债是小型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2016年第三季度末占比为65.2%;其次为对其他小型银行的负债,占比为10%以上。从变动趋势来看,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三季度,对非金融机构和住户负债占比下降了13.3个百分点,填补这个空缺的主要是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上升5.66个百分点)、其他金融性公司(上升6.31个百分点)和债券发行(上升4.1个百分点)。中型银行对非金融机构和住户负债的依赖要低于小型银行,2016年第三季度末占比为46.6%;其次是债券发行、对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性公司,占比分别为16%、12.74%和12.54%。从变动趋势来看,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三季度,对非金融机构和住户负债占比下降了11.8个百分点,填补这个空缺的主要是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上升5.1个百分点)、其他金融性公司(上升9.6个百分点)和债券发行(上升6.7个百分点)。大型银行在吸收非金融机构和住户负债方面有着绝对优势,2016年第三季度末该渠道负债占比为68.03%,考虑到大型银行庞大的规模,占据了银行吸收存款的大部分份额。大型银行的负债来源较为稳定,从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三季度,对非金融机构和住户负债占比下降3.36个百分点,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下降0.9个百分点,债券发行一直维持在7%左右的水平,对中央银行负债和对其他金融公司负债则分别上升3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整体而言,中小银行越来越倾向于发债、同业存单等主动负债渠道。

“脱实向虚”及资产负债不匹配是本轮金融杠杆遭诟病的症结

通过拓宽主动负债渠道来弥补自身在吸收普通存款上的竞争力不足,通过合规的市场套利提升自身盈利水平,只要把握好资产负债之间的合理匹配,正常的加杠杆对于中小银行而言不仅无可厚非,也是未来转型的重要方向。但是本轮中小银行资产扩张和负债加杠杆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金融体系内部资金链条拉长,“脱实向虚”有悖宏观调控目标。银行是传统信用衍生过程中最主要的中介,连接央行基础货币投放与实体经济部门融资需求,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回报率是根本保障。但随着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资金中介链条的拉长,银行与企业之间资金融通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导致实体经济部门信贷额度被挤占,融资成本被推高。银行以理财产品、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等获得的较高成本资金,以委外投资等形式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再将资金以较高价格配置给风险较高的行业和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介入信用中介链条的深度可从其对其他存款性公司(除人民银行以外的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负债规模扩张中略窥一斑。

如图1所示,2017年2月我国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为27.7万亿元,是2010年初的17.3倍,占其总资产的比重达到11.8%,比2010年初提高10个百分点。而同期,其他存款性公司对非金融机构债权仅是2010年初的2.35倍,表明金融体系内部之间的资金融通活跃度远远高于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信贷活跃度。为了维持这种加长版的资金链条,一方面需要负债端廉价资金的供给(当前主要是人民银行的大规模货币注入),另一方面需要资产端保持较高收益(要么以高风险为代价,要么以资产泡沫为支撑),结果不仅是金融市场风险的积累,更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低效。

银行资产负债久期错配和风险错配现象突出,久期杠杆和流动性杠杆较高。中小银行加杠杆的机制多种多样,但大都离不开以久期较短的负债匹配久期较长的资产、以风险较低的负债匹配风险较高的负债。典型的是对同业存单等负债的运用和依赖,其操作流程一般包括,银行通过发行久期较短的同业存单获得资金,购买资产端能力较强的银行发行的久期相对较长的同业理财,然后通过久期更长的委外等方式进入债券市场或对接非标资产。与本轮中小银行资产大幅扩张相互呼应的是,银行同业存单发行规模迅速膨胀,今年2月发行规模达到1.94万亿元。我们看到,自2013年人民银行在货币市场上推出同业存单以来,同业存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主动负债的核心工具,如图2所示,2015年下半年以来每月同业存单发行量爆发式增长。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是同业存单的发行主力,2016年股份制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量占比达到46.5%,城商行农商行同业存单发行量占比高达50%。同业存单的久期较短,2016年市场发行的同业存单的加权久期为180天,以同业存单获取的资金配置久期更长的其他资产,存在期限错配风险。

与同业存单扩张逻辑相似的是银行同业理财的快速发展,自2015年3月以来,银行同业理财规模扩张加速,在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中的占比已达15.3%(图3)。此外,中小银行还通过在回购市场形成的融资实现规模和收益的扩张,也就是先利用自身资金购买债券资产,然后将其在回购市场质押或买断进行融资,待融资到期后再进行滚动续做,实现加杠杆套利。无论是同业存单、同业理财还是产品杠杆,其可持续性要以宽松的市场流动性为前提,否则难以及时平掉短期头寸。而从负债端资金成本持续上升的态势,以及资产端贷款和非标资产承压的现实来看,中小银行通过错配加杠杆面临较大风险。

中小银行面临的“去杠杆”形势与冲击

本轮金融去杠杆的目标十分明确,也就是抑制金融机构加杠杆扩规模,避免资金空转,促进“脱虚向实”,防范系统性风险。金融去杠杆不是单独针对银行业,但很多政策措施均以影响银行经营行为为主要作用机制。“一行三会”推进金融去杠杆的主要措施,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是市场环境和监管约束的重要改变,特别是负债端去杠杆将面临较大压力,将带来规模扩张和盈利模式的调整。

流动性收缩、资金成本抬高下有必要主动去杠杆。如前所述,金融机构市场加杠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上资金充裕、成本较低。央行抬高市场资金成本中枢的可选手段包括减少资金投放频率和规模,拉长流动性工具久期,上调MLF、OMO、SLF利率等,进而收窄资金利率和债券/理财收益率之间的利差,甚至容忍一定利率倒挂的出现,降低金融机构的杠杆收益。2016年8月23日,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与上调国库定存利率,被视为金融去杠杆周期开启的标志。作为资金的主要融入方,中型银行面临的流行性压力要远大于小型银行,负债端成本的上升,也对中小银行资产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影响在于,利差收窄导致单位资本收益率进一步下降,而流动性紧缺和市场资金成本上行趋势不只是意味着中小银行通过加杠杆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可行性越来越低,更严重的是实际上是存量资产负债错配难以为继的风险大大增加。

具体金融工具监管约束强化下不得不被动去杠杆。“一行三会”关于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包括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16〕42号)、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化解金融风险严守风险底线工作的意见》(银监办发〔2016〕27 号)、人民银行《关于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的通知》、人民银行等多个部委《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等,以及正在征求意见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等。理财新规如果正式实施,意味着控杠杆、缩通道、分类监管及计提风险准备金,表外理財纳入MPA广义信贷考核意味着表外负债规模受限,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范围意味着同业负债规模将受控,资管行业的统一监管则意味着银行难以在金融市场上层层嵌套加杠杆扩规模。这些政策组合将极大压缩银行的监管套利空间。

中小银行应对金融“去杠杆”的策略

从风险管控的角度,不断加杠杆并非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小银行本就存在去杠杆的内在需求,而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的变化使得“去杠杆”变得更加迫切。但是去杠杆不可“矫枉过正”,去杠杆不是消灭杠杆,而是将其维持在合理水平。对于中小银行而言,不能将目光单纯局限于杠杆的高低,而是要顺应趋势,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从源头上调整依赖高杠杆追求超常规扩张的发展模式。

审慎对待规模扩张。规模扩张的好处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增加盈利能力,扩大市场覆盖面、分散经营风险,提升社会影响力、获得品牌溢价,乃至享受“太大而不能倒”的信用背书等。规模扩张具有两面性,特别是中小银行的管理、科技等基础相对薄弱,一旦经营管理跟不上规模扩张速度,极易形成风险。特别是,如果中小银行的快速扩张是以稳定性较差的同业业务为主要支撑,不但规模扩张难以持续,流动性风险、期限错配风险等也更高,无异于“火中取栗”,前几年已经出现过个别银行规模非常规扩张后急剧回落的现象。在对待规模扩张问题上,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仍需强化稳健经营理念,注重规模扩张、效益提升、风险管控的相互匹配和平衡,避免过度依赖同业负债和非信贷资产这种非常态化的扩张路径,而是要从资产盈利能力提升上来考量成长。

切实回归实体本源。中小银行机构中有资产两三万亿元的银行,也有资产几百亿元的小银行,风险管控能力也有很大差距。受经济地域和客户群数量的局限更大。表面上通过增加持有非信贷资产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较高利润,但是如果风险控制能力跟不上,非信贷业务规模越大,未来爆发问题的可能性越高。无论是从金融调控、银行监管的大环境,还是同业竞争的小环境,或是从银行自身风险管控出发,都要求银行向服务实体经济这个主业回归,扭转投资超过贷款、表外业务发展过快的局面。在放低规模扩张目标的情况下,中小银行要增加收益,并非只有提高风险偏好这一个路径可选,做特、做精、做优不应只停留在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的口号上,而应打造成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方向。

善用主动负债工具。在银行的主要负债来源中,一般性活期存款、一般性定期存款、同业存单、同业存款的成本是依次上升的,过度倚重同业负债作为资金来源理论上也并非经济之选。但现实是,中小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相对大型银行要弱很多,加上存款向理财的转移,因而吸收存款的压力更大,增强同业资金等主动负债能力的迫切性较高。有观点认为,当前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关于同业存单的监管表面上似乎有冲突,理由是人民银行拟将同业存单从银行应付债券口径划入同业负债口径受30%上限和MPA考核限制,对于中小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形成约束;而银监会则将三个月以上的同业存单纳入银行核心负债范畴,有利于提升中小银行的核心负债依存度。这种观点就现象论现象,没有认识到人民银行和银监局政策的初衷都是为了同业存单的更规范发展、更有效发挥作用。毋庸置疑,未来表外理财和同业存单等不可能消亡,但增长速度应会正常化,作为主动负债工具的作用也将更加突出。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只要同业负债的规模不超出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要求,还是要继续充分运用同业存单这样期限标准化、利率透明化的负债工具,整体期限管理上应继续尽量拉长负债久期,降低错配。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对于存量的杠杆业务,随着存量同业资产的逐步到期,中小银行只能不惜成本维持流动性,同时主动压缩规模,提升资产流动性。长期来看,针对资产负债久期的错配,中小银行要转变此前通过扩充负债在匹配资产的思路,必要时执行以资产定负债的策略,特别是对同业资产负债实行精细化管理。负债端要实现差异化定价,如挂牌利率、优惠利率和个性化定价,资产端则应精确测算风险资本回报率和经济附加值等核心指标,尽可能做到资产与负债期限等的匹配。在对待加杠杆还是去杠杆问题上,市场上存在一種与央行“博弈”的赌徒心态,不断去试探央行去杠杆的决心和对系统性风险的容忍底线。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还是少玩点火为好。

(作者单位:海南银行、海南南海金融研究院)

猜你喜欢

去杠杆存单负债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运用
综合施策“去杠杆”
中国如何“去杠杆”?
世界名著诞生趣闻四则
合理负债能够加快医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