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方法在预防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中的应用研究

2017-05-17张晶瑶杨文艺谢建军叶春婷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皱褶针头皮下

张晶瑶 杨文艺 谢建军 叶春婷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

不同方法在预防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中的应用研究

张晶瑶 杨文艺 谢建军 叶春婷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

目的 探讨注射低分子肝素不同提捏皮肤及注射后停留30 s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9月在我院住院需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护士提捏起皮肤注射,注射后不停留,按压2 min的方法;观察组又分为两组,观察1组为注射前由患者自行捏起皮肤2 min后再注射,注射完毕患者持续捏住皮肤2 min并按压3~5 min。观察2组为按照传统方法注射,注射后针头在皮肤里停留30 s后再拔针,拔针后不再按压。结果 瘀血发生率对照组为38.67%,观察组为8.33%,观察2组为11.67%。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1组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进方法后皮下出血的人数均减少,观察1组的方法更适合可配合注射的患者,观察2组方法适合昏迷或不能配合注射的患者。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方法; 皮下出血; 提捏皮肤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Subcutaneous injection; Subcutaneous hemorrhage; Pinch the skin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是一种新型的抗血栓剂,具有明显而持久的抗血栓作用,其抗血栓形成活性强于抗凝血活性,因此在发挥抗栓作用的同时出血的危险性较小[1],在临床已广泛应用,是防治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但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所引起的皮下出血常常困扰患者,使患者精神紧张,影响护患关系以及治疗效果。近年来有学者分别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部位、注射方法、按压时间、皮下瘀血处理等方面进行研究[2],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注射时不同人提捏皮肤、注射后针头停留及按压与否进行对比,探讨其对预防皮下出血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在我院住院期间需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180例。纳入标准:无肝、肾衰竭,无糖尿病病史,无凝血机制障碍。筛选标准:腹部皮肤无硬结、破溃、出血、色素沉着。其中,男97例、女83例,平均年龄(55.32±10.61)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注射方法均为腹部注射法:注射时患者取平卧屈膝位,注射点在左右腹壁的前外侧或后外侧皮下组织内(脐上下5 cm,脐左右10 cm范围内,避开脐周1 cm处)[3]。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拇指和食指捏起腹部皮肤,捏起皮肤皱褶范围以5~6 cm为宜[4]。3种方法均不排气。注射器内有0.1 mL的预留空气,注射前将针头朝下,将空气弹至药液上方,不排气,注射结束后将注射器内空气正好推至针头内,将药液全部推至皮下,保证药量的准确性[5-6]。

1.2.1 对照组 由操作者捏起皮肤,然后从皱褶最高点垂直进针[4-5],缓慢注入药液,整个注射过程皱褶始终不松开。拔针后由护士按压2 min。按压力度为下陷1 cm[7]。

1.2.2 观察1组 选择好注射部位,指导患者双手捏起皮肤并且捏起2 min后,从皱褶最高点垂直进针,抽吸无回血后缓慢注射药液,拔针,患者仍捏住皱褶2 min,拔针后由患者自行按压穿刺点3~5 min。按压力度为下陷1 cm,勿揉搓[8-9]。

1.2.3 观察2组 前期操作与传统注射方法一致,只是注射后先不拔针,捏住皮肤皱褶带针停留30 s后再拔针,拔针后不用按压穿刺点[5]。

1.3 观察指标 注射低分子肝素12 h后观察注射部位瘀斑情况,测量出血面积大小,直径小于1 mm为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瘀斑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瘀斑情况比较 例

注:*为对照组与观察1组之间比较;△为观察1组与观察2组比较;#为对照组与观察2组比较。

3 讨论

低分子肝素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和抗凝血酶活性来发挥其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但注射后局部药物浓度高,注射过程可能会碰到血管壁,引起毛细血管壁破裂出血,形成局部瘀斑或深部硬结。观察1组中,捏起腹部皮肤2 min,使局部小血管呈排空状态,注射时不会伤及小血管;注射后仍捏起皮肤2 min可以避免高浓度药物反流至针头穿刺部位,压迫局部破损的毛细血管,减少局部皮下出血的危险,缩小出血范围,达到止血的目的。但是,如果整个操作过程,均由护士用左手在注射前2 min至注射后2 min始终保持皮肤皱褶,再用右手固定针栓、抽回血、缓慢注射药液、拔针这一系列动作均由一个人来完成,会增加针头在皮肤内活动的概率,增加碰到周围毛细血管的概率,还会使护士操作时间延长,致使护士执行率降低,增加皮下出血的风险。因此,注射时由可以配合的患者自行双手捏住皮肤,整个注射过程皱褶始终不松开,护士在操作时可以一手固定针头不摆动,另一手可以抽回血,保证操作过程中针头碰触范围最小化,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可能性。因此采取观察1组方法操作具有以下优点:护士操作规范,节省护士时间,出血范围小。

因此,我们推荐对能够配合的患者使用由患者自行提捏皮肤的注射方法;对昏迷或不能配合的患者使用注射后停留30s的方法,可以达到减少皮下出血的目的。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35-536.

[3] 王丽娜,周郁秋.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5):391-392.

[4] 焦旸,陈景侠,孙友芳,等.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法的改良与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975-1976.

[5] 朱红芳,汤磊雯,贺晓莉,等.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33-37.

[6] 梁会英.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2):195-196.

[7] 杨杨,郝春艳.低分子肝素不同皮下注射方法致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6):1458-1460.

[8] 张静华,杨永丽,胡家丽.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研究新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56-257.

[9] 林琳,刘春雪,邢攸红,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不同按压方法对局部皮下出血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7,14(4): 54-55.

张晶瑶(1963-),女,北京,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从事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

R472

B

10.16821/j.cnki.hsjx.2017.09.027

2016-11-26)

猜你喜欢

皱褶针头皮下
异处求解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青山的起伏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暖意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会阴侧切皮下美容缝合法在会阴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