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7-05-11姚丹丽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模式人才培养创新

姚丹丽

摘 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应用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显陈旧,问题日渐突出,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如何突破原有的人才培养窠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专業人才的要求,迫切需要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系列的创新。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化与城镇化水平也是日新月异,人们在现代城市、城镇以及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对环境艺术进行设计规划的意识与行为也随之普遍增强,现实需求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与发展。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纷纷开设与环境艺术设计类有关的专业,一时间热闹非凡,让一个边缘性,应用型的专业方向逐渐成了显学。然而,眼下的一些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渐渐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难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进入市场还需要再适应、再学习、再锻造。这样的情况迫使我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审视、研判与实践探索,力求突破原有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窠臼,有所创新,从而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脱离市场需求

很多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都是掌握环艺设计的基本理论、具有设计表现技能及表达能力。而这些在现行条件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空有理论知识的毕业生进入设计公司在短期内都无法上手工作,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除了系统掌握环艺设计的理论知识、先进的设计理念、丰富的创意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还应当善于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详细了解设计施工及材料更新,能够独立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型人才。

2.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比如很多高校的环艺专业都会开设的《建筑初步》及《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上都以建筑史及设计原理的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模式都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有些教师拿着一本讲义和几张图片对着学生灌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设计能力更不能得到训练与发展。一些学校又走向另一极端,重视实践,忽视了理论,《家具设计》这样的课程直接把学生放在家具工厂实习,教学上没有扎实的艺术素养与文化内涵,设计上就难以突破模仿跟风的模式,缺乏创新与灵动。

3.实践教学薄弱,方式单一

虽然很多院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也注意到了课程实践环节,设置了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应用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还是以画图为主,参观为辅,实践环节的训练实效有限,很多还是停留在形式阶段,无法深入实践到社会需求的第一线。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没法与设计实际需要融合,更做不到与具体的设计理念、材料、工艺、施工、组织等环节的衔接与统筹安排。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举措

1.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就要以就业为依托,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要摒弃学科本位的认识,而以能力本位为指导。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上,要充分调研市场的需求与发展方向趋势,精准地判断就业岗位及相关职业所对应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储备,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建构新的能力与素质协调平衡的系统,努力做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与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相适应。在课程设定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一是积极邀请从业有为、有成就、有思想的专家能手参与其中,具体参加到培养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中来,参与到课程创新中来,参与到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来。二是积极接触市场,深入调研,把脉市场需求,研判市场的潜在因素,分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灵活应变,瞄准方向,抓住核心的能力与素质需求。人才培养目标除了系统掌握环艺设计的理论知识、先进的设计理念、丰富的创意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还应当善于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详细了解设计施工及材料更新,能够独立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型人才。

2.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内容上,我们建议多增加一些设计实践课程,比如我校艺术设计学院的《材料与构造》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计实践中装饰材料的技术性能,掌握常用装饰材料的施工工艺,在培养对造型的构想、形式的探求等方面创造力的同时,具备设计构想付诸实施的能力,以适应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需要。教学方式上,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以实践训练为主,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启发引导。如我校《居室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等课程,在教学活动组织上,虽为课堂教学,但不仅局限于教室,而是将其扩展到工作室、乃至学校之外的实习基地或者施工现场,建立设计实践为中心、地点可变但人员集中、形式多样但任务明确的教学活动组织模式。同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建立起团队协作的精神,学会明确分工并同心协力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实践,创新实践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重在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创新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模拟设计”模式,而采用的“工学结合”的模式,直接与市场对接,直接参与实践,直接锻炼,直接适应市场、接受市场的洗礼。拆掉院校的“院墙”,打破学校与市场的界限,将基础理论与技能的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市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中来,锻炼、适应、加强。

实践创新之举其一就是“工作室”式实践形式。“工作室”式实践形式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中最易行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将理论技能学习结合于实践,将教师理论讲解结合于一线教师的实践指导,将学校课堂结合于工作岗位,在教师承

接项目的帮带之下,领着学生一起去完成项目,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将理论与能力的培养和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既是可进行独立的市场化运作的企业组成,又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内实训基地。工作室的设计业务利用市场化规律运作,依循企业的管理方式承接设计项目,组织完成项目。在工作室这个设计工作实践场所,学生能不出学校就能参与到岗位工作,熟悉行业的运作流程,获取一定的经验。从而减少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践创新之举其二就是“项目引导”式的实践形式。“项目引导”式实践形式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中最易见效的一种形式。“项目引导”式的实践形式建立在在校企合作之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完成企业的设计项目任务,教师以项目为依托,以达成“项目”为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组织活动中,结合具体项目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明确实践目标,建构实践方案,组织学生具体实践,并跟踪进程进行评估,随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项目引导”式的实践形式在具體项目实践中激发自主创新,自觉养成团队意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战能力,直接将学生推到设计前沿,最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环境艺术设计能力成长很快。

实践创新之举其三就是“订单培养”式实践形式。“订单培养”式实践形式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中校企深度结合的一种形式。院校根据企业招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订单协议,在企业的实际需求下定向专项培训人才。院校在有系统地进行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再有针对性地由企业提供岗位实践培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校进行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后,课堂即由教室改为用人企业单位的真实工作场所顶岗实习、轮岗实习。企业依据自身对环艺设计人才的具体需求培养学生。学生在进行专项实习实践期间按企业用人订单协议要求,有计划有方向针对性地实践与学习。“订单培养”式实践形式大大地提高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效率,使学生与就业实现无缝隙的对接,是实现社会、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受益的实践形式。

我国应用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面临的问题决定着依据市场需求导向的环艺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创新教学内容,在学生实践环节突破旧有形式,加强实践,将学生推到真实的岗位实践中,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模式具体进行“工作室”、“项目引导”、“订单培养”等创新实践形式来践行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就业适应力与竞争力,铺平学生职业发展的道路,增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的自学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忠,邹勇.从当前就业趋势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J].大众文艺,2014(2)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钟云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

[4] 乔峰.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2(18).

[5] 徐铭杰,张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模式人才培养创新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