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功素质教育视角下“全员育人”运行保障机制构建

2017-05-11龚丽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德育

龚丽

摘 要:本文立足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对高校“全员育人”的必要性、工作原则和各要素进行分析,并构建高度统一的育人理念、权责分明的职责分工、高效的协调管理、科学的评估考核条例和及时的跟踪与反馈的可循环的“全员育人”运行保障机制。

关键词:全员育人;德育;运行和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称“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同时,《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中将是否“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明确思路”纳入其中。成功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全息德育模式提出“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基本格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

一、“全员育人”运行保障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的现实要求

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是培育人才的摇篮。面对当今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怎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每一个高校育人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高校育人工作存在不少薄弱的环节:(1)育人工作还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重视程度不够。(2)育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以辅导员为主,思想政治授课教师为辅的阶段。(3)教师考核系统不全面,导致老师重科研轻育人。这些薄弱环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校全员育人的运行和保障机制不健全,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这就要求育人的方方面面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共同打造出全员育人的“合力”。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

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对影响“全员育人”的诸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抓住影响高校育人质量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建立“全员育人”质量考核指标和评估体系。通过“全员育人”运行和保障机制的构建,稳步促进高校的育人质量提升。

(三)高校育人管理模式转变的需要

以前的育人工作,主要是以辅导员为主,很多人都默認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就是辅导员的事情,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所在,和其他人无关;教师只管课堂,负责教学,出了课堂所有的事情都是辅导员负责的。这种想法造成了实际工作中,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情就会落实到辅导员身上,使辅导员在事务性的工作中疲于奔命,难以沉下心来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大大削弱了这支本该在全员育人运行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队伍的力量。

变单一的学工管理,为教师教书育人、辅导员思想育人、行政管理育人和后勤服务育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相结合,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并重的管理模式,对确保高校的育人质量的提高具有长远和现实的意义。

二、“全员育人”运行保障机制构建的指导方针

(一)把德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关于全员育人的“育”,笔者认为其主要内容应该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意识教育、理性精神教育、全球化理念教育等等。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环境,90后的年青人接受着来自互联网的思潮冲击,要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加他们的国家自豪感,光靠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足的。德育教育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更乐于接受。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关怀社会和人民、饱含学识的人才是德育教育的目标,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德在前,学识在后。

(二)把育人为本作为机制构建的根本要求

“全员育人”的主体,内部包括高校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本人;外部包括用人单位、家庭等等。学生作为教育的接受者,接受着来自他人的思想和学识传授,也应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和提升,成为教育的主体,将教育的范围辐射到家庭、工作单位,甚至社会。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不能变被动为主动,那么再好的育人环境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身也积极参与,成为育人中的一环才能更好的促进“全员育人”机制的循环发展,促使育人机制各环节共同提升。

(三)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机制构建的基础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把德育教育和各类活动、节日、重要事件结合起来,建设好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文化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精髓所在,高校的文化素养高低决定了其教职工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高低。高校应结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为“全员育人”的实现奠定基础,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自强坚韧的优秀品格和迎难而上的能力。

三、“全员育人”运行保障机制的构建路径

机制是指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根据管理学原理,要充分激发高校体系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各要素能各尽其职,共同促进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工作体系和政策制度,形成全员参与育人工作的合力。

(一)高度统一的“全员育人”理念

高校应加大“全员育人”理念的宣传力度,为其发展创造协调的环境,提高全局观念,增加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共同语言。对于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策略,强化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要想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需要各个部门齐抓共管。这就要求不同部门的每个员工都参与其中,让每一个员工都意识到德育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岗位的事情,不是学生工作处一个端口,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课堂能解决的事情。

学校是一个开放性的小社会,学生从踏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就会接触到学校的方方面面,甚至从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刻开始就接触到了学校的管理服务。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可以更加便捷的获取需要的信息。从高考结束,学生准备填报志愿时起,家长和学生们通过招生接待人员、微信平台、QQ群、论坛、熟人等会对高校进行初步了解。服务育人,早于课堂教育,是社会、家长、学生最早能接触到的。因此,每一个岗位,不论是管理、服务,还是教学,都是学校教育学生的课堂,是高校育人理念的体现。只有每一个员工意识到了自身责任的重要性,思想上认同、情感上自豪,才能更好的约束自己,提升自己。

(二)权责分明的职责分工

高校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使“全员育人”工作常规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使责任的明确和落实有章可循。

(1)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把控全员育人工作的整体方向,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育人目标和发展规划,将全员育人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到考核条例中,使其逐渐成为全体教职工自觉自动的行动指南。

(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发挥其骨干作用。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考核体系中侧重辅导员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成效。不能因为德育工作的隐形性、长期性而忽略其重要性,不能让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心。高校不能因为思想教育工作成效难以测评,就改为增加事务性工作来替代。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按照本专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考虑“三困”等特殊学生的需求以及突发情况的处理情况,学生满意度等制定工作考核指标,增加德育教育在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引导辅导员了解自身工作的重心。例如,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新生安全教育、防火防盗防骗教育、专业介绍;大二大三学生的专业指导、职业目标规划、思想解惑;大四学生的就业帮扶;贫困生的认定、资助、思想工作;日常的心理健康辅导等。

同时,高校应定期组织参观学习,增加高校间的同行交流,保持这支队伍的前瞻性、职业性。为德育工作者提供晋升渠道,保证队伍的稳定性,促使其自我提升,从而促进学校、学生的共同进步。

(3)强化育人意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育人作用。课堂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教师培育德育的重要场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知识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德国教育家精辟论述了道德教育与知识传授相互依靠的辩证关系。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做好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做好德育教育。例如,严抓课堂考勤、阻止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开发式的授课形式、关注课后辅导等。增加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育人于知识传授中。

(4)严抓作风建设,发挥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育人作用。学生会在学习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中接触到不同的部门,各个部门的工作作风如何,工作人员的态度如何,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学校各职能部门和管理服务人员在育人工作中也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管理和服务工作也要融入育人意识,做到育人细无声。让学生接触到学校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对于管理和服务人员,要力求提高工作效率;各司其职;增强服务意识;热情待人。通过工作中的接触,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5)发挥学生在育人中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具有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在提高全员育人的成效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个体,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国家政策,了解时事,关注民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有正确的认识,有国家荣誉感和幸福感,心怀感恩。作为群体,大学学生组织众多,例如学生党支部、校学生会,院学生会、班团组织等等,一要注意学生干部的培养,重视榜样的作用;二要合理放权,正确引导,发挥学生组织自治作用。运用学生组织来源于学生,高于学生的特殊性,使其成为育人的好帮手。

(6)校外主体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全员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学生,还应包括家庭、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参与。重视和引导这些外部力量的育人功效,能更好地促进全员育人工作。一是,通过微信群、QQ群、学校众多的官方网络平台与学生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建立家校合作育人机制。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园招聘会、学术讲座等方式,将用人单位或行业知名人士请进校园,实现校企之间文化交流,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三是,搭建校友会,使其成为全员育人工作向外延展的平台。高校设置专职部门或专人负责组建各地校友会,通过定期邀请各校友会回校招聘、邀请成功校友回校讲座、为校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校友为学校发展规划建言献策等等方式,将育人工作延续到毕业后,形成真正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三)高效的协调管理

现代管理学的组织结构设计基本原则表明,只有分工,没有有效的协调和管理,各项功能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融合,不能产生1+1>2的整体效应。设置不同的部门是为了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此基础上,只有加强对日常工作的协作和配合,及时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才能保证组织整体工作更好地开展。高校可以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议制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事情的轻重缓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同时,高校内各学院、各部门也需建立重要工作及时汇报,日常工作定期汇报的汇报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和层级关系,协调好本部门人员的工作。

(四)科学的评估考核条例

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为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就需要对其进行管控。根据各个岗位的职责分工和育人规范制定目标考核细则,建立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科学的评估考核条例,把育人工作纳入到考核体系,完善考核制度,细化考核内容。新增或加大德育教育在考核条例中的比例。对于教师的考核,既要突出教学绩效,更要突出教师承担育人责任,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入育人工作。另外,在教职工奖励、表彰、职评和晋升中,不仅要表彰那些业务成绩突出的教职工,更要表彰那些在育人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

(五)及时的跟踪和反馈机制

由于客观事物是不停发展和变化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再好的制度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更好的为管理服务。既要管的合理,也要管的切合时宜。“全员育人”评价信息跟踪与反馈主要通过学院的教学和学生座谈会、就业中心负责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校友会的资源信息库建立等,通过基础数据分析和大规模定期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各部门工作的意见,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找出育人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决策机构,使得整个育人运行和保障机制互相呼应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循环。

四、结语

本文提到的诸多的建议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一是围绕育人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可持续化问题仍需要不断地深入解决;二是育人保障机制的精细化、量化问题还有待继续研究;更应深入开展效果跟踪和反馈,考核设置更合理、切实发挥保障机制对师生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激发全员育人的内在动力,使全员育人和保障机制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明菊,范天森.新形势下高校“全员育人”的历年与实践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1).

[2]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 古桂琴.全员育人多路径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2009(1).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4-07-21].http://www.gov.cn/jrzg/content_1667143.htm.

[5] 陈宝色,庄一民.高校全员育人机制与路径的创新与实践[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

(本文审稿 余澄清)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现代职教视野下职业教育全员育人探究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全员育人”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
中德合作下的全员育人机制实践与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