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报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2017-05-11李芳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

李芳

摘 要:手机报在为青少年德育教育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其“双刃剑”特征十分明显。本文分析了手机报对青少年德育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使手机报发挥其作用,具体对策为:一是要有利用手机报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理念,二是着力提高青少年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三是切实健全完善针对手机报的法律监督,四是构建与手机报相协调的青少年德育“隐性教育”机制。

关键词:手机报;青少年群体;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手机报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2013年10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国电话用户达到了14.77亿户。其中,手机用户达到了12亿户。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步伐加快,在新时期背景下,在为青少年开展德育教育时,可以充分借助手机报这一时代产物。12亿手机用户中,大部分同样属于手机报用户。充分利用手机报开展青少年群体德育教育工作,让手机报成为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新渠道,对提升青少年群体的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手机报的特征

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手机报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介,成为“第五媒体”,是新媒体当中的一种重要类型。2009年,我国相关部门公布了有关手机上网行为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对手机报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手机报是利用移动网络进行传输,通过手机阅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报纸。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手机报虽然利用手机传输,但也有“报纸”的性质。它是利用无线技术,在手机上显示报纸媒体上的信息,通过彩信、短信等方式进行阅读,让手机用户及时了解各类信息。

移动网络技术和手机载体是手机报传播的必要条件。它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撑,有利于实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式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化、传播方式的便捷化,为更好地推进青少年道德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创造了新的环境。手机报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其具有如下显著的特点:一是手机报中的信息非常丰富,它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其形式融合了网络、报刊以及广播等,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征。二是手机报的信息传播便捷,在传播过程中不必通过类似于零售等中间环节,传播速度迅速。三是手机报的信息具有个性化特征,便于读者和编辑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可以针对特定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四是手机报的信息接收具有迅即性特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信息,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超越了电脑终端的限制。

二、手机报对青少年德育的积极影响

(一)手机报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当前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社会中传播的信息呈现几何级增长,大量的信息不断进行传播,人们在信息时代能够轻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然而,我国各类媒体所主办和参与合办的手机报十分注重对青少年德育的引导,注重在手机报信息中传播法律知识,试图通过手机报的方式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比如,法制类报纸和移动通信公司或者其他相关企业合办的手机报,以及新华网手机报、人民网手机报等,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特点,其形式多种多样。共青团中央于2009年开始主办的《中国青少年手机报》,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针对当代青少年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手机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面向青少年开展德育工作、普及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的载体。

(二)手机报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主体意识

在手机报之前的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方是单项式、灌输式的传播,在灌输式的媒体传播模式下,会使青少年的主观意识、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而手机报、网络等传播方式下,完全改变了之前的单项式、灌输式传播模式,实现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让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便利,使人们通过更广阔的渠道接收信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帮助人们摆脱各种条件的束缚。手机报的传播方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青少年在当前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能够较好地充实青少年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以往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的信息传播形式下,青少年只能被动地作出选择,且选择的范围极其有限,无法满足青少年的个性需求。面对当前手机报信息量大、信息丰富和便捷、双向的信息传播模式,青少年群体可以选择阅读或者不阅读,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手机报的信息进行评价、回复,能够较为“自由”地选擇信息和发表个人的意见,在此环境下,能够让人发挥自己的个性思维,有利于让青少年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帮助青少年接受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

(三)手机报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交往意识

手机报的使用,极大地拓展了青少年的交往空间,从而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交往意识,促进其德育的发展。传统的血缘关系为纽带交往模式的一大缺陷是封闭性。人们在参与社交活动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扩张。青少年们的交往空间极为狭小,难以提升青少年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而手机报的出现和使用,促使人们之间的信息传达更为快捷便利,可促使青少年人之间的交往更加便捷和轻松,可以通过更为自由的方式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人们之间进行的交往活动也向更高层次发展,能够提高青少年之间进行交往的积极性,通过青少年之间加强交往和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而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青少年们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能够提升自我认知的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意识。手机报的出现,摆脱了传统社交模式的束缚,青少年们不再受区域等条件的限制,使青少年们能够体验到不同的社会角色,产生交往观念上的突破。目前,我国春节、中秋节、清明节期间,各手机报的主办方纷纷推出特刊,刊登节日相关信息,在手机报署名发表读者的祝福性文字等,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对提升青少年道德水平大有裨益。

三、手机报对青少年德育的消极影响

(一)手机报容易同化青少年的思维方式

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个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对于青少年更是如此。青少年人的思维方式能够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产生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近年来,科技发展速度加快,手机报已经成为青少年们进行学习的重要渠道,扩充了青少年学习的方式和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但是,也对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带来了许多不同忽视的弊病,对青少年道德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手机报的信息传播模式注定了只能传播简要的信息,不可能对相关问题做出深刻细致的探讨交流,因为缺乏教师和家长们的引导,青少年群体接受的手机报信息往往较为肤浅,加之青少年们对所接受信息的辨别能力十分有限,容易给青少年们的道德养成带来困惑。

(二)手机报容易降低青少年对社会现实的热情

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央媒体、省级媒体乃至地市级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均和相关的通信企业联合举办了手机报,大部分手机报是宣扬我党的思想理论主张的,其思想道德取向是完全正确的,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总体上看,手机报传播的文化思想都是积极向上的,不仅能够满足读者获取资讯和信息的需求,还能让他们了解各类专业知识。而且,手机报在逐渐扩大传播范围时,还为青少年之间进行交往和获取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平等的、自由的平台,能够让青少年们彼此展开交流和沟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然而,青少年人的思想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其进行自我控制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青少年人现实中总是手机不离身,对手机产生依赖感,不与手机外的世界进行交流,这容易导致青少年在道德品质方面产生新的问题,极少数青少年在手机报的不良影响下变得冷漠和狂妄,十分不利于青少年群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同时还影响了青少年的交往能力,对现实生活缺乏必要的热情与积极的形态。

(三)手机报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偏离

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之间不相符合,是青少年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这在手机报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方面也得到了较好地体现。青少年长期接触手机报之后,对待手机报信息容易导致逐步丧失其正确的判断能力,导致青少年们盲目地、片面地、疯狂地追求所谓的“时尚”,如果不能够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这些风气,就无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道德思想就会偏离正轨,由此导致青少年群体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从而让青少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容易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过于功利,过于注重基于自身的需求、自身的享受判断事物的价值与优劣,在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等方面自私自利。手机报中许多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文字和图片、视频资料等能够对青少年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处于多元化、丰富化状态下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重大影响。青少年时期,价值观并不稳定,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缺少理性的判断和思考,手机报中不恰当的内容和思想,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产生偏离,给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带来负面影响。

四、通过手机报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路径

(一)牢固树立通过手机报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理念

网络信息化、信息爆炸化的背景下,我们已经步入信息社会,手机报作为“第五媒体”已经在信息社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青少年人的思想比较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愿意尝试和挑战。就手机报的浏览群体来看,青少年人数最多,可以说青少年人在获取各类所需信息时已经不能离开手机报,手机报对青少年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养成具有十分重大的功用。我们要牢固树立通过手机报切实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理念,切实转变针对青少年人开展道德教育的观念,以道德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作为指导解决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问题,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真心实意地和青少年人进行平等的沟通,尊重青少年的个性与主体地位,切实解决他们思想上的问题。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加深对青少年群体的了解,掌握青少年群体的思想动态、道德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手机报的载体作用,刊载能够获得青少年青睐和有利于提升其道德水平的信息。

(二)着力提高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手机报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青少年获取相关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这就需要从事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切实提升自身素质,要求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打造一支具有深厚政治理论水平、熟悉青少年、关系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为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近年来,

我国手机用户大幅度增加,学校、政府以及其他相关的组织机构通过手机报发布相关信息。比如,学校和通信公司合作,主办《学生手机报》,及时发布学校相关信息,同时还为师生进行互动交流搭建了平台。交流互动平台的建设效果,在较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能否掌握青少年群体的思想动态、道德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开展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以开放的心态深入了解青少年人的感受和思想动态,想方设法提升其在新媒体领域之内的影响力,及时掌握和青少年人相关的新事物、新技术和新工具,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手机报的功能作用,切实加强和青少年人的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人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升其道德水平。

(三)切实健全完善针对手机报的法律监督

在当前情况下,青少年群体已经广泛接受手机报,而且使用手机报的青少年人数还在不断增多。大力发展和普及手机报,通过手机报开展信息宣传工作,有利于及时掌握青少年群体的所思所想,对青少年群体的道德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便于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青少年群体的道德建设。然而,手机报作为我国新兴的信息传播手段,其具有方便快捷等优势特征,能够获得广大青少年群体青睐的同时,因为极少数青少年的个性过于突出、自我表现的欲望过于强烈、法制意识和观念较为淡薄,可能在“一不小心”的状态下就对他人的合法权益产生了侵害。与此同时,手机报毕竟还属于一宗媒介,并且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目前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国家法律法规对手机报的立法还不健全、不完善,存在立法的滞后性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快速发展之間的矛盾,导致对手机报的监督管理仍然存在空白地带,通过手机报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给青少年道德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为此,目前应切实加强立法,加大对手机报的监督管理,营造有利于通过手机报开展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

(四)构建与手机报相协调的青少年德育“隐性教育”机制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都是的教育方式。后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借助的手段和方式都是公开的,教育目标非常明确,场所具有公开性,它是针对相关的教育对象开展的教育活动。而“隐性教育”,是教育者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将教育的意蕴隐藏在各种氛围当中,从而实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等产生无形的影响。在“显性教育”中,青少年人明显感觉到自己处于一种受教育、受支配的地位,从而容易导致青少年群体的反感、排斥。而开展“隐性教育”,青少年群体不会感觉到自己处于受教育、受支配的地位,是通过相关信息的吸收与熏陶无形地实现教育目的的,所以容易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当前我们应该着力研究通过手机报开展青少年德育的相关问题,形成“隐性教育”机制,以此实现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新突破,要充分利用手机报资源,通过手机报传播相关的学习信息、交友信息、就业信息和心理咨询信息等青少年们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能够吸引青少年们参与进来的方式,将手机报打造成为对青少年群体开展“隐性教育”的新渠道,着力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谈建成,彭寿清.网络文化形态中的青少年德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0(10).

[2] 苏虹.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德育现状之忧思[J].江西教育科研,2006(2).

[3] 楼靖怡.让德育融入学生生活世界[J].中学正合适教学参考,2014(36).

(本文审稿 罗建国)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
国学浸染下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探索与实践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