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出境公益旅游体验研究※

2017-05-10易婷婷罗晶晶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出境旅游者动机

易婷婷 罗晶晶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出境公益旅游体验研究※

易婷婷 罗晶晶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择“穷游网”的游记作为材料,运用文本分析法,探讨出境公益旅游者的特征、动机、体验和受到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出境公益旅游者以女性居多,以学生为主力,以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目的地,以教育服务、动物保护和保健服务为主要类型;公益旅游的动机主要有探索未知、学习知识、感受文化、节约费用和利他主义;公益旅游体验主要包括源自景观和事件的高峰体验以及支撑性体验;公益旅游对旅游者受到的影响主要有获得成长、自我审视、珍惜生活和开阔视野等几个方面。该研究丰富了公益旅游相关理论,为公益旅游实践提供了借鉴。

公益旅游;动机;体验;影响;文本分析

1 文献综述

公益旅游是一种主题鲜明的旅游方式,其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兴起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研究集中在公益旅游的界定、动机、体验及影响等方面。

维尔(Wearing,2001)认为,公益旅游是指出于各种原因,旅游者自愿以被组织的方式去度假,它包括援助或减轻一些群体在社会中的物质贫困,恢复某些环境,研究社会或环境问题的一系列活动。[1]罗杰斯(Rogers,2007)在此基础上,对公益旅游给出了更通俗的解释,即旅游者在旅行的同时,对当地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2]总体而言,多数学者认为公益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友好型的旅游。

有学者认为公益旅游与普通旅游的显著区别是旅游者的利他动机,但也有学者通过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发现不同背景下的公益旅游者动机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很多公益旅游者并不纯粹出于利他动机,而是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亚历山德拉(Alexandra,2007)根据对潜在公益旅游者的调查,提出公益旅游者的动机主要包括志愿贡献、学习、社会关系和结交志趣相投的人。[3]吕耶尔(Bruyere,2007)和诺普(Rappe,2007)将公益旅游者的动机分为保护环境、自我实现、了解自然和结交利益相关者四种类型。[4]戴玉秀(2008)以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大学生参与公益旅游的动机包括提升、猎奇、利他、亲和、文化等因素。[5]宗圆圆(2012)以国内公益组织“多背一公斤”为例,发现公益旅游的动机分为公益行善、社交、徒步旅游等。[6]

公益旅游过程中的个人体验也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旅游体验是指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7],它由高峰体验和支撑性体验两部分构成(王宁,2014)[8]。珍妮等(Jenny et al.,2009)认为公益旅游体验主要包括六种情绪,即苦闷、失望、挫折感、兴奋、敬畏和同情。[9]哈洛(Harlow,2007)和庞弗雷特(Pomfret,2007)发现公益旅游者不仅感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愉悦,而且还使自我内涵得到了丰富。[10]麦吉(McGehee,2005)和桑托斯(Santos,2005)认为与当地文化、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接触,让公益旅游体验区别于传统旅游而具有独特性。[11]丹妮尔(Danielle,2007)则认为公益旅游体验中,经验式学习和自我发展是关键因素。[12]

和传统旅游一样,公益旅游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公益旅游既推动了当地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强化了公益旅游者和当地社区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交往[13]。另一方面,公益旅游也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莱昂斯和维尔(Lyons,Wearing,2008)认为商业化的加剧使当地社区的利益遭到忽视。[14]而且,旅游者的行为也会给当地居民带来负面影响,例如社区参与感低,增强当地居民的不公平感;一些公益旅游者阻碍工作进度,工作质量低;与当地人竞争就业,使当地失业率升高;消费的示范效应增加了当地人的经济负担等。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公益旅游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而我国学者对公益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内容还有局限。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出境公益旅游者的特征、动机、体验及公益旅游对旅游者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丰富相关理论,并为实践提供借鉴。

2 研究设计

2.1 筛选样本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进行研究,样本来自“穷游网”的游记。“穷游网”是国内主攻出境游的网站,是最受欢迎的出境游交流社区之一,用户黏性高、内容丰富。首先,利用“穷游论坛”的高级搜索功能,以“公益”“义工”“志愿者”“志工”“volunteer”为关键词,搜索2013年3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的游记,共得到样本1 015篇。然后,采用人工识别的方法进行筛选,原则为:第一,内容相关,选择直接描述公益旅游体验的游记;第二,时间新,按时间排序,选择新近发表的游记,同时,整合同一作者发表的连载游记。最后共筛选出35篇游记作为研究文本,平均每篇游记5 000多字。

2.2 建立类目

将文本分析类目设定为出境公益旅游者的基本特征、出境公益旅游动机、体验及对出境旅游者的影响等4个类目。其中,出境公益旅游者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身份、旅游目的地、旅游时长、公益类型、参与方式等;出境公益旅游体验分为高峰体验和支撑性体验。

2.3 分析资料

通过对文本资料进行整理,将与出境公益旅游者的基本特征、旅游动机、旅游体验、对出境公益旅游者的影响的文字分别提取出来进行梳理和分类,共整理出文档资料15 800多字。

研究发现(表1),我国出境公益旅游者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出境公益旅游者以女性居多(占85%),这可能与女性的同情心理和利他心理有关;而且由于公益旅游需要旅游者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因此学生成为公益旅游的主力(占75%)。其次,泰国、尼泊尔等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公益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占将近70%)。再次,公益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教育服务(63%)、动物保护(11%)和保健服务(9%)。最后,旅游者一般通过AIESEC、Gapper等中间组织(79%)或者直接联系当地机构(21%)申请参加公益旅游项目。

表1 出境公益旅游者基本特征

3 出境公益旅游动机

3.1 探索未知

出境公益旅游是一个探险过程,它意味着旅游者将在国外陌生之地生活一段时间,其间的旅游经历无法预知,这为旅游者提供了想象空间,他们期待旅游中的惊喜和新鲜。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多达37%的人在谈到旅游动机时,都提到了这一点,例如“对未知充满了好奇”,“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想去多接触一些不同的环境”,“体验新事物”等。

3.2 学习知识

公益旅游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开展的生态保护、教育、科学考察、修建当地基础设施等各种项目。公益旅游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参与实践,也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这对求知型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在研究中,有8%的公益旅游者是基于学习目的参与公益旅游的,例如“自己是学旅游的,对公益旅游有研究兴趣”,“出于专业和实践的原因”,“学习其他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等。

3.3 感受文化

区别于传统旅游,公益旅游为旅游者提供了与当地居民长时间接触和深度交流的机会。在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公益旅游者可以直接感受到当地社区的文化生活。同时,公益旅游者的利他主义使当地居民对其更加开放、包容,从而让旅游者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有8%的研究样本中提到“真真实实地感受当地”,“体会不同的文化”,“你能发现一些被忽视的东西,了解真实的当地”等。

3.4 节约费用

相对于自助旅游或包价旅游,公益旅游是比较经济的选择。公益旅游者可以通过劳动,以免费或是支付低廉费用的方式来换取旅行中的食宿。这对于想要出去看一看世界,而又无法支付高昂费用的旅游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研究样本中,“便宜”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极高,17%的旅游者提到了这个因素,例如“至少你的住宿问题解决了,也就相当于一半的旅行经费给省了”,“项目费用便宜,比较实惠”。

3.5 利他主义

公益旅游者出于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目的,给予当地社区居民帮助,可以在行善中获得回馈与快乐,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研究显示,有14%的公益旅游者表示想去帮助别人,如“帮助孩子,是我长久的梦想”,“来这里是来爱人的”,“怀揣着对公益的热情,出发了”。

4 出境公益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由高峰体验和支撑性体验两个维度构成。高峰体验主要源于对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的体验,而支撑性体验则主要来源于旅游者的基础消费,如住宿、饮食和交通等。高峰体验和支撑性体验是一个相互牵制的系统,它们都在旅游体验中占有重要地位[15]。公益旅游者具有志愿者和旅游者的双重身份,因此其体验也更加复杂。根据样本资料的分析,公益旅游者的高峰体验和支撑性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高峰旅游体验

在高峰体验中,旅游者对外界事物已经从匮乏性认知发展到了存在性认知,并领悟到事物的存在性价值。在研究样本中,许多公益旅游者在描述其最美好或是最难忘的旅游体验时,主要提到了两方面的刺激。

4.1.1 景观带来的高峰体验

大部分旅游者在开展公益旅游时,都拥有一定的时间休闲或外出观光游览。在此期间,旅游者享受到了未曾见过的美景。在样本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有“第一次”“美”“舒服”“兴奋”“快乐”等。公益旅游者被目的地的自然之美深深震撼,获得了精神愉悦和美学体验,例如,“它真的非常干净整洁,湖边的景色简直美极了”,“我经常在窗前一站就是半个小时,看着云彩在山间变化,怎么都不舍得离开”。

4.1.2 事件带来的高峰体验

引发公益旅游者的高峰旅游体验的事件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感动型事件。大多数公益旅游者因为当地人和志愿者同伴的善待而感动,例如“我来这里是帮助别人的,结果还没开始就接受别人的帮助,心里好温暖”。公益是一个互助的过程,旅游者在付出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收获别人的友好与关爱,这让旅游者的内心受到了触动。第二类事件为挑战型事件,包括公益旅游者在服务中克服了工作中的困难以及学到了新的知识,从而体验到成就感。另外,在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与兴奋。

此外,也有一些公益旅游者经历了负面体验,例如,因志愿者同伴离开项目地而情绪低落;因语言不通无法融入新环境而感到焦虑;因自己的热心受到冷落而觉得委屈。但总体而言,公益旅游者在目的地仍以正面体验为主。

4.2 支撑性旅游体验

公益旅游目的地往往是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住宿和餐饮条件较差。但由于旅游者大多是初次接触这些事物,所以他们对此表现出的好奇和兴奋超过了其负面情绪。例如,在交通方面,有旅游者表示,“我和小伙伴们几乎坐遍了这个国家的所有常见交通工具,回想起来真的很有意思”,“要说公交车有多拉风……除了脚,整个身体完全在车身外面,哈哈,真酷”;在住宿方面,有旅游者谈到“在菲律宾的第一晚,我强颜欢笑地跟寄宿家庭寒暄,心里却已经叫苦不迭了,但转念一想,这也算是不一般的体验了”;在餐饮方面,多数旅游者感觉比较新鲜,有非常享受食物的,也有表示无法接受的,但总的来说,旅游者都愿意接受当地的生活条件,对异域的新鲜感平衡了他们的不满情绪。

5 出境公益旅游对旅游者的影响

5.1 获得成长

在研究样本中,37%的旅游者表示通过公益旅游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例如,“我开始明白,人真的没有熬不过的明天。之前所有的担心或是焦虑不安不知是从哪里来的,现在竟然悄无声息地不见影子了”,“很多东西,如果你做了,那么遇到的所有困难和风险你都要去承受,然后再回来看看哪有什么困难”。

5.2 自我审视

公益旅游为旅游者创造了反思和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有20%的公益旅游者对自身有了新的认识。有公益旅游者谈到,“每一段旅途都收获了一个自己”,“有时候不逼一下自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棒”,“走在途中,会重新审视自己”。

5.3 珍惜生活

公益旅游者往往要为旅游目的地社区服务,与当地弱势群体相处。通过对比自己和当地的贫苦生活,公益旅游者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生活。研究显示,8%的公益旅游者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例如,有旅游者提到“看着他们无邪的笑脸真的很心酸,我们作为健全人似乎不应该再埋怨什么”,“去工作时,会想到自己真的很幸福,有健全的家人,健康的身体,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有时看着还是挺心酸的,也很庆幸自己生在中国,真心的”。

5.4 开阔视野

公益旅游者通过和当地人、志愿者一起生活,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研究显示,8%的旅游者认为,公益旅游使他们对生活多了一份理解。“通过每天最日常的接触,用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对错,它们只是不同”,“我们平行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在这里,尝试去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让我经常能在同一情境中体验两种不同的生活,又借此来旁观自己的生活”。

总之,公益旅游对旅游者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但大多数旅游者通过公益旅游变得积极乐观,“有更多能量和勇气去迎接明天”,也慢慢地学会了“感悟真实的生活乐趣”和“发现世界的美”。可见,公益旅游给旅游者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6 建议与展望

6.1 建议

为保障公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保障旅游活动中参与主体的利益。出境公益旅游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三类,即出境公益旅游者、组织方(目的地组织方或客源地组织方)、当地社区。其中,出境公益旅游组织方不同于一般旅游企业,其大多数为非营利性质的非政府组织,它一般涉及客源地组织方和目的地组织方,少数旅游者跳过客源地组织方,直接向目的地组织方申请参与公益旅游活动。为了维护相关者的利益,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6.1.1 旅游者利益

从出境公益旅游的特征来看,女性群体占主体地位,因此,组织方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旅游设施,提高其安全性和便利性,以满足女性对旅游环境的要求。其次,可以组织开展相关文化交流活动,以满足旅游者的探索和学习动机。再次,为促成旅游者的高峰体验,组织方可以合理安排活动日程,为旅游者提供一定的闲暇时间或组织观光休闲活动,并为旅游者创造充分与当地人及其他公益旅游者接触的机会。最后,为了提升旅游者的支撑性体验,组织方在旅游活动开始前有必要对旅游者开展相关培训,普及相关知识,避免旅游者的现实与期望出现较大落差。

6.1.2 组织方利益

出境公益旅游组织方通常是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组织,其利益主要集中在运作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上。在效率提升上,组织方可以借助有重游意愿的旅游者(占调研对象的14%)进行口碑宣传和网络宣传,从而提高其可信度,扩大影响力。在可持续性发展上,组织方应掌握旅游者的出游动机、目的地社区的利益需求以及公益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力求在平衡中发展。

6.1.3 当地社区利益

当地社区应抓住公益旅游的契机,加速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例如,可以适当开发其他旅游项目促进旅游者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增加就业机会;也可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当地居民素质和促进双方友好往来。另外,组织方和当地政府在发展公益旅游的同时,应建立社区友好机制,避免旅游活动给当地社区带来消极影响。

6.2 研究展望

作为一种非大众的旅游方式,出境公益旅游的相关理论还需要不断探索。首先,可以从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女性是出境公益旅游的主力军,因此,可以从女性主义批判的视角研究女性公益旅游体验的深层内涵;同时,男性在公益旅游中的积极性不高,背后的原因及其旅游体验的性别内涵也值得引起关注。其次,公益旅游次数的差异也会对旅游者的体验产生不同影响,可以研究其是否表现出生命周期的特点。再次,可以对公益旅游影响的持续性,以及出境公益旅游者返回客源地后的文化适应性进行研究。最后,可以突破对出境公益旅游者的研究,从组织方、目的地社区等多方切入,丰富相关研究。

[1]Wearing S.Volunteer tourism:Experienc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M].New York:CABI Publication,2001.

[2]Rogers M.Voluntourism is on the rise[J].Travel Agent,2007(17):20-24.

[3]Alexandra C.Towards an integrated image-based typology of volunteer tourism organisation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15(3):267-287.

[4]Bruyere B,Rappe S.Identifying the motivations of environmental volunteer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7,50(4):503-516.

[5]戴玉秀.公益旅游的概念探讨[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10):93.

[6]宗圆圆.公益旅游动机、体验与影响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12(3):78-94.

[7]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8]王宁.旅游伦理与本真性体验的文化心理差异[J].旅游学刊,2014(11):5-6.

[9]Jenny A,Cousins J E,Jon P S.“I’ve paid to observe lions,not map roads!”-An emotional journey with conservation volunteers in South Africa[J].Geoforum,2009(40):1069-1080.

[10]Harlow S,Pomfret G.Evolving environmental tourism experiences in Zambia[J].Journal of Ecotourism,2007,6(3):184-209.

[11]McGehee N G,Santos C A.Social change,discourse and volunteer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3):760-779.

[12]Danielle L.Third cultured volunteer tourists and the process of re-assimilation into home environments[J].Australian Journal on Volunteering,2006,11(2):59-67.

[13]McGehee N G,Andereck K.Volunteer tourism and the“voluntoured”:The case of Tijuana,Mexico[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9,17(1):39-51.

[14]Lyons K,Wearing S.All for a good cause? The blurred boundaries of volunteering and Tourism[A]∥Lyon K,Wearing S.Journeys of Discovery in Volunteer Tourism[M].Cambridge,MA:CABI Publishing,2008:147-154.

[15]明镜,王金伟.国外志愿者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31-39.

On the Experience of Outbound Volunteering Tourists: A Text Analysis Based on Internet Travel NotesYI Tingting

LUO Jingjing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China)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vel notes posted onwww.qyer.comto explore volunteering tourists’ features, motivations and experiences, as well as how the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the experienc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ost volunteering tourists are female students, and that they mainly serve in education, animal protection and health care fields in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loring the unknown, gaining knowledge, experiencing culture, saving cost and altruism are the main motives. Tourists’ experiences include the peak experience derived from landscape and events, and supporting experiences. Growing, self-reflection, cherishing life and widening sigh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effects on volunteering tourists. The study helps enrich related theory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volunteering tourism practice.

volunteering tourism; motivation; experience; effect; text analysis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情绪感染的网络虚拟体验对旅游意向的作用过程”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5YJC630161。

易婷婷(1982—),女,湖南长沙人,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与开发研究。 罗晶晶(1994—),女,广东河源人,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主要从事公益旅游研究。

F591

A

2095-7211(2017)03-0042-05

猜你喜欢

出境旅游者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В первом квартале 2016 года через КПП Маньчжоули прошли 220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грузовых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составов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