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著名莎士比亚研究专家贺祥麟教授的书信人生

2017-04-22贺黄河陈葆珍

出版广角 2017年5期
关键词:书信教授生活

贺黄河+陈葆珍

【摘 要】 《贺祥麟书信散文集》一书收集自1947年以来贺老的一些文章及大量书信。其内容涵盖面甚广,如有关国内外大事、中外文化、古今礼仪、学术研究、文学评论、山水名胜、异国风情、处世哲学、家居闲情、保健常识乃至个人的感情生活等,可以说俯拾皆成文。阅读此书,除对这位著名学者人生历程及所处的时代加深了解之外,还可以丰富我们多方面的知识,陶冶性情,吸取为人处世的丰富经验以及不少文体写作的技巧。

【关 键 词】贺祥麟 ;《贺祥麟书信散文集》;书信人生

贺祥麟教授是一位享誉中外的教授、学者、作家、诗人、翻译家,他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方面有很大的建树,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其名字不但进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而且还进了英美出版的名人录。他的多部学术专著以及在国内外发表的几百篇文学作品,都是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可惜的是有不少遗作还来不及出版。

《贺祥麟书信散文集》一书收集自1947年以来贺老的一些文章及大量书信。就后者而言,与其说是信,倒不如说绝大多数是精彩的散文、论文。正如他所说的:“即每隔三四年,把信件集中起来,掐头去尾稍事改装,就可以出版成一部新的文集。”笔者曾为此向他进言,可他却说没有精力。现在将他的这些信整理出版,是符合他原先的意愿的。

在这方面,他的很多朋友也给予过鼓励。正如他的老师著名学者李赋宁教授给他的信中所说的:“您的文笔生动,书信内容丰富,思想活跃,发人深省。这些文章收集成册出版发行,必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著名作家王火这样评价他的书信:“您的书信汇在一起,就是您的人生记录,也是人生体悟。您的经历多,文学素养高,对许多见闻和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與他的学术专著极其严谨的文风相比,他的书信就显得异常风趣活泼,显露着他的真性情。信中,他对祖国的激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友谊的坚贞、对年轻一代的亲切关怀、对不良现象之深恶痛绝等,流露于字里行间。

忧国忧民的感情在他的《“统考”——我当年的高考》(2006年6月17日信)与《七彩缤纷,浪漫旅程——1950年回国记》(2008年3月15日信)中尤为突出。前者通过为摆脱国民党特务的跟踪而逃亡到西南联大报考的经过与当今高考对照,发出“抚今思昔,感慨万千”的感叹。在《回国记》中提及1949年在美国艾莫黎大学(Emory University)获得了文学硕士的学位后,他说: “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我万分兴奋,感动得热泪盈眶,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飞回祖国。”可见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感。回国后,他投身于教育事业与学术研究五十余年,直到逝世前两年,他仍不畏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参与学术活动。在这些信件中,你可以看到一位老学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身影。

在谈及居家生活的信件中,他充满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激情。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老者甚至是青年人的楷模。正如他在2008年4月21日(当时他已经87岁)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性格外向,乐于与人交往,充满幽默感,容易和大家做朋友,一同嬉笑,享受生活的乐趣。心胸比较开阔,生性乐观开朗,大方,慷慨。热爱文学,大学以后的专业是英国文学,受欧洲古代希腊人文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影响甚大。这样,我的人文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就非常浓厚,充满激情,热爱人类,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感情充沛而年轻。现在我的心态和精神状态,与2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

他说自己“有一个‘怪毛病,特别爱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孙子、外孙,而且任何小孩,我都喜欢。平日最大乐趣是在街上看看三五岁以至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即使是一两岁的幼儿,我也和他玩得很好,逗他咯咯大笑,成为我的‘忘年交。这对于我来说,说得好听一点,叫作‘童心未泯;说难听一些呢,叫作‘幼稚不堪”。

看他82岁到桂北旅行,那是个怎样的环境啊!他这样写道:“我得经常跳行在四面皆水、散布于水上的石头上,稍有不慎,就会失足落水。”至于多次出入智利,那就不在话下了。无怪乎1992年5月10日在新英格兰学院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的仪式上,该校校长在致辞中这样评价他:“您是人的精神生活之深沉欢乐的榜样。您实践了古代罗马戏剧家泰伦斯(Terence)的格言——‘任何人文的东西对我来说都不陌生。生活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逃脱您的精力充沛的好奇心。您对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表明了自己的热烈的兴趣。”这种精神无不体现在他的书信中。读着这样的信件,我们自己也会增添对生活的激情。

作为一位老师,他不但在执教期间鞠躬尽瘁,甚至在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与自己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发自内心地尽为师者的职责。可以说学生心目中的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良师益友,他完全做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请看他2005年9月14日在55级中文系校友聚会上的发言:“我谨以中文系剩下不多的老教师的身份,以一半勉强算父辈(因为我毕竟是老师),另外一半是大哥哥(因为我的年龄不比大家大太多,更何况我确实爱大家有如爱自己的亲弟弟和妹妹)的身份,向今天到会的全体同学致以热烈的祝贺!……当年系里的老教师,都已经纷纷谢世,至今依然健在而且可以正常活动的老师,只剩下我一个人。唯其如此,我感到不管自己多忙,多么离不开南宁,都必须回桂林来参加此次盛会。因为我代表的不仅是我个人,更是1955—1959年你们在校那四年里中文系的所有老师。”别忘了当时他正值84岁高龄,不畏舟车劳顿专程从南宁到桂林与学生一聚,令同学们为之感动不已。

至于他对自己学生的远程辅导更是无微不至。他为学生取得的点滴成就而喜而慰,在百忙中还为他们的诗文点评及新著写序。而他自己,对老师执弟子礼方面,是我们为人弟子的典范。正如他所说:“对老师,我服膺于自己创造出的一句格言:‘一日为师,一世为师。毕恭毕敬,以弟子的身份侍奉老师。”如他对在美国艾莫黎大学读研究生时的英语系主任英格利希教授发自内心的敬爱,确实令人感动。他说:“1986—1987年和1991—1992年我两次赴美任教,曾几次由北方专程去看英格利希教授。1991年,圣诞节前,我在北方收到他寄给我之贺年片和贺年诗,我即乘飞机专门去看他时,他却刚刚去世!”这让他十分悲恸,写下了这样充满悲情的文字:“真是晴天霹雳,给我以沉重的打击!彼苍者天,为何如此残酷!老师的音容笑貌,一切如在目前,但已是人天异路,幽明阻隔,从此已成永别。”

总之,他的书信与一般人的不同,别具一格,不少人读了都深受感动。如古巴马蒂和索非娅这对夫妇在2003年3月25日给他的信中这样说:“谢谢您的深情厚谊和您的妙语风生。我们非常喜欢您的来信。我们赞赏您对生活的感受,也赞赏您深知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像许多人那样以生活为苦恼,对生活恼怒而不知道如何过日子。这就是我们说的生活的智慧。”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王正义教授在2003年7月8日来信说:“我刚才收到您最近的来信。我完全同意你对浪漫主义的看法,而且我非常妒忌你的浪漫主义的生活方式。”

正如他在1955年的信中所说的:“现在看到那些信,觉得实在是当时生活、心情、思想感情的一面镜子。”阅读此书,你可以了解这位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老学者、诗人、作家、全国人大代表的心路历程,你会认同他在参加1986年党的六届四次人大会议时所说的:“今后不管自己走到哪里,只要一想起这次及前三次在人民大会堂的情况,我都能从中吸取精神力量,为党、为人民、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勤勤恳恳,工作至最后一息。”而他,确实这样做了。

如今,我们把力所能及收集到的贺祥麟教授绝大多数尚未发表过的书信诗文选编成册,在这个过程中,承蒙贺祥麟教授莫逆之交李国香先生之子李汀先生(两代人珍藏贺祥麟教授书信逾半个世纪)、广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黄介山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明非教授以及贺祥麟教授的亲属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特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力协助,特致以衷心的感谢!

2017年2月14日

猜你喜欢

书信教授生活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别有用心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