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古代图书形制的流变及其对现代图书出版的影响

2017-04-22张世兰

出版广角 2017年5期
关键词:装帧书籍图书

【摘 要】 我国图书出版由来已久,图书的形制变化对当代图书出版业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笔者在文章中对我国古代图书形制的演变历史进行了简单梳理,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形制样式,意在归纳总结我国古代图书形制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对现代图书出版活动的影响。笔者认为,现代图书出版沿袭了古代图书形制与装帧的文人气质,继承了部分古代图书设计风格,形成了古朴典雅、简洁实用、气韵生动的“东方特色”。

【关 键 词】图书形制;古代;线装;文人气质;现代应用

【作者单位】张世兰,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

书籍传承着民族文化,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兴衰。图书形制是对书籍形式的艺术创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取向,肩负着文化传承与书籍保护的重要使命。我国图书出版历史久远,书籍制作材料、生产工艺不断变化,其装帧形式也在不断改进。我国图书形制演变体现了图书出版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图书形制与装帧是一门艺术。我国古代图书形制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呈现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设计理念。从竹帛并行阶段的简策、帛书卷子装,到写本书时期的卷轴装、梵夹装等,再到印本书时期的线装,图书形制彰显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属性。一方面它对书籍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它对现代图书出版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古代图书形制的发展脉络

图书形制的演变与书籍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以及保存要求不无关系。以汉、唐两朝为界,我国图书形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竹帛并行时期、写本书时期和印本书时期。笔者将按照这三个历史阶段分期简要概述我国图书形制的发展脉络。

1.竹帛并行时期的图书形制

一般来说,竹帛并行时期的时间维度是上古至汉朝。在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奉行的主要是简牍制度,出现了包括简策、帛书卷子装等图书装帧形制。

(1)简策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简策做出如下定义,“简,牒也,同间声”,译为写字的札、竹片、木片;“策,马棰也,从竹”,译为赶马的竹编。由此可知所谓简策,即为用绳编将竹简编制成册。这既是一种装帧形式,同时也是一套较为完整的书籍装帧制度。竹简木牍等材料好获取,刻写方便,这也使其流行于商朝,直到东汉。

(2)帛书卷子装

帛,也被称为缣帛,是古代丝织品的总称。缣帛便于书写、携带和传递,具有质地轻软,易于折叠的特点,在春秋时期就已被当成书写材料。《墨子》中“书于竹帛”的说法也是这一论断的重要例证。从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帛书文物中,我们可以发现“行款”的概念逐渐形成,并进入大众视野。帛书上出现了边栏、界行,有的是用笔画就的,有的是用丝线编织上去的,因其颜色的不同而出现了“乌丝栏”和“朱丝栏”的说法,并沿用至今。有人说边栏界行是受到了竹简木牍的影响;当然也有人认为,边栏界行的出现是时人为了书写美观、行直字正而故意为之。

2.写本书时期的图书形制

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用于书写的功能被进一步放大,我国古代图书出版自此进入了写本书时期,该时期图书形制通行卷轴制度。

(1)卷轴装

写本书时期之初,古代图书形制沿袭了竹帛并行时期的形式,形成卷轴装的风潮。 “轴”为涂有颜色的木棒,也有用名贵的原料制作的轴。一般而言,卷轴装是将轴固定在书卷的最末端,并由最末端开始向最前端方向进行卷曲。书籍在最前端有一段纸或者布帛,俗称为“镖”,镖上系上用来捆绑的丝带,使书籍不易散落。卷轴装图书形制将书籍进行有序排列,美化了书籍,也使得文字和版式向规范化发展。在卷轴装流行时期出现了简装与精装的区分,精简的区别在于轴的材质上:一般简装典籍的轴是一根普通的木棍,甚至连木棍也没有,只是按照卷轴装的样式进行卷折保存;而精装典籍的轴则会选用金属、玳瑁或者玉器等进行装饰,尤为考究。卷轴装的图书形制历久弥新,现在,中国书画作品依然将其作为主要装帧形制。

(2)经折装

經折装亦称折子装。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的传入与流行,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卷轴装的劣势逐渐凸显,一方面其存放所占用的空间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卷轴装的形制特征使得读者每次阅读都要重新打开并卷起卷轴,不能迅速找到上一次所阅读到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经折装的图书形制逐渐形成,其主要装帧方法是将书页按照顺序粘贴在一起,再对其以一正一反的方式进行折叠,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首页和末页上粘贴硬木板等,既保护了书籍内页内容,也方便阅读,大体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奏折或者部分宣传折页的装帧形式。

3.印本书时期的图书形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百姓文化需求的提升,雕版印刷术得以发明,并于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我国图书出版进入印本书时期,主要通行的是册页制度。先后出现了包括旋风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等在内的由写本书向印本书时期过渡的图书形制,以及我国古代最为完美的线装图书形制。

(1)旋风装

唐朝初年出现了一种新的图书形制,即旋风装。这种图书形制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折装长期被翻阅易出现折口破损现象的问题,旋风装比经折装更易于对书籍的保护。宋代藏书家张邦基将这种图书形制形象地表达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旋风装图书的样式像旋风,即把书页按照先后次序粘贴在同一张纸上,因而方便了阅读。

(2)蝴蝶装

宋代,雕版印刷术得到了空前发展,书籍也主要以雕版印制的方式进行生产。与以往手写本不同的是,雕版印制必须将一书分为若干版面,分版进行刻制、印刷,印制的成品实际上是以版为单位的一张张单页,因此必须装订,且不能随意裁剪,缺点也逐渐显现。在此基础上,蝴蝶装的图书形制被发明。所谓蝴蝶装,是因此种形制图书在被翻阅时像“蝴蝶飞舞”而得名,其制作方法简单来说是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基准线,对齐书页,将其粘贴到另一张作为封面的包背纸上,裁剪成书。蝴蝶装是我国古代图书形制的一大变革,是书籍从卷轴制度、经折制向册页制度过渡的重要标志。

(3)包背装

由于蝴蝶装图书的文字面朝里,人们在阅读时必须连续翻阅两个空白版面才能阅读到下一版面的文字,多有不便。包背装图书则采用沿着中缝向外对折的方式,订口设在书籍的空白边处,在订口外进行裁剪。与蝴蝶装图书相比,包背装图书更便于阅读,且更为坚固耐用,更加接近现代图书装帧形制。在历史上,包背装在元朝时已取代了蝴蝶装。包背装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图书形制日益成熟的重要标志。

(4)线装

线装书代表了我国古代图书形制的最高水平,它兴起于唐末宋初,流行于明清时期。线装与包背装在其内页装订上具有一脉相承的特征,主要区别在于封皮和封底。包背装是用整张纸包裹书背用作封面,线装则是将封面和封底分别裁剪成和书页大小相一致的单独页面,在书籍的前、后各放一张,对齐后进行打孔穿线装订。

二、我国古代图书形制的艺术特征

从竹帛并行时期到写本书时期再到印本书时期,我国古代图书形制先后经历了简策、卷轴和册页三大通行制度,也表现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

1.形式多样,制作精良

我国的图书形制形式多样,除了上文所提及的主要类型,还有梵夹装、袍套装、毛装等多种样式,且每种样式都各有特点和优势。

古代图书形制因书籍生产方式、所用材料的变化而变化,基本遵循着图书出版由硬质出版向软质出版过渡的基本规律。值得说明的是,图书形制的变化并非是取而代之的简单更迭,一种新的图书形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的图书形制的彻底消失,它们存在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和谐共生、共存。

2.文人气质,文化气息

中国古代图书追求文人书卷气。在我国古代哲学体系的观点中,“天地万物由一气派生、一气相连,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气场,万物皆浮沉于一气之中”。这一哲学理念造就了古人追求艺术灵动性与内在张力的特殊审美情趣,并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东方特色。

笔者认为,图书形制变化的主要推动者是文人墨客。一方面文人墨客擅于用书籍记录个人思想或者汲取前人箴言,对书籍的需求和适用程度相对更高;另一方面,文人墨客对书籍保护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同时也比平常百姓更加懂得一种图书形制本身所具有的优缺点及其改进方向。他们推动了我国古代图书形制的发展。

此外,我国的图书形制也极具文化气息。一者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二者是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兼容并包。随着外来文化的传入,梵夹装和经折装得以出现。

3.风格统一,兼顾实用

我国古代图书形制讲究整体性,兼顾实用性,不但注重书籍内容的编辑勘误,而且注重形制装帧的艺术表达,讲究字画刻工、字体字势、行款疏密等,形成较为统一的形制风格。此外,提及古代图书的整体风格,“留白”的运用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古代书籍编创方式并不是以个人写作为主,而是在前人写作的基础上进行批注与补充,形成了编著合一的主要编辑思想。批注和观点交流可以在留白里体现。人们一方面是为了阅读原著,体会原著的思想底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阅读注解和延伸,进行观点的交流与融合,这也是我国古代图书形制注重实用性的主要论据之一。

4.书籍保护,长久驱动

纵观我国古代图书形制发展演变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书籍保护是我国古代图书形制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我国古代图书出版“重藏不重用”,人们将藏书视为一種社会地位的象征,一种大家风范的体现。书籍承载了个人的思想智慧,沿袭了家族风貌,传承了古代优秀文化。也正是由于对书籍的重视与保护,才使得多样的图书形制相继出现,也才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源远流长,一脉相传。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图书形制从图书形态到制作工艺都丰富多样、制作考究,既凸显浓郁的文人气质,又兼具东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既注重整体的风格统一,又兼顾实用性和审美性。其所蕴含的艺术特色与设计理念都对现代图书装帧与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我国古代图书形制的现代应用

我国古代图书形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设计理念和艺术内涵对现代图书形制与装帧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也独树一帜,形成了古典中国的儒雅之美和东方韵味。

1.文人气质一脉相承

所谓文人气质的一脉相承并不是简单的对古代图书形制的重复和模仿,而是在图书形制与装帧设计的过程中追求外在古朴典雅的艺术表达和内在文化的和谐统一,强调的是“气韵生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图书装帧设计者积极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和掌握文化精髓,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同时强化个人的文化修养。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文人气质并不是单纯的简单素雅,也不是一味“求静求素”。

2.部分形制沿用至今

我国古代图书形制丰富多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仍有很多图书形制流传沿用至今,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对我国现代图书形制与装帧设计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也共同构成了我国现代丰富的图书形制体系。每一种图书形制都有着自己特殊的优势和适用场合,共同服务于现今生活中人们的阅读。

3.设计元素的现代应用

我国古代有“材美工巧”的说法。在现代的图书设计中,很多的古典设计元素被重新利用,形成了独特的典雅古朴艺术风格。在这里笔者主要介绍三种至今仍然被广泛运用的传统书籍设计元素,即留白、文武线和鱼尾。

(1)留白

留白是我国古代图书形制与装帧的核心审美要素。这一要素流传至今,同样成为现代图书出版中的重要设计元素。留白的恰当应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阅读感受角度来说,留白具有平衡布局、突出重点、增强层次性的作用,给读者以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更舒适的阅读体验;从文化特征角度来说,留白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代表着“虚”和“无”,更能体现“道”的精神内涵,虚化了的物象能够呈现大量的空白,给人极深的空间感和想象力;当然,从实用性角度而言,留白元素所留出的空白区域也是人们在阅读中做标记、记录感受、进行意见交流等的重要版面空间。中国古代图书形制虽然随着书籍生产原料以及生产工艺的变化而出现了多次革新,但是留白这一设计元素却经过了历史的淘洗传承至今。

(2)文武线

所谓文武线,是指早期铅字排版时期,印刷出的一粗一细并排着的两条铅线,后来又逐渐被应用到家具制造行业,作为一种常见花纹出现,这种情况在明代尤为显著。文武线具有古朴、醒目的特点,是古典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直至今日,在公文写作中,文武线仍在被大量使用。文武线的应用一方面规范了版面空间,让排版显得井然有序,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书籍或者版面自身的古雅定位,突显了浓郁的中国特色。

(3)鱼尾

简单而言,所谓鱼尾就是在古代书籍排版中,在版心中间印制的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形状酷似鱼尾而得名。鱼尾作为书籍折页的基准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在自然界,鱼尾有“转向、推进”的作用,将鱼尾概念引入书籍排版中,借用了“翻转”的含义。版心的鱼尾设计采用对称方式,把整个书页群贯穿,从而形成一体。在当代的图书出版活动中,鱼尾的翻页或折页功能逐渐减弱,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中国风”的古典元素用来装饰书籍的版面空间,派生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始于简策、帛书卷子装,继而卷轴装、经折装,再到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直至线装……中国古代图书形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式多样,制作精良、考究;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形成了古朴、典雅、简洁、实用的“中国韵味”,对现代图书出版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设计理念上,古代书籍形制与装帧是现代图书装帧设计的艺术源泉;另一方面表现在形式语言上,众多优秀的传统图书设计元素得以传承,在现代图书出版活动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图书出版沿袭了古代书籍形制与装帧的文人气质,继承了部分古代书籍设计元素,同时也传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内涵,关注细节,注重整体风格,形成了独特的“东方韵味”,在世界图书出版史中独树一帜。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立足本土文化内涵,利用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吸收西方优秀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是构建中国现代图书形制装帧理论和实践体系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友群. 中国古代图书形制试说[J].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2]虞信棠. 关于技术编辑的图书形制設计[J]. 出版与印刷,1996(3).

[3]张光华. 我国古籍装帧形式演变述论[J]. 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刘鹏宇. 唐代图书形制发展研究[J]. 兰台世界,2013(23).

[5]吕桂珍. 中国古代图书形态的历史演进[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6]高峰枫. 从卷子本到册子本[N]. 文汇报,2015-06-19.

[7]李夏凌. 我国传统书籍装帧的艺术特征及其现代运用[J]. 福建艺术,2008(6).

猜你喜欢

装帧书籍图书
鲁迅与“书籍代购”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文以载史——藏文的雕版印刷与装帧艺术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民国时期儿童读物装帧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