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出版背景下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2017-04-22段乐川

出版广角 2017年5期
关键词:榜单媒介期刊

【摘 要】期刊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期刊发展的主导性趋势。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数字阅读影响力国内期刊TOP100排行榜和国内期刊阅读文章TOP100排行榜,从两个纬度展示了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很多趋势和特征,如实用性和专业性强的期刊更受欢迎,阅读主题细分、用户分层已成期刊数字化阅读的趋势,以及阅读内容创作时间呈现就近性特征等。这些趋势和特征,既是未来期刊数字化转型内容生产的重心,也是未来期刊内容生产再造的关键所在。

【关 键 词】期刊数字化;龙源数字传媒集团;TOP100

【作者单位】段乐川,南方出版传媒、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发布了2016年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排行榜单,这份榜单在国内主要分为两个榜单:基于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数字阅读影响力国内期刊TOP100排行榜和国内期刊阅读文章TOP100排行榜。在期刊数字化急剧转型的今天,这两个榜单无论是对揭示传统期刊转型的方向,还是对反映当下数字阅读的状况、趋势,都有着弥足珍贵的认识价值。两个榜单中前者反映的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表现和网络终端市场影响,后者折射的是用户主体的阅读选择、趣味和主题。在期刊数字化转型日益深入和移动终端阅读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今天中国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未来是什么,用户阅读的趋势是什么,以及如何构建基于用户为中心的数字期刊内容协同生产机制。

一、期刊依然是有生命力的媒介形态

尽管传统期刊在数字化的今天遭遇很多发展的困境,面临经营断崖式下滑的压力,但是数字阅读影响力国内期刊TOP100排行榜单告诉我们,期刊依然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媒介形态。在这个排行榜单中,总阅读量超过100万人次的期刊有14种,总阅读量在50万—100万人次的期刊有12种,阅读量在30万—50万人次的期刊有16种,阅读量在20万—30万人次的期刊有11种,阅读量在15万—20万人次的期刊有15种,阅读量在10万—15万人次的期刊有28种,阅读量在9万—10万人次的期刊有4种。

如果就這份榜单的总阅读量来看,阅读体量达到了46566373人次,远远超过4600万人次,如此巨大的用户阅读量足以说明传统期刊内容生产的价值量之大和影响力之大。即使就单种期刊阅读量来看,已有14种期刊的阅读量超过100万人次,《读者》《三联生活周刊》《意林》《中国新闻周刊》《看天下》五种刊物总阅读量超过200万人次。由此不难看出,期刊这种媒介形态生产的信息内容在终端阅读多样化的今天依然受到用户的欢迎,依然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依然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媒介形态。当然,这只是基于数字阅读影响力国内期刊Top100排行榜单的统计而对期刊内容传播价值进行的宏观认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背景下期刊转型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有待重新评估。恰恰相反,这些数字表明,期刊数字化市场有着令人期待的空间。这一转型逻辑的动因,似乎就在于期刊作为一种专业化的知识生产载体,有着不同于一般新闻信息生产的价值所在,即期刊作为知识生产的专业性、组织性和权威性媒介,是整个社会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用性和专业性强的期刊更受欢迎

在对数字阅读影响力国内期刊TOP100排行榜单的统计中,笔者发现,生活服务类、新闻类、教育类和科普类期刊在网络阅读中受到用户追捧。这些期刊表现了实用性突出、针对性强、专业性强和信息含量大的特征,其中,生活时尚类期刊有21种,新闻类有15种,教育类有15种,科普类有16种,文化类有11种。具体如下图所示。

在生活时尚类期刊中,有关家庭女性的刊物有10份,分别为《人生与伴侣》《家人》《伴侣》《37°女人》《恋爱婚姻家庭》《家庭百事通》《现代家庭》《都市丽人》《妇女生活》《知音海外版》,彰显了家庭婚恋这一主题在社会转型变革深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女性这一群体有着刚性而庞大的精神内容需求。与此同时,生活时尚类期刊也显示了定位细化的趋势,其中《烹调知识》是专注饮食领域的期刊,《中国国家旅游》是旅游类期刊,《上海服饰》是服饰时尚类期刊。这些时尚类期刊呈现了以定位细化、内容特色取胜的发展特点。

在新闻类期刊中,纯时政类期刊表现不俗,占据5个席位,分别为《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民生周刊》《人民论坛》《瞭望东方周刊》。与此同时,新闻类期刊的差异化特色也开始彰显,比如,《中国青年》《检察风云》《世界博览》等都是受众细分之下的专业内容生产期刊。除此之外,《南风人物周刊》和《北京青年周刊》两份新闻类人物周刊荣登榜单同样值得关注,显示了人物报道在当下中国不可或缺的市场地位。

在教育类期刊中,学生的教育依然是教育类期刊关注的重要领域,比如,《读者校园版》《女友校园版》《作文与考试》多倾向于围绕在校生进行内容的深耕细作。教育类期刊中既有实用性的教辅刊物,又有知识情感方面的期刊。与此同时,以教师为主体定位的两种刊物——《教师博览》和《中国校外教育》荣登榜单同样值得关注,这说明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教师在社会和教育变革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针对这一群体的知识信息服务同样不可或缺,同样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科普类期刊占据榜单16%的席位,总阅读量达到百万人次,显示了数字化时代受众对专业领域知识探索的兴趣很强。其中,以《航空知识》《轻兵器》和《军事文摘》等为代表的军事类期刊和以《大众医学》《大众健康》《家庭医药》《祝您健康》《家庭用药》《中国实用医药》等为代表的医学类期刊分居科普方阵两端,几乎形成了并驾齐驱之势。当然,从更准确的数字来说,医学类科普期刊要更胜一筹,占据席位最多,总阅读量最大。由此不难说明受众对医学、医药的高度关注并有巨大的信息需求。

文化类刊物在榜单中的表现同样不容小觑,占据11个席位。其中,《读者》《故事会》《意林》等传统老牌大刊的影响力不减,都位居超百万阅读量第一矩阵。《博览群书》《文苑》《读书》和《故事林》也在不同维度显示了各自的影响力。其中,这里有三种现象值得关注:第一,以《读书》和《博览群书》等为代表的阅读主题刊物仍然生命力旺盛;第二,以《故事林》为代表的民间文学刊物依然受小众群体偏好;第三,以《大众摄影》《环球人文地理》为代表的摄影地理类刊物,也有着体量巨大的读者群体。这些说明文化类期刊的专业化和细分化也是一大趋势。

本次榜单有一个亮点,即党建类刊物异军突起, 7种刊物荣登榜单,成为期刊数字阅读发展的新现象。其中,《党建》阅读量超过百万人次,《紫光阁》阅读量超过80万人次,《共产党员》阅读量超过16万人次。除此之外,以《领导文萃》《党建文汇》和《领导科学》等为代表的实用性刊物表现也不一般。这类刊物在网络阅读量上的表现,说明在党中央从严治党、治国理政大力革新的今天,党政群体的信息和知识服务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重要课题。

在文学期刊方面, 6种纯文学刊物入选榜单,即《北京文学》《啄木鸟》《散文百家》《当代》和《十月》。其中,《当代》和《十月》是传统老牌文学期刊,阅读量分别超过了14万人次和10万人次,显示了纯文学期刊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啄木鸟》作为法治文学的代表荣登榜单,并且阅读量超过20万人次,说明法治文学也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

以《读者》等为代表的文摘类期刊市场表现也不俗,9份文摘类期刊荣登榜单,分量之重可见一斑,从一个侧面说明文摘类期刊在互联网时代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数字阅读影响力国内期刊TOP100排行榜单统计说明的是数字化大众期刊在龙源期刊网络平台的综合水平表现,既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不同类型期刊的数字化市场成绩,也反映了单种期刊的数字影响力。其中,期刊类型的整体表现构成了期刊数字市场的整体布局,对我们认识和判断数字内容市场的发展空间和未来趋势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期刊出版与数字传播是两类不同的信息与知识传播活动”[1]。龙源期刊网平台上的用户在数字阅读中对内容的选取和关注,已经不是基于传统期刊栏目和内容定位的阅读预设,呈现了迥然不同的数字接受主体内容消费特征。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期刊数字传播已经不同于传统期刊传播一次性的特征,而更多地兼具了网络和人际传播交互影响的特征。

三、阅读主题细分、用户分层已成为期刊数字化阅读趋势

龙源数字传媒集团2016年国内期刊阅读文章TOP100排行榜阅读文章集中展示了用户阅读的主要情况,包括主题内容、文体形式和期刊布局。从内容角度来看,整个阅读呈现多元化、多样化趋势,情感生活类、教育类、纯文学类、健康时尚类和科普类主题构成了阅读的热点和焦点。其中,纯文学类14篇,情感生活类23篇,教育类18篇,健康时尚类9篇,科技类8篇。此外,娱乐、财经和历史类阅读主题的文章也表现不俗,均占有一定数量。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1.阅读主题细分趋势明显

盡管国内期刊阅读文章TOP100排行榜单整体文章主题显示了多样化、多元化的现象,但就单类阅读主题而言,细分化趋势明显。以教育类主题为例,共18篇文章入选榜单,其中有关语文学习的4篇、英语学习的4篇,作文学习的5篇,绘画学习的1篇,数学学习的1篇,价值观的2篇,音乐鉴赏学习的1篇,呈现了分科较细、主题分类突出的特征。当然,在这些分类中,英语和作文学习构成了教育阅读的两大重点。再以科普类主题为例,荣登榜单的文章有8篇,其中自然科技类2篇,园林类1篇,军事2篇,桥梁1篇,电力1篇和生物1篇,呈现了分布均衡、类别细化的趋势。毫无疑问,阅读主题细分是和用户分层有机联系的。在终端阅读市场上,一方面,用户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技术赋权带来的内容定制便利,使得读者的信息消费打上了主体性和个性化烙印,并由此形成不同层级类型的用户社群。具有分层和类型化的用户社群,不仅是期刊数字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起点,而且是媒介经营模式转型的关键点。

2.阅读内容的专业化和功用性特质进一步彰显

在整份阅读榜单中,以功用性阅读为主的财经类、科普类、教育类和健康时尚类期刊文章的数量总共达到了41篇,几乎占到榜单的半壁江山,显示期刊阅读用户对专业知识的需求热度。入选榜单的这类文章共同显现了专业性强、内容实用的特征。尤其是教育类、财经类和科普三大类期刊文章,都是在不同领域深耕细作的内容精品。比如,《我们如此纳税》《桃花水母——艳丽如花的珍稀水母》等文章都是经过作者淬炼和编辑精选的专业性强、实用性高的文章。

3.以纯文学为代表的非功利阅读仍然是阅读的一个重要板块

有论者认为,当下数字阅读呈现浅薄化、碎片化趋势,但是,从榜单我们可以看到以纯文学为代表的非功利阅读仍然受到市场追捧,依然是当下阅读的一个重要板块。整个榜单的数据显示,纯文学的期刊文章是14篇,情感生活类期刊文章是23篇,历史类期刊的文章是4篇,总体数量达到41篇之多。难能可贵的是,其中有3篇长篇小说《赎罪无门》《非比寻常》《抗日战争》入选,均是《当代》刊发的力作,均具有鸿篇巨制的文体特征。这说明,纯文学阅读作为一大阅读主题具有市场稳定性。当然,不得不指出的是,非功利阅读中以抚慰心灵、情感抒发和人生感悟为代表的情感类内容是非功利阅读的重心。

四、阅读内容刊发时间呈现就近性特征

数字阅读打破了传统纸质阅读的时间区隔,用户可以在阅读平台随时随地选择不同年代的媒介产品。按照这一认识逻辑,用户数字阅读的“时间标示”将逐步消失。然而,榜单数据显示,数字产品创作时间越近,越容易获得用户青睐,越容易成为阅读热点。国内期刊阅读文章TOP100排行榜单显示,来源于2015年的文章有25篇,来源于2014年的文章有21篇,来源于2013年的文章有13篇,来源于2012年的文章有12篇,大致呈现逐年递增态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期刊媒体产品的时间性仍然是其重要媒介特征。及时有效地推出反映当下生活的内容精品是期刊赢得市场的一个重要保证。

阅读内容刊发时间呈现就近性,是期刊数字化传播又一值得关注思索的问题。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数字化媒介呈现的强时间性特征。读者在数字阅读中对媒介产品传播速度的追求逐步走向极致。换言之,期刊数字化传播,不是在时间纬度上抹灭用户的时间认知,恰恰相反,对期刊内容传播速度的极致追求是他们在具身在场的时空场域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阅读体验。正如有论者所言,正是在追求即时在场的文本感知过程中,新媒体媒介文本编辑因为多元主体的即时参与而实现了与空间的连通,从而在另外一个维度更加强化了这种即时参与的具身感[2]。

龙源期刊这两个榜单说明,期刊作为专业知识和信息的生产者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深化的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市场价值。力透纸背的思想性、深度分析的专业性和品质内容供给的持续性,都是期刊媒介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融合环境下的数字传播打破了传统期刊以栏目组构而形成的整体媒介呈现的阅读形态,取而代之的是单篇文本的碎片化传播和分众化获取。如同有论者所说:“从传播角度上来讲,传统媒介的流通也是以整体媒介的传播方式进行的。然而,在微信平台上,媒介产品的传播和流通则发生了变化,整体媒介的流通让位于单篇定本传播。即使是对传统媒介机构的微信公众号,信息推送是整体的推送,但是用户的使用消費却变成了分条打开,单篇使用。这也是为什么当下的微信更强调转发量和阅读数的原因所在。这种媒介产品流通方式的不同,必然决定了微信平台的编辑主体更强调单篇文本的生成。”[3]微信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征,其实也是互联网环境下数字期刊传播的重要特征,值得我们重视。与此同时,榜单呈现的阅读主题细分、用户分层的现象同样不可忽视,这是用户阅读个性化和定制化在数字阅读平台的呈现,也是未来期刊数字化转型内容生产的重心。如何把握这一重心,并通过有效切实的交互平台构建,将用户的参与式阅读、互动式分享和交互式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是未来期刊媒体内容生产再造的关键所在。此外,榜单所显示的阅读内容创作时间呈现的就近性这一特征所引发的期刊数字传播中日益呈现的用户阅读“具身在场”时空观的思考,也理应引起重视。如何在未来期刊数字传播中,借助场景技术的即时化而实现用户阅读内容的“具身在场”感,从而实现信息和知识生产传播的多层传播场域贯通,使得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实现“在交往中生产,在生产中交往”的无限化循环,将是期刊数字传播变革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频.中国期刊数字传播转型的认知起点和可能的实践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6(5):20.

[2][3]段乐川,路畅.微信编辑:基于文本生成观的认识[J].河南大学学报,2016(6).

猜你喜欢

榜单媒介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期刊问答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榜单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