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愧怍”:《老王》一文的主旨

2017-04-13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不幸者金子般香油

高 岩

(昌平区巩华学校 北京 102200)

“愧怍”:《老王》一文的主旨

高 岩

(昌平区巩华学校 北京 10220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老王》是选自杨绛先生的一篇纪实性散文。该课设置的“导读”,将体悟老王之善、发掘像老王这样的小人物那颗“金子般的心”作为文本主旨和解读重心。文章认为这种阐释流于表面,而且是一种误读,完全违背了作者写作的初衷。作者在文中着力表达的是贯穿全篇的“不安”和“愧怍”的情绪,这是这篇散文真正的主旨。

杨绛;《老王》;主旨;愧怍

杨绛先生的纪实性散文《老王》被列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这一单元以“爱”为主题,其中几篇课文都在讲述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情怀,从而培养“爱心”以陶冶情操。编者对本文的“导读”也是基于这一角度[1],其导读提示学生要关注像老王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被人重视”的小人物,体悟到这些人物的“善良”,并发掘出他们“金子般的心”。显然,这就是教科书编者所设定的《老王》一课的“主旨”。受“导读”的影响,很多教案都将体悟老王之善,发掘那颗“金子般的心”作为《老王》一课的重心。

然而,笔者在反复阅读了《老王》之后,对这段“导读”很感困惑。的确,杨绛先生通过三件事为我们描写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老王的“老实”、厚道、善良和知恩图报。第一件事是写老王给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带送,车费减半。”“车费减半”显然是老王主动提出的。而且,“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第二件事就是文革开始后,老王送落难的钱先生上医院,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却还不大放心”;第三件事就是写老王临死的前一天特意登门来送香油和鸡蛋。这篇散文如果没有最后一段写到作者“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以致于分析这种“不安”产生的原因而不得解,过去多年之后才想明白这件事。将这篇散文主旨归纳为写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不幸”和“善良”,似无不可。但正因为有了最后一段结尾,才使这篇平实的叙述出现了一个转折,即人教版的“导读”和众多教案大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作家着力表达的那种“不安”和“愧怍”。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老王》一课的主旨呢?笔者认为,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即最能传达出文章主旨的“关键词”,并从“文眼”出发探究文本的主旨。尽管杨绛用一种平实简洁的语言,近乎不动声色地叙述老王的经历和生活现状,但读起来很令人感到心酸。眼疾和孤身的“不幸”,学生们还好理解,但身在“组织”之外没有单位的“单干户”是怎么回事,处境如何,则需要加以说明。否则,学生们很难感受到老王那种“失群落伍的惶恐”。还有,就是文革中“载客的三轮都取缔了”,这简短的一句话也有复杂的背景需要解说,否则一是不能理解前面写到老王送钱先生上医院时为什么要写“我自己不敢乘三轮”,去挤公共汽车;二是不能体悟到老王所面临生存危机的“不幸”困境。笔者在网上搜索过文革期间为什么要“取缔”三轮车,偶尔找到一个《人民日报》老记者许林拍摄的北京文革旧照的网页,这里有一张1966年8月北京东城区三轮车夫集结到北京市委大楼前集体请愿,要求转业,不再为资产阶级小姐、太太服务的照片[2]。这张照片透露出了杨绛请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时为何“不敢乘三轮”的原因。这也是后来取缔“载客的三轮”的重要原因。这对老王的打击是巨大的,如果不是那位老先生屈尊为“货”,老王靠什么生活呢?这样梳理下来,学生们就清楚了:这个老实善良的、靠自食其力为生的老王确是“不幸”的,他的“不幸”不仅仅来源于他自身的残疾,更来源于摒弃他的“组织”和断了他生计的“制度”。读懂了这些才能真正理解作者为何以“一个幸运的人”的名义向老王这样的“不幸者”来表达“愧怍”之情。

老王没有亲人,他对照顾他生意、平等地对待他、关心他,为了治他的夜盲症送给他大瓶的鱼肝油、甚至在取缔“载客的三轮”后仍能“屈尊为货”来维持他的生计、他有病时还能走动的钱家一家人始终心存感激。因此,他在钱先生落难时送钱先生上医院才“坚决不肯拿钱”;在自知不久于人世时才能拖着病身带着那一年代珍贵的香油和大鸡蛋来向作者一家表示谢意。而“我”在老王来表示感谢时,本应让他坐下来歇歇,喝口茶水,可那时老王“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样子把“我”吓“糊涂”了。“我”送老王走后“才感到抱歉”。而后听老李说“到您那儿的第二天”老王就死了。听了老王的死讯,“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接着,作者自问自答:“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应该不是“不安”的理由,因为那是老王“送我们”的,“我们”吃了用了,老王才会高兴的。接下来的一句写得有些重,“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显然,“我”也知道老王把当时很难买到的“好香油”和“新鲜的大鸡蛋”拿来送给我们,是为了表达他深深的谢意的,而“我”却立马取钱给他。这一行为很是失礼,如果对方表达的谢意被误当成“买卖”,那不就成了“侮辱”人家了吗?所以作者才“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于是,作者否认了这一原因。那么,这种“不安”来自哪里呢?作者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也就是说,作者真正地意识到尽管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也经历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的磨难,但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王这样的人相比,还属于“幸运”之人,因为还有单位,还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和基本的生活保障。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特别是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没能改变“社会”对他们的不公,难道还不应该感到“愧怍”吗?可见,《老王》正是杨绛先生对一个时代里民间个体生存状况的追思、自省和拷问,是一个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一段悲苦遭际后对于自我担当的反省,也是对造成“老王”陷于生存困境的整个社会发出的质疑与责问。

对待这样一篇发人深省的纪实性散文,如果我们仅仅读出了“老王”的苦与善,将主旨限于发掘像“老王”这样的小人物“那颗金子般的心”,显然是违背了作者行文的初衷,也没能深刻地体悟到作者对于“不幸者”所发出的来自于良知与道德的察省,更不能理解到作者对于社会上歧视这一个体存在、甚至不断剥夺他们自食其力的生存权利的状况所作的批判和质疑。当然,如果能使学生们通过《老王》进一步思索和讨论人与人、阶层与阶层、城与乡、贫与富、“幸运的人”与“不幸者”之间怎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尊重和理解?这样既能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具有现实社会意义,无疑是更为理想的学习了。即便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标准的答案那又何妨?

一段简短的“导读”之所以造成了“误导”,其原因不仅存在着编者对原文理解上的偏差,还有对文章“主旨”解读的有意拔高及过度阐释。笔者认为,研读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应该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而解读和阐释不能离开文本主体。本文“导语”的问题就在于浅化了文章的主旨,限制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入思考,也有碍于阅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力图传达的真正意味。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许林以.人民日报老记者拍摄的北京文革[EB/OL].http://tuku.news.china.com/history/html/2016-01-27/233993_27042 36.htm#pic.

[责任编辑 靳开宇]

G633

A

2095-0438(2017)08-0124-02

2017-04-03

高岩(1992-),女,吉林延吉人,北京市昌平区巩华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不幸者金子般香油
桃山香油 传承百年味道
挤一挤,挤一挤
不幸者、拯救者、反抗者
阳光灿烂
摩擦法鉴定香油
香油和醋
小磨香油
金子般闪亮的好校长
他有颗金子般的心:记朝鲜族“老关工”金道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