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的特点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2017-04-13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语素韵律语感

杨 微

(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汉语的特点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杨 微

(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现代汉语中存在许多印欧语法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文章尝试通过总结汉语自身的“主观”性强、“字”功能性强以及“韵律”性强等语言特点,分析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针对性解决的一些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我们认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只有立足汉语语言文字的自身特点,才能有效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切合实际地实施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主观性;字;韵律;对外汉语教学

启功先生的《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有关文言文中的一些现象、困难和设想》及《文言文中“句”“词”的一些现象》系列地探讨了印欧语法无法完全解释的文言文中的问题。而且在文中,先生多次提出汉语中存在一些印欧语法理论不能解释清楚的例外现象。印欧语法于文言文如此,那么于先生所讲的白话文又如何呢?

一、汉语自身的语言文字特征

(一)汉语语句“主观性”强。所谓“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语句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包括态度、立场、情感等。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着眼,语言也有主观性强弱的区分,有的语言属于主观性强的语言。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承载着表达各种主观意义的功能,特别是语气词。汉语的被动句常带有一种“不如意”的遭受义,这都是汉语主观性强的表现。而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我们能从汉语的主观性入手,就比较容易把一些以往难以讲解清楚的语言现象讲得比较简单明了。

马庆株(1992)吸取藏语语法理论将汉语动词划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并将其视为汉语动词的基本类别。自主动词如“看、听、说、问”等等,非自主动词如“死、得、听见、懂”等等。关于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划分标准采用在动词V前后加上“来/去”的格式作为鉴定格式。其中一种格式为“来/去+V”,能进入这一格式的动词是自主动词。那么,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句:

(1)象你这种人根本没有勇气去死,你走![去死]吧!(CCL)

(2)自己活着的人没有劝别人去死的权利,假使你自己以为死是好的,那末请你自己先[去死]吧。(CCL)

(3)贞德,设法[去懂]吧,要我说我爱你是困难的,我不知道为什么。(CCL)

通过我们查找到的语料与马先生的鉴定格式进行比对,我们发现,被马先生确定为非自主动词的“死、懂”等也被用进了“去+V”格式中,这便与马先生所谈相悖。这种特殊现象如何解释呢?我们认为“去”是一个位移动词,表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080页),核心意义是离开。在祈使的语境中,表达了“使离开”的命令,不论位移的终点出现与否,说话人都带有客观或者主观的目的。“去死”“设法去懂”都表现了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愿望,而并非听话人的实际行动。这种主观化的表达,达到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移情”的目的。

(二)汉语“字”的功能性强。国务院2013年6月公布实施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8105个字,其中常用字集收字3500个。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公布了当今社会经常使用的词共有56008个,其中包括单音节词3181个。从常用字与常用词的比较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字在汉语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现代汉语的50000多个常用词大多由常用字组合而成,如若将3500常用字的语义内涵弄明白,那么常用词的掌握则不成问题了。而且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常用字即大部分单音节词,语义表现基本层次范畴,具有原型性,所以在口语交际中单音节词作为汉语最原始的词,也是最稳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字”作为汉语最基本的单位,可以指一个音节,也可以指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具有结构较简明,语法功能较模糊,表义性较突出的特点。“字”与“字”通过不同的语法形式相结合,产生不同的词语,结合不同的语音,蕴涵不同的语义。汉语的语音、语义、语法交汇于“字”,“字”具有极强的功能性,因此每个层面的研究都应以“字”为基础。

(三)汉语“韵律”性强。从古代诗词到现代诗歌,从古代神话到现代小说,历来都非常讲究韵律的平衡与和谐,为此而做出的努力便是韵律修辞。汉语的韵律修辞包括积极韵律修辞和一般性的韵律修辞。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是积极韵律修辞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使用汉语日常交际或书面表达时,讲究的字词搭配,音调的和谐即为一般性的韵律修辞。主要包括节律、声律、重音、轻重等不同的语音表现形式。就汉语而言,节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现代汉语在运用“把”字句的时候,“把+O+V”结构不能搭配光杆动词,较长的“被”字句不能带单音节光杆动词等现象都受到了韵律的限制。动宾搭配使用时,音节的平衡也同样受到韵律的限制。例如可以说“扫街道、编剧本”,不能说“打扫街、编写剧”等等。那么这种一般性的韵律行为似乎带有一点规则的意味,即如果不遵循韵律规则,说出来的句子就不合乎语法规范。所以我们认为韵律在汉语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汉语的韵律性是极强的。

二、汉语特点影响下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

(一)语素法。肖贤彬(2002)将“语素法”定义为“语素扩展法”,在词汇教学中,除了讲练目标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外,还要将词语中的语素(字)加以离析,然后以一定的义项为单位与其他已学或未学的词素再行组合,从而巩固所学词语和扩大新词的学习范围。汉语“字”的功能性强,为汉语的语素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们认为语素教学应该在讲解语素意义的基础之上,通过溯源找寻该语素的造字理据,通过理据的分析帮助留学生准确理解汉语语素,把握语素所具有的深层文化意义,在词汇学习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减少学习汉语词汇的难度。索绪尔发现了语言的线条性,如同语言的一般规律一样,语素教学重视语素拆分,通过分析复音词的语素的组合规律,联想同一语素在不同词语或语句中的聚合关系,力求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词语,逐渐掌握汉语深层的使用规则。灵活运用语素分析法能够扩大留学生的猜词能力和词汇量,提升留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可以说,语素法是讲授词语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教学方法。

(二)语境法。由于汉语主观性强,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语境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语境”即言语环境,包括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克拉申(Krashen)认为,学习者能够产生习得的基本条件是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因此教师使用的语境应是精心选择或设计与学习者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最好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创设语境,以此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语境法自然包括情景展现。情景演绎经常需要借助一定的故事背景,采用此方法时,可以真实地表现对话者的情感、直观展现神态举止和动作表情。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语境、情景,让学习者理解所学词语的语义特征,体会词语的语用色彩和功能。通过语境的展现与分析,搭建语言与情景的直接联系,减少学习者母语文化带来的负迁移,展现汉语言的特点与活力。另外,对于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简单的语法结构的学习已经不能帮助他们获得足够的知识。研究表明,在实际教学中,学习者参加语言实践,既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帮助学习者提升其语言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一些重点词语通过对话、表演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境法不仅仅帮助学习者理解掌握所学词语,而且教授者设计的准确恰当的言语环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习者建立语感。

(三)语感法。叶圣陶和吕叔湘两位先生面向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都提出过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感能力的教学任务。我们认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同样是语感教学。培养语感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教授学生的极高目标。汉语是一种主观性强的语言,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的规则性弱,表达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变异的表现形式较多,留学生只有培养了良好的汉语语感,才能事半功倍,真正学好汉语。那么如何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语感呢?我们认为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增大课堂内外语言的输入量。很多教师在讲授课程中通过背课文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感。教材编写的课文内容大都是日常交际或者书面表达的常用语句,留学生通过不断输入符合语言规范和语言习惯的语句,渐渐形成目的语的语感。虽然背课文的形式有些乏味,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授课技巧帮助学生背诵课文,而且教师最好与学生一起背诵,以自身行动去感染学生。另外,汉语韵律性强的特点,能够帮助留学生建立汉语的语感,在语感的建立过程中也能够帮助留学生感悟汉语的韵律,可以说二者相辅相成。

我们认为语素法、语境法和语感法是结合汉语自身特点并且适合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涵盖了语素、词、语句、篇章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内容。使用这几种方法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教师既要具备相当的语言文化知识,又要非常了解学生,而且要陪伴学生学习。尽管如此,如若能够较好地掌握这几种方法,我们相信培养优秀的留学生、高效传播中国文化大可有望。

结论

汉语是一种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语言,因其自身有别于其他语言的特点。并非想否定印欧语法,啟功先生的文章中也对印欧语法进行了肯定,即可以解释一些一般的语言现象。本文是想发现汉语有别于印欧语言的新特点,从一些新的角度来解读汉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正如语言学前辈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在晚年所说的引人深思的话:“要大破特破”,即脱离印欧语法对我们的束缚,从汉语的语言实际出发,摆脱生搬硬套的语法理论,在一般的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兼顾汉语中的特殊现象,深入挖掘汉语的特点,进而实现汉语研究的实践意义,为汉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的可能。

[1]启功.汉语现象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马庆株编,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精选(第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徐通锵.“字本位”和语言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

[4]陆俭明.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率[J].当代修辞学,2010(1).

[5]王云路.试谈韵律与某些双音词的形成[J].中国语文,2007(3).

[6]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6)

[7]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9]吕叔湘.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J].语文学习,1985(1).

[10]吕叔湘.语法研究中的破与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11]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责任编辑 靳开宇]

G642.4

A

2095-0438(2017)08-0116-03

2017-02-10

杨微(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黑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外语言对比、对外汉语教学。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项目“翻转课堂——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改革”(16Q041)。本文系黑龙江省语言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参会论文。

猜你喜欢

语素韵律语感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春天的韵律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因果复合词
韵律之美——小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