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言不合”的话语功能

2017-04-13赵中丽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关联词用法新生

赵中丽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1)

“一言不合”的话语功能

赵中丽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1)

文章对网络热词“一言不合”的语义及其结构义相对于传统用法的变化进行分析说明,并试图通过分析说明产生这这些变化的原因。

一言不合;语义与结构义的变化;网络用语

一、“一言不合”的语义及用法的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够影响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多,如词义的基本概念、语用环境,等等。[1]所以,本文将“一言不合”在传统情况和新生情况下使用的语义,分别称之称为传统语义及新生语义。

(一)传统语义的使用。“一言不合”是一个成语,原意主要是指一句话说得不投合。读音为:yīyánbùhé,在实际使用时,“一”发生了音变,读去声,即降调。出处:唐·李颀《别梁锽》:“抗辞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一言不合龙頟侯,击剑拂衣从此弃。”可见,“一言不合”产生的时代较晚。从这一语义来看,“一言不合”的基本概念义是具有现实性的,是对客观情况“一句话说得不投合”的一种描写。尤其是“一”在这里有实指意味,整个词语具有较强的实在意义。如:

(1)五代刘昫编写的《旧唐书》:“...而陷陆贽,则前时以德报怨,其可信乎!公辅一言悟主,骤及台司;[一言不合],礼遽疏薄,则加膝坠泉之间,君道可知矣!”

(2)北宋王钦若等人编写的《册府元龟》:“...政苛暴。且多猜忌,残忍好杀,不以生命为意。内至妻孥宗属,外则宾幕将吏,[一言不合],则五毒备施,鞭笞刳,无日无之,奢纵聚敛,民不堪命。由是左右惕惧,忧在不测光...”

(3)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四):唐状元道:“非干威逼。判官[一言不合],怒气相加。”

(4)民国许慕义《宋代宫闱史》:“...为可恶!它们身为同类,还要互相搏斗,自行残杀。无怪现在的军人[一言不合],便动干戈…”

(5)金庸《倚天屠龙记》:“张翠山万料不到她脾气如此怪诞,[一言不合],便下重手伤残自己肢体,她对自身尚且如此,出手随便杀人自是不在…”

(6)《人民日报》(1995年12月):“为了塑造杜鹃的形象,我还努力在细节把握上下功夫。尽管[一言不合],杜鹃把恋人方家杰赶出了门,但心里还是深深爱着他的。因此当听说...”

从以上例子看,“一言不合”都有对当事人言语不合的实际情况的反映,并且提示下文因“一言不合”而可能产生的结果,“一言不合”充当的是所发生结果的原因或条件。因为言语上有不合并不是好事,所引起的结果一般也不会是好的。所以,“一言不合”一词后跟的结果一般具有消极性和不如意性,如“鞭笞”“怒气相加”“下重手伤残自己肢体”等。

这是“一言不合”的传统用法,这种用法下所使用的语义既是它产生之初的本义也是最为常用的基本义,在句中的作用是对当时情况的描写、说明,并充当条件、原因,进一步引出结果。

(二)新生用法的语义变化。今天,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一言不合”的语义发生了变化,高频率的使用更将这一新生语义进一步推广到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如:

(7)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

(8)一言不合就毒舌!

(9)一言不合就飙车!

(10)一言不合就结婚!

(11)一言不合就语出惊人!

(12)一言不合就拿了个第一!

从以上用例可以发现,与传统用法相比,“一言不合”的现实性意义得到了弱化,在话语环境中,它并未表示当事人言语上有不合或矛盾。在这里,“一”的实指性意味也消失了,并非确切地指一两句话。从上述例句来看,“一言不合”表现了所要描写的对象在言语行为等方面的出乎意料之外的意义,强调其言行不平凡的一面。“一言不合”本身没有表达不和谐的、不好的意味,其所引起的结果便不再单单是消极的、不如意的。如例(4)(5)(6)句中“结婚”“语出惊人”“拿了个第一”的结果就不能说是坏结果了。在这一情况下使用的“一言不合”所引出的结果并非突出其消极性的一面,而是突出其结果的意外性与不平常性。

综上所述,“一言不合”的语义内涵发生了虚化现象。数量词“一”从具有实指意味到实指意味消失,整个词的所指也从一开始的具有实际意味的言语上的不合,到虚指意念上的不合。

二、句法结构分析及语用变化

一定的形式可以表达一定的内容,一定的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构式语法(Contruction Grammar)认为,语言结构本身有其独特意义。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看,由“一言不合”构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这里需要对新旧两种情况下使用的“一言不合”的结构进行分析。

(一)传统用法的语用及结构分析。在传统用法中,“一言不合”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复句的一个子句,有具体的实在语义。此时的“一言不合”不可以随意删减,否则会造成语义的不完整或者不通顺。如:将例(2)中的“一言不合”删去,后面的“则五毒备施,鞭笞刳,无日无之,奢纵聚敛,民不堪命”则会缺少条件状语,整个句子的语句也就不合逻辑,无法成立。因为“一言不合”具有实指性意味,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动作,它还作为引起下一个行为动作的原因或条件。所以,这个时候的“一言不合”与下一个行为动作关联密切,在整个句子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这既表现在语义上,也体现在句法结构上的相关性上。

句法结构的相关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一言不合”可以单独使用,用来说明情况、引出结果,如例句(3)(6),在这里构成了“...一言不合...”的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和转折连词或条件连词并用,在句中共同形成转折、充当条件的作用,如例句(2)(4)(5),构成了“...一言不合(...)便 /则...”的结构。这两个小类的区别主要在于关联词的有无,根据不同的情况,关联词的有无对整个句子并无多大影响。因此,这个时候的“一言不合”在使用上比较自由,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以与其他关联词语搭配使用。通过综合上面两个小类的结构,可以进一步将结构概括为“...一言不合(...)(便 /则)...”。

(二)新生用法中“一言不合”的语音变化与结构义的分析。在语音上,传统用法中的“一言不合”整体上语调平缓,四个音节的发音长度切分较平均,具体语调随着所处的语境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而不同;而在新生用法中则是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语调——降调,即整个词组的重音落在“一”字上且音长较长,其他三个音节轻读且音长较短。

在结构上,新生用法中,“一言不合”的运用形成了一定的固定结构“一言不合,就... ”,而且几乎没有例外。在日常口语的交际情况下,“就”也可以省略,但句子相应谓位置需要有语音停顿(句中的“/”表示语用停顿),如:

(7)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一言不合/动手打人!

(8)一言不合,就毒舌!一言不合/毒舌!

(9)一言不合,就飙车!一言不合/飙车!

(10)一言不合,就结婚!一言不合/结婚!

(11)一言不合,就语出惊人!一言不合/语出惊人!

(12)一言不合,就拿了个第一!一言不合/拿了个第一!

可见,“就”虽然省略了,但它的功能意义并没有消失,也可以反过来说“就”不过是其功能范畴的语音实现而已,无论这一语音在具体语句中是否得到实现,这一功能范畴一直都存在。所以,“一言不合,就... ”是一个常用的固定结构,这就形成了一个构式,有其自身所赋有的构式义。

通过上文对“一言不合”的语音分析和构式分析发现,它的结构与现代汉语中“一X就Y”结构有相似之处。在这两个结构中,“一”都不表实指,关联词“就”在句中有相同的位置。若将“一言不合”看做“一X就Y”结构中的“X”项,这两个结构则完全相同。关于“一X就Y”结构的讨论不在少数,很多学者都有关于这一结构的分析与说明。

王弘宇(2001)指出,“在‘X就 Y’结构中,两项(X、Y)之间有紧随关系和倚变关系。”[2](P134-136)其中,紧随关系是第一性的,是最基本的语义关系;倚变关系是第二性的,是在使用中由紧随关系衍生出来的语义关系。而这两个关系对“一言不合,就...”结构也同样适用,如例句(7)(8),就是两个行为动作的前后紧随发生,“动手打人”“毒舌”是紧随着“一言不合”之后发生的;例句(9)(10)(11)(12)则是在紧随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倚变性,“飙车”“结婚”“语出惊人”“拿了个第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于“一言不合”而产生的。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条件或因果关系并非现实中的真实条件或原因,而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表面条件或原因。还有很多学者指出在“一X就Y”结构中前后两项具有因果关系,就“一言不合”的因果关系上文已有所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言。

王光全(2005)对于王弘宇(2005)一文的一些观点有自己的阐述,对“一X就Y”结构也有新的见解。如他说到,“该结构所表达意义的易成性,‘一X就Y’结构最常见的用例就是通过实施行为X极易达到Y的效果,如‘一学就会’、‘一治就好’、‘一听就明白’等。”[3](P17)这一语义特征在“一言不合,就...”结构中也有所体现。正因为是这样的情况,有人将“一言不合”理解为“动不动”(《人民日报 2016年度热词》),这样的替换可以使语句通顺,大体上语义相同,但是“一言不合(就)...”结构的妙处便不能完全表现,所以只能说是语义相似。王光全还对“一X就Y”结构进行了分类,甲类结构中包含了一个动作行为,而乙类结构中包含了两个动作行为,本文的“一言不合,就...”结构属于乙类。

关于“一X就Y”与“一言不合,就...”结构中两个“一”的读音不同,这是由于语音演变的规律造成的:“一”在平声前(即高平调和升调前)读阳平,即升调;在仄声前(即降升调和降调前)读去声,即降调。

综合新旧两种用法中对“一言不合”的结构的分析,我们认为“一言不合”及其结构还有一个特征:突发性。无论是传统用法还是新生用法,“一言不合”的使用都表达了第二个动作事件的突发性,即这一动作事件的发生不是说话者所预料的。如例(1)中,受话者并不知道“一言不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只有说话者说“则加膝坠泉之间”,才会知道。因此,“一言不合”所引出的动作事件等具有突发性,也正是这个突发性让说话者所传递的这个信息具有新闻价值。在这一价值的判断过程中,主观性得到了强化,因为要判断消息是否可以作为新闻传达给受话者,要将消息进行个人主观化的处理,这就使得这一结构的主观性得到强化。

(三)产生语义与结构变化的原因。总体上看,“一言不合”的语义及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语义的变化是概念义的逐渐虚化,由原来用以表示实际情况的较强现实性,虚化到只是意念上的不同,而且这个意念上的不同还是说话者所表达出来的主观意愿。比如“一言不合就结婚!”中,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并不知道,可以是如说话者所表达的那样,没有任何预示就直接结婚;也可以是结婚双方已经恋爱许久,考虑成熟,双方家庭也做好了充分准备,只是结婚的这个消息对于说话者而言比较突然而已。这与“一言不合”的使用过程中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有关,因为“不合”只是一个大体情况的描写,并没有定性定量,言语上的不合可能是大吵一架,也有可能是稍有口角,甚至只是说话双方在表达上有所不同。在使用的过程中,说话人的主观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体现,“一言不合”的具体内涵就会因此发生变化:以基本义为基础,走向虚化。正是这样的变化使得“一言不合”的不和谐性、不如意性逐渐消失,表达了一种中性的情感。

在结构上,历时地看,“一言不合”所形成的结构是不断成熟、固定的过程中。传统和新生用法中的结构分别是:...一言不合(...)(便 /则)...;一言不合(就)...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关联词前除“一言不合”以外的其他成分和关联词的存在与否。

首先,来看关联词前除“一言不合”之外的其他成分。从例句中可以发现,这些成分可以分为这几类:背景介绍或主语、句首关联词、与“一言不合”为并列关系的成分。发展至今,因为对话语境中对话双方可以根据语境、认知域等自行补充说明,出于语言经济性原则,关于背景或主语的介绍一般不再出现。句首关联词的消失则主要是因为“一言不合”结构的不断固化,关联词所表达的语义已经逐渐附加到“一言不合”的结构义上。正因为“一言不合”的结构义的不断固化与充实,这使得对其他并列成分的不断排斥,最终造成了“一言不合”的单一化,不再有并列成分。

其次,关联词的存在与否。传统用法中的句中关联词的有无是不确定的,此时“一言不合”与相关关联词的联系不固定。发展到新生用法中,“一言不合”已经固定与关联词“就”搭配,形成了固定结构。这是结构形成的过程,从刚开始的句首关联词与句中关联词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同与“一言不合”随机搭配,到句首关联词逐渐消失,句中关联词的逐渐固定。上文说过,新生用法中的“一”的读音较重且长,而句首关联词的存在则会限制这一语音的实现,从而限制整个结构的形成。所以,选择句中关联词既可以实现“一言不合”的语音变化,又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而句中关联词“就”的确立,则是汉语发展的选择。正如开始所说,词语是不断变化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便”“则”是基本词汇,使用频率高;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已逐渐为“就”所替代,所以在“一言不合”的结构中就确定了“就”的关联词语的固定位置。

综上所述,“一言不合”结构的形成与最终确立,是由于词语概念义的逐渐虚化和结构功能的不断固化。语义上,“一言不合”概念义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化以及表达意愿主观性的不断加深,使得“一言不合”的使用逐渐被赋予个人色彩,偏重对个人情绪的表现。结构上,形式上不断简化,整体结构形成了固定搭配,这使得结构义的概念得以确立。以基本语义为基础,概念义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结构的形成,语义与结构变化的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新生用法中的“一言不合,就...”的结构。当然,高频使用是推动这一结构最终形成的外部直接动力,任何言语结构,只有在不断使用中才能逐渐形成。

三、小结

本文分别从语义与结构两个方面的演变说明了“一言不合”及其结构发生的变化,进一步说明这些变化产生的动因机制。从这些方面的梳理来看,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影响“一言不合”及其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则。在了解了这些变化机制后,可以对“一言不合”结构的发展走向做出预测:“一言不合”的结构中的关联词“就”会逐渐消失,“一言不合”的结构义会更突出,语义虚化也会让“一言不合”的内涵更加抽象。

本文所讨论的“一言不合”相关问题,是当今网络环境下网络用语的影响不断扩大的一个例子。这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网络语言,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网络语也属于语言的一种,且已产生了巨大影响。正是由于网络语言的巨大影响力,尽量减少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势在必行,关于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规定开始应运而生。目前为止,对于网络用语的规范条例不多,还没有具体形成系统。如2016年已经出台了关于淘宝、天猫等网络平台的用语规范的通知,引起巨大反响。像这样对于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规定,会随着对网络用语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完善。所以,希望类似本文对一些网络用语的分析,对于网络语的研究能够具有一定意义。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弘宇.说“一 A 就 C”[J]中国语文,2001(2):134-140.

[3]王光全.也论“一X就Y”结构[J]汉语学报,2005(3):13-19.

[4]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熊仲儒.当代语法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靳开宇]

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Whenever We Disagree With Each Other”

Zhao Zhongl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1)

Facing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network language,this paper focuses on semantic and structural meaning changes of the network hot word “Whenever We Disagree with Each Other”,compar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usage,and try to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se changes can be found.In addition,a simple explanation of the purpose of writing and value are carried.

Whenever We Disagree with Each Other;semantic and structural semantic change;network terms

H07

A

2095-0438(2017)08-0081-04

2017-02-26

赵中丽(1991-),女,安徽滁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

猜你喜欢

关联词用法新生
高中挚友情谊长
Your high school friends are your lifelong friends
重获新生 庇佑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作”与“做”的用法
关联词的秘密
关联词的秘密
特殊用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