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音辨

2017-04-13杜玄图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方音专名阳平

鲁 杰 杜玄图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四川内江 641199)

“汶”(川)音辨

鲁 杰 杜玄图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四川内江 641199)

四川本地人读“汶川”之“汶”为wén,源自中古平声读音。受“大汶口”读音影响,现代汉语普通话推广和《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中,将“汶川”之“汶”订音作wèn,缺乏音韵依据。“汶川”之“汶”的音义源自“岷”,与“大汶河”之“汶”是毫无音义关联的两个词。wén音非方音,而是有着特殊音义来源的“专名音”,在词典的编纂中理应保留下来。

内汶川;阳平;专名音;方音;规范

汶川,之“汶”主流媒体皆读作wèn,为去声调。当地人皆读“汶”作wén,为阳平调。

就普通话语音规范而言,该字按社会“约定俗成”统读为去声调,无可厚非;就方言研究而言,阳平调读音的来源值得考察,其音读性质为专名音还是普通方音,值得探讨。

一、“汶川”之“汶”的中古音读

《广韵》中“,汶”有三音:①明母真韵平声“武巾切”,释义为“汶山郡”。[3](P29)②明母文韵平声“无分切”,释义为“黏唾”。[3](P30)③明母问韵去声“亡运切”,释义为“水名”。[1](P11“4)汶山郡”古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茂县一带,辖区涵盖今之汶川。问韵去声所释“水名”当为他地之河。可见,今“汶川”之“汶”在《广韵》中读作平声。

《集韵》中,“汶”有三音:①明母真韵平声“眉贫切”,释义为“《说文》:‘山,在蜀,湔氐西徼外’,或作、岷、汶”。[2](P34)②明母文韵平声“无分切”,释义为“水名,在鲁北”。[4](P37)③明母问韵去声“文运切”,释义为“《说文》:‘水,出琅琊朱虚东泰山,东入潍。桑钦说:汶水出泰山莱芜,西南入泲’。”[2](P155)显然,今“汶川”之“汶”在《集韵》中亦读作平声,有别于今山东“汶水”音读。

《广韵》《集韵》代表的是中古音,近代汉语中,依据声母的清、浊,中古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二调。四川“汶川”之“汶”的声母(明母)为次浊,故当读作阳平调,绝无读作去声之理。山东“汶水”之“汶”中古为去声,在近代汉语音变中,中古去声仍为去声,故今山东之“大汶河”“大汶口”等读作去声无误。

二、“汶川”之“汶”的音义来源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答问》中阐发其“古无轻唇音”这一上古声母研究结论时,指出:“汶山即岷山。”[5](P248)即轻唇的“汶”在上古与“岷”读音同,都是重唇音。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一条线索:汶川得名源于其水流自岷山(汶山),亦即岷江。唐《元和郡县图志》亦载:“梁置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4]汶水即岷江,岷、汶古音相通,故前引《集韵》中“、岷、汶”诸字皆“湔氐西徼外蜀山”(即岷山)之谓。可见,“汶川”之“汶”实源自“岷山”之“岷”。“岷”在《广韵》中为明母真韵平声“武巾切”,故“汶川”之“汶”中古为平声,其据明也。基于此,学术气息更为浓厚的《汉语大词典》,将山东“大汶河”“汶河”和“东汶河”之“汶”注音为wèn。根据文献通假、历代音义注释和反切折合今音规则,将与四川“汶川”相关的“汶”字注音为mín,释义为:

同“岷”。1.山名。《史记·夏本纪》:“汶嶓既蓺。”裴駰集解引郑玄曰:“《地理志》:岷山在蜀郡湔氐道。”按,《书·禹贡》“汶”作“岷”。2.水名。岷江。《战国策·燕策二》:“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一·封域》:“《志》云:岷江一曰汶江。”[5](P992)

《汉语大词典》音读因照顾“文献通假”和“历代音义注释”,故其声母音并未标作轻唇w,而是一仍“岷”之重唇m,相应地韵母作in。但声调作阳平,是符合历代音读、音(调)变规律和音义来源的。

三、专名音与方音的区别和规范

(一)方音。所谓方音,即“方言语音”的简称,指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区因语音历时演变而造成的读音差异,在标准音(普通话)确立后,不同于标准音(普通话)的即判定为方音。但该判定标准只是就语音系统而言。具体到某一个音节,除了方音系统的判定标准外,还有一个前提——“同一个词”,即具有相同的音义来源。

比如“鞋子”的“鞋”,在普通话中读作xié,在四川方言中多读作hái。二者声母和韵母不同,但有着相同的中古音来源(匣母皆韵平声“户皆切”),相同的意义来源(“履也”),而且在各自的系统中词义相同。因此,我们可以说“鞋”在四川方言中的hái音为方音。

(二)专名音。所谓专名音,是指某甲词虽然使用了与乙词相同的字形,但其词义与乙词完全无关,亦与其所使用字的本义或固有义无关。因这类甲词的词义多为某特殊义或专名义,所以,我们称甲词的读音为专名音,其音变的考量不能完全以乙词(或所用字的字音)为据。

这类专名音的产生多与同形(或借形)有关。

比如“龟兹”读作qiūcí,汉朝时西域北道诸国之一,国都延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因时人为音译梵语Kucina一词,借用汉语中与梵语音节读音相近的“龟”“兹”二字(或音节)来对译(文献中或又记作“丘慈”“邱兹”“丘兹”等),以使该词在汉语中能通过具体的字形呈现出来。就词义而言,“龟兹”与“龟”“兹”二字义无关。随着人们使用“龟兹”的固定化,其语音发展相对于“龟”“兹”二字,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大部分方言中,虽然“龟”“兹”二字的规范读音为guīzī,但作为固定搭配、表示特殊词义的“龟兹”还是读作qiūcí。

前文中,我们探讨的“汶川”之“汶”读作wén,“大汶河”之“汶”读作wèn,亦属此类。

(三)方音和专名音的规范。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行普通话规范工作。在各大方言区,普通话的教学、宣传和使用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通语(普通话)的普遍使用,是国家统一和社会融合的重要保障,毕竟方音的隔阂不利于人们的正常交流。因此,古往今来,“雅言”“通语”“官话”的建设都是国家语言工作的头等大事。

另一方面,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我们也呼吁保留这类“专名音”,既有对其音、义特殊性的考虑,又有保留地域文化、特殊语音文化的考量。所以,我们在各种点校文献的阅读中,常见到一些人名、地名的特殊读音注释。如南宫适(kuò),樊於(wú)期(jī),冒(mò)顿(dú),阏(yān)氏(zhī),吐谷(yù)浑,万(mò)俟(qí)卨(xiè),等等。因为这些“专名音”表达的是其特有的含义,承载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为“汶川”之wén音,当与“阏(yān)氏(zhī)”这类“专名音”一样,在推广普通话的洪流中、在词典的编纂中保留下来。

结语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推广中,因受山东“大汶河”“大汶口”之wèn音的影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7版和各大主流媒体将“汶川”之“汶”读作wèn,于语音演变角度,缺乏音韵依据。当然,作为一项规范工作,在不影响日常交流的前提下人为性地规定某音,亦无可厚非。但若想使得“规范”有依据、有学理,就应该尽可能地考量具体音义的特殊性及其源流。作为一种“专名音”,“汶川”之wén音理应保留其特殊性。

[1]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丁度,等.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钱大昕.潜研堂集(上)[M].吕友仁,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M].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五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 靳开宇]

H121

A

2095-0438(2017)08-0076-02

2017-03-14

鲁杰(1989-),女,河南焦作人,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史和方言。杜玄图(1987-),男,四川西充人,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音韵和文献。

猜你喜欢

方音专名阳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渠县方言本字考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古籍专名数据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
养子
专名问题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考察
《乡音正误》所载山西方音研究
乡村变迁与方音变化的性别模式——基于连岛社区的个案研究
论《古韵标准》中的方音假借现象
七十年前湖南方言入声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