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远东地区俄语汉源词研究

2017-04-13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汉源远东地区俄语

王 旭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俄罗斯远东地区俄语汉源词研究

王 旭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互相接触的,而操不同语言的民族间相互接触是语言接触的根本原因。语言成分的借用,正是语言接触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结果。文章在整理125个远东地区俄语汉源词基础上,从构词方式、使用领域、词形、派生能力、出现年代、使用语体、借用途径、发音特点及词义的变化等九个方面分别对这些词进行分类,并对这些词进行了认知度调查。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俄两国关系的深入,俄远东地区将会出现更多的有益于跨文化交际的汉源词。

俄罗斯远东;汉源词;语言接触

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很多的词语,它们有的从汉语里借音,有的从汉语里取义,更多的是音义兼纳;有的词流传久远且广泛,成为俄语基本词汇,有的只在某一地域范围内使用,还有一些只局限于行业内或非正式场合使用。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把这些词统称为“汉源词”,又因为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情况来看,远东地区都是俄罗斯与中国接触最多的区域,很多“汉源词”正是从这里借入俄语,因此我们把研究的视角放置于此。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俄语言接触概述

对于俄远东地区来说,汉俄语言接触主要开始于近代,过渡于现代,发展于当代,但古代汉俄语言接触的结果也影响到该地区。

近代阶段主要指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这一时期,是汉民族大量移民东北屯垦,成为东北的主体民族时期,也是中俄两国政治外交不平等时期,此阶段清政府与沙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大量的土地被吞并从客观上促进了汉俄民族的被动接触,俄远东地区的汉俄语言接触也由此阶段开始。现代阶段主要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中俄两国关系起伏不定。此阶段前、中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俄远东地区的汉俄语言接触发展缓慢,而中国北方地区因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沙俄贵族的流亡却成为汉俄语言接触的阵地,产生了大量的汉语俄源词,与此同时,汉语也在影响着俄语,当修建中东铁路的大批俄国工人、被沙俄贵族裹挟来华的大量俄罗斯百姓回到远东地区,也把汉俄语言接触的痕迹带回了俄罗斯。此外,大量的赴俄留学生以及撤回的援华俄技术人员,也把汉语元素带到了俄语中去,这些都为俄语汉源词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当代阶段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此阶段是俄远东地区汉俄语言接触的频繁时期。受国内、国际形势的影响,中俄两国在诸多领域展开深入合作,2010年发表了《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而俄远东地区就是两国“亲密接触”的主要区域之一。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对俄远东地区开放的口岸已达20多个,为中俄客商及务工人员提供互通机会。此外,两国十分注重文化交流,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举办了“中国俄罗斯年”和“俄罗斯中国年”。教育方面,截至2016年,中国在远东地区建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经超过10个,大量的俄罗斯学生在此学习汉语的同时也有大批远东学生来华学习,而赴俄远东地区学习俄语的中国学生数量更大。政治互信,经济互补,军事互助,文化互学以及教育互通为远东地区汉俄语言的接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很多俄语汉源词就在这个时期发展而来。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俄语汉源词实例

笔者曾在俄罗斯远东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纳霍德卡分校工作两年,期间收集到俄语汉源词125个,这些词来自词典、文献、网络媒体、与俄罗斯人交流以及对从事服务行业人员的访谈。我们在每个俄语单词后面加上拉丁字母拼写法,以便非俄语学习者拼读。所收集的汉源词以俄文字母表为序,如下:

“Б”组8个:

Байцзю [bajcziu]白酒、бадьян [badian](八角)багуацюань [baguaciuan](八卦掌)或Багуачжан[baguachzhan](八卦拳)、баоцзы [baoczy]包子、байхуа[bajhua](байховыйчай)[bajhovyjchaj])(白毫茶)、бацзицюань[bacziciuan](八极拳)

“В”组5个:

Вэйшэнцзень[vejshenczen](卫生间)、вок[vok](炒锅)、вэйчат[vejchat](微信)вонючийтофу[voniuchijdofu](臭豆腐)、Ван[van](王:君王)

“Г”组词个:

Гаолян[gaolian](高粱)、гоминдан[gomindan](国民党)、гуняры [guniary](菇茑)、губоро[guboro](锅包肉)、ганьбэй[ganbej](干杯)

“Д”组7个:

Дацзыбао[gaczybao](大字报)、даосизм[daosizm](道教)、д а о [dao](道)、джонка[dzhonka](舟)、дим-са м[dim-sam](蒸饺或点心)、даба[daba](大布:麻制粗布)、динь[din](斤)

“Ж”组5个:

Жемчуг[zhemchug](珍珠)、женьшень[zhenshen](人参)、Жэньминьби[zhenminbi](人民币)、Жэньминьжиб а о[zhenminzhibao](人民日报)、жэнь[zhen](仁)

“И”组2个:

Инь [in](阴:哲学概念)、Институт Конфуция[institutkonfuciia](孔子学院)

“К”组14个:

Кетчуп[ketchup](番茄酱)、коутоу[koutou](磕头)、Китай[kitaj](中国)、кумкват[kumkvat](金橘)、кунфу[kunfu](功夫)、кан[kan](炕)、куня[kunia](姑娘)、книга[kniga](书)、каган[kagan](可汗)、калган[kalgan](高良姜)、каолин[kaolin](瓷土)、Конфуций[konfucij](孔子)、Конфуцианство[konfucianstvo](孔子学说)、куай[kuaj](块:货币单位)

“Л”组8个:

Личи[lichi](荔枝)、лунцзин [lunczin] 龙井(茶)、лоба [loba](萝卜)、лаобань [laoban](老板)、лаовай[laovaj](老外)、лянсин[liancin](凉性茶)、лындао[lyndao](领导)、лян[lian](两:计量单位)

“М”组词8个:

Манты[manty](包子)、маотай[maotaj](茅台酒)、мачжан[machzhan](麻将)、манзы[manzy](满子:对满、汉族人蔑称)、мейзу[mejzu](魅族:品牌名称)、микрописьмо[mikropismo](微信)、мифань[mifan](米饭)、мафань[mafan](麻烦)

“Н”组1个:

Нихао[nihao](你好)

“О”组1个:

Одинпоясиодинпуть[odin poias i odin put](一带一路)

“П”组7个:

Пиньинь [pinin](拼音)、пуэр [puer](普洱茶)、пак-фонк [pak- fonk]( 白铜)、Пекинская утка[pekinskaia utka]( 北京烤鸭)、пипа [pipa]( 琵琶)、Путунхуа [putunhua](普通话)、пицзю[picziu](啤酒)

“Р”组1个:

Рамэн[ramen](也作Лагман[lagman])(拉面)

“С”组4个:

Сяоми[siaomi](小米:品牌)、Саимпан[saimpan](舢板)、Соевый соус[soebyj soys](酱油)、соевая жидкость[soebaiazhdkost](豆浆)

“Т”组6个:

Таобао [taobao](淘宝网)、тайфун [tajfun](台风)、Тайцзицюань [tajcziciuan](太极拳)、тофу [tofu] (也作доуфу[doufu])豆腐、танхулу [tanhulu](糖葫芦)、тайша[tajsha](太师:加尔梅克族、满族、布里亚特民族的官名

“У”组3个:

Улянъе[uliane](五粮液酒)、Улун[ulun](乌龙茶)、Ушу[ushu](武术)

“Ф”组4个:

Фэнтёхза[fentyehza](粉条、粉丝)、Фанза[fanza](房子)、Фанза [fanza](或Фанзовый [fanzovyj])(纺绸)、Фэншуй(也作фэн-шуй)[fenshuj](风水)

“Х”组10个:

Хунбао[hunbao](红包)、хуавей[huavej](华为:品牌)、ханьцзы [hanczy](汉字)、хуацяо[huaciao](华侨)、хунхуз[hunhuz](红胡子)、хутун[hutun](胡同)、Хайэр[hajer](海尔:品牌)、Харбиский салат[harbijskij salat](哈尔滨凉菜)、херфанить[herfanit](吃盒饭)、хунвейбин[hunvejbin](红卫兵)

“Ц”组6个:

Цзяоцзы[cziaczy](饺子)、ципао [cipao](旗袍)、цигун[cigun](气功)、цзюцай [cziucaj](韭菜)、цхэсо[cheso](厕所)、цзяо[cziao](角:货币单位)

“Ч”组6个:

Чай [chaj](茶)、чау-чау [chau- chau](松狮犬)、чэнъюй[cheiuj](成语)、чумиза[chumuza](臭糜子)、чифанить[chifanit](也作чифанка[chifanka]或чифань[chifan])(吃饭)、чусуча[chusucha](绸子)

“Ш”组8个:

Шарпей[sharpej](沙皮狗)、Ши-тцу [shi- tcu](狮子狗)、шаоцзю[shaocziu](烧酒)、шамора[shamora](也作шамо [shamo])(沙滩)、Шэн[shen](笙:乐器)、шифак[schifak](师傅)、шанлянить[shanlianit](商量)、шёлк[shelk](丝绸)

“Э”组2个:

Эрху[erhu](二胡)、Эрготоу[ergotou](二锅头)

“Ю”组2个:

Юань[iuan](元)、Юаньбао[iuanbao](元宝)

“Я”组2个:

Ян[ian](阳:哲学概念)、яблоко фуджи[iablokofudzhi](富士苹果)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俄语汉源词类型

(一)从构词法的角度可分为音借汉源词、汉俄混合词和意译汉源词。“西方文字表音,吸收外来概念主要用音译或转写方式,这虽是与文字类型有关,但也与语言特点有关。”[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P66)俄语即如此,在125 个汉源词中,有114个是音借词,约占词语总数的91%,此处不一一列举,但其中有两个比较特殊,一个是Чау-чау(松狮犬),它的发音来自于英语“Chow- chow”,因此它的原语言是英语,但源语言是汉语,所以它不属于严格意义的音借汉源词;另一个词是вэйчат(微信),“微信”的英文是“WeChat”,“We”和“微”是谐音,这里之所以用谐音而不用翻译,是因为“微”文化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节点,自微博流行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微X”,所以“微信”开始使用“微”也是基于中国的“微”文化。但国外用户不理解“微”文化,故不能直接翻译,用谐音“We”翻译过来刚好也讲得通,外国人也能一看“WeChat”便知其用途。вэйчат(微信)有一半的发音来自汉语,一半的发音来自英文,也不能算严格意义的音借汉源词。

戴昭铭先生(1996)曾指出:“半音译半意译和音译加类名两种形式由于音译部分已被汉化(意象化),又有汉语语素,已经不能算严格意义的音译词,实际上是汉外混合词,外来的特征已经很不明显。”[2](同上,P67)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汉语,同样适用于俄语。我们搜集的汉俄混合词或词组有6 个,约占总体的5%,它们分别是:Конфуцианство(孔子学说)、Институт Конфуция(孔子学院)、Пекинская утка(北京烤鸭)、Харбиский салат (哈尔滨凉菜)、вонючий тофу(臭豆腐)、яблокофуджи(富士苹果)。“Конфуцианство”以孔子的音借词为词根加上构词后缀“анств”和词尾“о”而成,这个词是“Конфуций”的派生词,是俄语吸收汉语词汇并改造成本民族语言的一个体现;“Институт Конфуция”在俄语中是一个词组,前半部分是“Институт”是“学院”,后半句“Конфуция”来自汉语的“孔夫子”的发音,这是一个典型的汉俄混合词;“Пекинская утка”和“Харбиский салат”都为前半部分借音,后半部分意译的形式,而вонючий тофу(臭豆腐)则相反。

意译俄语汉源词有5 个,约占总词汇的4%,分别是микрописьмо(微信)、Один пояс и одинпуть(一带一路)、шёюлк (丝绸)、соевый соус (酱油)和соевая жидкость ( 豆浆)。“микрописьмо”是“вэйчат(微信)”的另一个说法,“микрописьмо”是“микро(微小)”和“письмо(信)”的合成词。“шёюлк”在俄语中的意思是丝状物,是对汉语“丝绸”的意译;“Одинпоясиодинпуть”是“Одинпояс(一条带子)”与“один путь(一条路)”的合成词组,其中“и”是连词“和”,上面两个词的词意是直接对译过来的,而下面两个词则是转译的。“酱油”是“соевыйсоус”是“соевый(大豆的)”和“соус(酱)”的合成词组;“соевая жидкость”为“豆浆”,是“соевая(大豆的)”和“жидкость(液体)”的合成词。

(二)按照使用领域不同可分为生产、生活类俄语汉源词,文教、艺术类俄语汉源词以及政史、经济类俄语汉源词。生产、生活类俄语汉源词有94 个,约占总量的75%,如:байцзю 白酒、вок(炒锅)、вэйчат(微信)、чумиза(小米)、гаолян(高粱)、губоро(锅包肉)、ганьбэй(干杯)、Таобао(淘宝网)、кан(炕)、даба(大布)、динь(斤)、жемчуг(珍珠)、женьшень(人参)、пицзю(啤酒)、Сяоми(小米:品牌)、рамэн(拉面)等。

文教、艺术类俄语汉源词有20 个,占总量的16%,如:багуацюань(八卦掌)、Эрху(二胡)、Шэн(笙)、Пипа(琵琶)、Чэнъюй(成语)、цигун(气功)、кунфу(功夫)、Ушу(武术)、Ханьцзы(汉字)、Пиньинь(拼音)、дао(道)、Даосизм (道教)、багуачжан (八卦拳)、Тайцзицюань(太极拳)、жэнь(仁)等。

政治史、经济类俄语汉源词有11 个,占总量的9%,如:(国民党)Гоминдан、дацзыбао(大字报)、хунхуз(红胡子)、манзы(满子)、хунвейбин(红卫兵)、ван(王)、хуацяо(华侨)、Китай(中国)、каган(可汗)Одинпояс и один путь(一带一路)等。

(三)按照词形划分,可分为名词性俄语汉源词、动词性俄语汉源词和形容词性俄语汉源词。其中名词性俄语汉源词有121个,动词性俄语汉源词3 个,分别为херфанить(吃盒饭)、чифанить(吃饭)、шанлянить(商量),形容词性俄语汉源词有1 个,为байховый(白毫茶)。

(四)按照派生能力,可分为强派生能力俄语汉源词、弱派生能力俄语汉源词和无派生能力俄语汉源词。

强派生能力的俄语汉源词常为那些已经进入俄语的基本词汇,使用者常常不知道这些词与汉语的关系。这些词有3 个,分别是:чай(茶)、шёлк(丝绸)、Китай(中国)。чай(茶)的派生词很多,如чайный(茶叶的)、чайница(茶叶罐)、чаепитие(喝茶)等。шёлк(丝绸)的派生词如:шёлковый(丝绸的)、шёлковица(桑树)、шёлкопряд(桑蚕)等。Китай(中国)在俄语中不仅有派生词,还成为了姓Китаев,它的派生词如:китайский (中国的)、китаец(中国男人)、китаянка(中国女人)等。弱派生能力俄语汉源词只能派生出少量词的词,这样的俄语汉源词也不多,如Конфуций(孔子),它派生出Конфуцианство(儒家学说)、жемчуг(珍珠),它派生出жемчужница(珍珠蚌)等。无派生能力的词较多,占总词量的90%以上。

(五)按照出现年代划分,可分为古代俄语汉源词、近代俄语汉源词、现代俄语汉源词和当代俄语汉源词。古代俄语汉源词并不多,能找的基本都已经成为俄语的基本词汇,如Чай(茶)、шёлк(丝绸)、Китай(中国)、Ван(君王)等,这些词一般是通过中国的少数民族或西方传入到俄罗斯的。近代俄语汉源词也不多,主要由于这一地区的俄罗斯人在这一时期与中国人接触有限,这样的词如манзы(满子)、каган(可汗)、тайша(太师)、даба(大布)等。现代俄语汉源词的数量要多于前两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出现的俄语汉源词如:Гоминдан (国民党)、дацзыбао (大字报)、хунхуз(红胡子)、хунвейбин(红卫兵)、хуацяо(华侨)等;当代俄语汉源词是数量最大的一部分,这样的词如:вэйчат(微信)、Таобао(淘宝网)、губоро(锅包肉)、ганьбэй(干杯)、Одинпоясиодинпуть(一带一路)личи(荔枝)、лунцзин(龙井茶)、лоба(萝卜)、лаобань(老板)等等,当代俄语汉源词占所有词汇的80%以上。

(六)按照使用语体可分为口语俄语汉源词和书面语俄语汉源词。绝大部分的俄语汉源词都存在于口语中,只有一些概念、术语、专有名词类的词存在于书面语当中,如Одинпоясиодинпуть(一带一路)、жэнь(仁)、инь(阴)、дао (道)、Конфуций (孔子)、Пиньинь (拼音)、Жэньминьби(人民币)、Жэньминьжибао(人民日报)等。口语俄语汉源词又可分为三类,一是在全民范围内知晓度极高的;二是在区域范围内知晓度极高的;三是小范围内或某语境下中临时借用的。

第一类一般已经进入俄语的基本词汇,如:Китай(中国)、шёлк(丝绸)、Чай(茶)、жемчуг(珍珠)、женьшень(人参)、книга(书)、Жэньминьби(人民币)、Фэншуй(风水)、Ушу(武术)кунфу(功夫)、кумкват(金橘)、кетчуп(番茄酱)等。第二类指在远东地区口语中使用而并非全俄范围内皆使用的词,фэнтёхза(粉条)、тофу(豆腐)、куня(姑娘)、губоро(锅包肉)、фанза(房子)чифанить(吃饭)等。第三类常出现并使用在长期与中国人接触的俄罗斯人及中亚雇员中。这些词一般是汉语的口语词,在俄语中有其对译词,为使用方便、拉进彼此感情或展示“汉语水平”而使用,这样的词如:ганьбэй(干杯)、лаовай (老外)、лындао (领导)、пицзю (啤酒)、мифань(米饭)、мафань(麻烦)、щифак(师傅)、цхэсо(厕所)、цзяоцзы (饺子)、херфанить (吃盒饭)、шанлянить(商量)等。

口语中这三类汉源词有可能发生功能性的转化,即由于使用频率或范围的扩大而被更多的人所知,比如чифанить(吃饭)、Фэнтёхза(粉条)、губоро(锅包肉)等,最初只是小范围内或某语境下中临时借用的俄语汉源词,但慢慢成为了区域范围内知晓度极高的俄语汉源词。而有的区域范围内知晓度极高的则转变为全民范围内知晓度极高的,如Фэншуй(风水)、Ушу(武术)、кунфу(功夫)等。这种转变的过程是词汇扩散的结果,这种扩散不仅存在于地域或行业间,也存在与不同的年龄段中,接受新鲜事物快的俄罗斯年轻人会先接受一部分汉源词,并把它们扩散到中老年群体当中,比如Таобао(淘宝网)、микрописьмо(微信)、Хуавей(华为)、Сяоми(小米)等。

(七)按照借用途径,又可分为直接借用的俄语汉源词和间接借用的俄语汉源词。前者占绝大部分,只有少数词语是间接借用的。如:кетчуп(番茄酱)是从汉语方言借入欧洲,后借入到俄罗斯。“Китай(中国)”一词是俄语对“契丹”一词的音译,后来俄罗斯人就把中国称为“Китай”。“Чау-чау(松狮犬)”的发音不来自汉语,而来自于英语,但是英语的词义来自于汉语,因此这个词也是间接借入到俄语的。“вэйчат(微信)”虽然可以说是直接借入俄语,但是与其他直接借入的汉源词不同的是:它在汉语中是以半音借半英语词形式存在的,作为汉语中的一个字母词借入到俄语中去,相比之下,“микрописьмо(微信)”这个意译词的借入则更为直接。

(八)按照发音特点,还可分为来自汉语方言区的俄语汉源词和来自非方言区的俄语汉源词。前者指那些从俄语的发音特点判断,具有较为浓重汉语方言色彩的词。来自北方方言的,如ципао(旗袍)、утун(胡同)等,尤其是来自东北方言的,如Фэнтёхза(粉条子)、хунхуз(红胡子)、куня(姑娘)、гуняры(菇茑)、Фанза(房子)、чумиза(臭糜子)等,这些词的发音具有较为明显的东北话特点。除来自北方方言区,有些词来自于南方方言区,尤其是粤语。这样的词如:вок(炒锅)дим-сам(蒸饺或点心)、кумкват(金橘)、кетчуп(番茄酱)等。后者源自普通话(包括已进入普通话的方言词)。

(九)按照词义的变化,还可分为词义有变化的俄语汉源词和词义不变的俄语汉源词。前者占绝大部分,后者虽少却值得注意,如“кетчуп”原指腌鱼汁,现指番茄酱。“манты”原指馒头,现指俄罗斯包子。“дим-сам”原指点心,现指蒸饺一类食品。上述几个词在词义上具有了明显的改变,而下面几个词在词义上发生了扩大或者缩小的变化。“Манзы”原是对满族人的音借,但后来词义扩大到对远东地区满族和汉族等中国人的统称,且具有一定性质的贬义。“Китай”原指契丹部落,后词义扩大到指称整个中国。“Фэнтёхза”原指粉条,现指粉条、粉丝或米线等。

结语

俄语汉源词的产生是汉俄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而国家政治、经济实力是语言接触的助推器,古代和当代汉源词的产生即为证明。汉唐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在输出中国商品的同时,也输出了中国的文化,外语中的一些汉源词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如今,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的提出,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接触势必越来越多,语言接触在其中会扮演重要角色,而俄罗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经济体,汉俄语言接触势必更加频繁、深入和广泛,新的俄语汉源词也必将随之产生,继续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活力。

[责任编辑 靳开宇]

H35

A

2095-0438(2017)08-0071-05

2017-03-21

王旭(198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对比。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俄罗斯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话语研究”(16CYY065)。本文系黑龙江省语言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参会论文。

猜你喜欢

汉源远东地区俄语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汉源彩塑
乡村振兴的汉源实践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体育资源互补性合作可行性研究
汉源乌斯河铅锌矿床矿相学特征
汉源的山区农业现代化之路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俄罗斯远东林业产业集群:俄中合作的现实与潜力
当代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俄汉洋泾浜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