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

2017-04-11王定航

四川体育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价值目标体育

王定航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

王定航

西华大学,四川成都,610039。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受体育价值的影响和制约,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明确目标;正视教学功利观及注重发展和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多元化价值取向交叉融合发展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体育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研究

高校教学改革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学改革成效也日益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通过多年的实践,改革也在逐渐地推广与深化,并持续地巩固改革成果。

1 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因,价值取向是一种超前性的观念与理想选择的活动,其形成基础是对理想的抉择与追求,他具有实践性,其主要功能是帮助主体进行价值取向的选择,所以对主体自身有较大影响。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尊重价值取向即是尊重人性发展,所以要把价值取向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原则,而且价值取向的选择是衡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价值合理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论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其中包含人本价值取向、目标价值取向、功利价值取向和发展价值取向,既是阐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也是研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落脚点。

2 人本价值取向

2.1 人性化体育教学

人性化教育是将人的内在属性为基础,尊重以人为本,把人的内在需求、个性化发展首要目标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则是根据人性化教育的思想,按照人性的成长规律实施的体育教学活动。这种重视人性自由发展的教育观念,对学生全面的发展及追求生命、生活质量的要求有着推动作用。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理念不仅要深植在技术教学思想、终身体育思想中,还要贯穿于体制教学思想、健康教育思想中。

2.2 从学生身心需求出发完善体育教学

(1)学生作为教学改革主体,就要从关心学生心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出发。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即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方法、态度、评价、理念及体制的设置,均要关注人性要素,以人的本性为基础,因材施教,以激发人的潜能为目标,并逐步摒弃老旧的灌输式教学法。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划分出学生不同的体质和体能水平,再按照学生的兴趣、喜好、意见来设置难易、强弱不同的课程内容,赋予学生择课自由,充分体现其人性尊严。最终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受益,帮助其提升多种运动能力、身体锻炼技巧及各项身心素质,并得到全面的发展。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的发展需求也相应的会产生变化,所以要即是更新体育教学课程、运动项目选择。不能只沿用传统教学内容与方式,要适时创新,可将传统与时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相结合。

(2)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不能舍本逐末,对于基础的身体素质学习内容不能更改,还要强调其重要性作为选项课的规定性考核内容。以此为前提,帮助学生打好身体素质这项基础要求,才能使其在多种独具体育魅力的运动项目中,获得锻炼价值,体会运动内涵,身心体验都得到升华。只有将培养基础身体素质的特定运动项目与获得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多选性运动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服务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

(3)个体差异化评价应普遍运用在体育教学的评价方法中。如果只关注评价的结果即只关注结果的绝对量化——唯分数论,就会忽视了个体运动能力的客观性。所以在教学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个体之间的先天身体条件影响的不同运动基础,更不能忽视了学生后天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态度。教育部门、学校、老师需清醒的意识到何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比只在乎成绩与分数更为重要,如此才能守住学习体育的初衷,才能展现体育教学结果的公平性,更能全面如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个动态过程。

3 目标价值取向

体育教学中应该把“教”作为首要工作,依次展开并挖掘“教”的内涵。追求“教”的目的,即为什么而教;教学内容,即教什么;教学后的收获,即如何评价教学工作。这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源动力即追求目标。

3.1 设定切实可行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当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实施中教学目标中,未能将学生受体育教育的个人目标与其未来在社会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设定体育教学目标应把关注点集中在学生当前状态及未来的发展上,让其在身体、心理、社会发展三方面一齐得到收获。还应侧重学生的运动兴趣,将重点放在兴趣与教学,运动项目及运动理念的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3.2 更新教学改革目标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首要教学目标,并顺应时代要求转变教学观念,目标的发展要逐渐趋向健康要求、个性要求和满足终身需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参与运动的意识,帮助其掌握一至两种运动技能、锻炼方法及运动兴趣,是实现高等体育教育目标价值取多元化转向自主运动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体育教学不是以抽象的完人为依据,来设定教育目的,而是按照社会需要来规划学生的发展,以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最终要以满足社会需要来衡量体育教学的成果。

3.3 完善教学模式以实现改革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确定了身体、心理、社会需求三方面的发展,逐渐深化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内容的制定上,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需兼顾学生的身体、心理平衡发展的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当前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除了教学大纲要求的课程外,还要增加学生所需的、感兴趣的选项课。

体育教学模式的设立,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习得,并提升体能、技能水平;还要关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与自我保健意识的培养。

4 功利价值取向

功利价值取向是一种处在教育质量政策中的外在目标,追求从教育中获得物质利益、工具价值。以工具性和实用性为其重要特性;以获得显性的效益为其准则;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并提升综合国力为发展目标和方向。

计划经济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是实现国家政治目的的工具,主要服务于培养国家的上层人才。国家意识控制体育教学的开展,表现为统一体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考评标准。

市场经济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更要强调体育教学是有计划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并满足学生的自由发展需求。

高校体育教学是追求功利的,无功利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但当前高校教学价值观上存在的重要问题——只重视眼前、局部的需要,满足片面的需求,这种狭隘的教学功利价值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因此,要扭转把学生能力限制于某一具体的体育教学专业知识中的状况,即要培育成为全面的人,是身心、德才、情趣、境界全面发展,并具备体育运动知识能力的“通识人才”。

根据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高校体育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社会经验,培养终身体育的社会活动,即具有传习体育技能促进个体维护健康发展的功能,又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功能。因此,整合运动技能传承、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三者联系的体育教学改革必然是今后发展之路。

5 发展价值取向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体育与身体、心理、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了体育价值取向从“增强体质”到“促进健康”又到“满足社会需求”的境界提升,明确了体育价值观中的“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统一和协调发展,体现了高校体育教学满足个体发展价值取向与适应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统一,并让体育价值的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得到协调发展与统一。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4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从未来对人的素质的高度要求和对人的教育提出的新的构想。就体育教育而言,人对体育的需要既有生物层面———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更有心理需求,即通过体育运动和竞赛来满足人的精神内化、品格形成、实现自我、体验生命的价值和主动性的人本价值的需求,并达到满足人的超越自我和精神升华的需要。体育教学作为特殊的教学过程,他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价值,体育本身就凝结了人类的竞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和奋发向上的卓越品质。他与生具有的那种不断肯定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魄力和精神,正是我们人类今天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普适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高校体育教学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界限已经模糊,课堂不再是必要的学习空间,高校体育教师正逐渐失去了知识传授人的地位,这些因素对高校体育教学和高校体育教师形成的不可低估的冲击。

中国高校体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力度不足其他传统行业。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普通高校由于教育资源限制,仍然采用“一个尺寸适合所有人”的大工业化的批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资源制度化的评估和督导问责机制缺失,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教与学模式陈旧,所以导致体育教学的学习结果评价体制单一化现象严重,体育教学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单调、片面,缺乏个性化、多元化。

究其原因,是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缺乏深入考量,没有把握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相关关系。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创新性和协同性,顺应大数据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

6 结束语

以“人本、目标、功利、发展”4种价值取向为切入点把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是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和高校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发展进行的教学改革,而不是以一种思想、一个目标、一种模式,千篇一律地去实施教学活动,并逐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

[1] 赵顺来.试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01):17~19.

[2] 秦 婕.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发展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6):23~25.

[3] 袁海强,等.试析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与“育人为本”之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7):9~11.

[4] 孙国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价值取向研——基于《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及其配套政策文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5(01):39~42.

[5] 石先彬,袁海强.探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之价值取向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01):105~107.

[6] 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02):105~109.

[7] 黄 敏,陈英军,李亚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学刊,2011,18(05):78~81.

[8] 周新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2014(04):105~106.

[9] 龙和文.析体育价值取向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教学探索,2013,21(01):74~75,92.

[10] 袁海强,左新荣.试析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与“育人为本”之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7(02):952~954.

[11] 甘容辉,何高大.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5,346:70~76,90.

[12] 陈 敏.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人本主义心理教学观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3] 施 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展望,2016,20:224.

Research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WANG Dinghang

China Wes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China.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fluenced by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valu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urrent PE teaching reform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people-oriented,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utilitarian view an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as the center, diversified value orientation cross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research.

Teaching reform; Value orientation; Research

1007―6891(2017)06―0124―03

10.13932/j.cnki.sctykx.2017.06.32

G804.8

A

2017-05-19

2017-10-11

猜你喜欢

价值目标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粒米的价值
2016体育年
“给”的价值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