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察体育教育发展策略研究——基于体育文化的视角

2017-04-11刘富顺

四川体育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警务职业

刘富顺



警察体育教育发展策略研究——基于体育文化的视角

刘富顺

浙江警察学院警体部,浙江杭州,310053。

警察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既是当前警察院校警体教育改革的实际,也是适应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及其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体育“文化”的视角,结合警察院校警体课程设置的阶段性特征,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体育“文化”的指引下指明施训方向,创新训练体系,旨在为今后警察体育教育训练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警察体育;体育文化;策略;研究

在治安形势日益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警察体育教育训练课程的改革及科学发展对提升公安民警的核心素养及实战应用能力有其重要的作用。警体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员的警务技战术水平及现场处置能力,但实训中具有警察职业属性的警察体育训练仍摆脱不了旧有的根基,在理念上不能真正体现出现代警察专项实战训练的阶段性特征与区域经济转型期的社会发展诉求。这一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反应出了当前警体教学研究上的一种精神上的欠缺,即警察体育“文化”意识上面的“超越”。本研究基于体育“文化”的视角,结合警察院校警体课程设置的阶段性特征,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体育“文化”的指引下指明施训方向,创新训练体系,旨在为今后警察体育教育训练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1 警察职业范畴下体育训练的“本能”特征

所谓警察职业范畴,是指现阶段警察在职业化发展的征途中所体现出的“文能妙手办案,武能一招制敌”的高效能的警务实战能力。警察体育训练的“本能”及身体“运动”可从以下三个阶段加一阐释:专项体能储备阶段、专项技能转化阶段、实战应用能力提高阶段。这三个阶段从表面上看各有其独特的训练体系特点,但在运动训练本质上又隐含着“递进式”的潜在联系,良好的体能储备是专项技能训练的前提与基础,高效的专项技能决定了警察实战应用能力的水平高低。因此,在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了警体教育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其目的是在警体教育“贴近实战”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结合警察身体素质训练的“本能”特征,对警察体育训练课程建设及教学训练体系大胆进行调整与完善,最终为警体教学与训练服务。

2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警体教学理念的“超越”

警体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民警的身体素质,强化“战术性”意识、提高现场处置能力。这一目的可以清晰的看出:警体教学不仅仅只停留在简单的基本身体素质训练、简单的抓捕技能的层面上,而是一种职业理念的“超越”,即“文化”的追求。这一提法在不同的角度往往引起相关学者的疑问与鞭策,特别是毕生探索于运动训练实践或枪械与警械的应用技巧的专家学者,他们在主观意识上往往只重视应用而忽略警察体育潜在的文化范畴(即战术意识的培养),就会失去警察职业本质的意义。因此,在警体教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重视专项技能提高的同时,也应强调警体教育的“超越”即“文化”的追求。

3 警体教育“文化”内涵的弱化

“文化”是一种精神,同时也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内驱力。警体教育也不例外,但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警察执法的职业性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原来的身体执法向科学性执法方向发展,在现场处置过程中也趋于新的执法理念及“文化”的传承。这与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今后体育发展的新趋势是由“奥运强国”向“体育强国”发展,这一“质”的改变为今后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警察体育作为一项特殊的体育形式,其传承与发展应有其职业性的诉求,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变革,警察体育训练的职业性仍无独特之处,咎其原因是其缺乏精神的支撑即“文化”的根基。

3.1 警察体育“文化”认识上的欠缺

体育教学不仅是对肌体的建构过程,更是精神成长的建构过程,是对“心力、胆力、体力”的综合培养,训练期间需要精神与毅力的支持。警察体育训练仍旧沿用传统的训练模式,过度的强调速度、力量的训练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身体素质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在重视身体训练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警体训练的精髓。在中国古人看来,“任何技术与知识都没有特别重大的独立存在价值”,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强调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身体技能,只是警察体育训练的基本要求,而成就理想人格,掌控警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战略才是其根本任务。警察体育训练在其发展的历程中由于忽视了“文化”这一基点,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成效亦不尽人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文化”的欠缺使警体训练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精神”这一主线,势必影响警体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

3.2 警体教育的功利性迫使“文化”边缘化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孕育着未来警体教育的发展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经验心之建构,是人生征途中的现实需要,而超验心之彰显,则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与最高境界。警体教育亦如此,但纵观目前警体教育的客观现实,不得不令人担忧,富含功利性的训练理念禁锢了其内在品质的超越。训练不能充分体现警察职业性的内在需求,把教育的重心简单偏面的只看成身体素质的提高,先进装备的研发与追求,认识上的误区偏离了警体教育的初衷,这和警察职业教育意识的健康引导不无关系。“贴近实战,服务实战”是目前教育训练的根本任务,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极具功利性的客观“现实”淡化了警察体育“文化”这一精神支柱。“文化”的边缘化势必影响警体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其迷失健康发展的方向。

3.3 教官经验心的驱使也影响到“文化”的传承

任何一项职业的教育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只有读懂这一职业的精神所在,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把握发展的方向。当前警察教官团队可以说是“经验心”的典型代表,他们对警体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付出毕生的精力,不论是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是精湛技战术的传授都无可挑剔,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警察职业性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达到了警体教育的一个了不起的现实目标。但纵观全局,警体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如此,它会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准自己的角色,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与实践。调查结果显示,90%左右的教官都是体育院校毕业的教师,身体素质训练的专业性对警体教育短期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对警察这一特殊职业的本质属性的理解还具有偏面性,急于功利的完成当前目标的心理倾向势必影响警察体育文化的传承。

4 现阶段警体教育的“文化”重塑

“文化”是一种意识,有其本质的属性。随着警察执法环境的变化,由于缺乏警体教育文化的正确引导,越来越多突发事件的出现常常使我们措手不及。简单的说就是每次警体教育的改革都是民警或群众在现场付出沉重的代价以后才开始组织研究分析,而不能根据警体教育文化的发展规律及时进行研判,做好预期准备,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因此,在警体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提出现阶段警体教育训练的文化重塑这一概念,旨在为今后的警体教育训练指明方向,更好的为警察职业的健康发展服务。

4.1 警体教育的价值取向

警体教育的价值取向既不同于“奥运战略”指导下竞技体育的“高、难、美、新”对身体的极限追求,也不同于学校体育“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而是围绕警察职业的核心素养随着社会治安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服务于警务实战的“体育”活动,警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当前警务工作,更好的为社会治安服务的专门性应用人才”。这一目标的提出就明确了警体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经过科学的训练不断提升警察执法的软实力,达到公安警务实战工作规范的需要。当然警察执法软实力包含诸方面的因素,现阶段提升警察软实力主要在于加强警体教育的文化建设,提升执法意识上的能力。根据现阶段警察职业的特色需求对警营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发现加强警体教育文化建设对警察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道德养成、警务技能储备、终身体育习惯及战术素养的提高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2 警体教育的职业特征

我国“警察体育”源于军事体育文化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在警察队伍训练中逐渐形成了“人民的警察、正义的警察的文化自觉和观念符号”[1]。警察的职业特征不同于其它职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创造某种利益为目标,而表现为体育文化所倡导的“身”“心”健康第一,形神兼备的时代特征;由于警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并受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目标下,警察体育在公安教育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有其“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不能把警察体育单纯的理解为身体训练而忽视它的内在品质,在培养新型公安人才的过程中,警察体育与其它专业课程是相互联系的,但又具有自身的教育规律、文化导向、训练特色和培养目标。它是由警察职业特殊性、社会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于警察体育自身一体化的这一特性决定的,应在今后教育训练的过程中重视“精神意识”的感化,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

4.3 警体教育的多元影响

警察体育包括了基础体育、专项体育、拓展体育等内容,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这门体育学科,既包含了对人类本体运动机能的塑造,又完成了对警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是生理和心理双重的综合训练,具有体育的共性和警察的特性[2]。警体教育是指以增强惩治违法犯罪实战技能为目的,根据警察职业特点而设定的一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的实战技能教育或警务技能教育活动。它既不同于部队以消灭敌人为目的的军事训练,也不同于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普通体育教育,更不同于以比赛为目的的竞技体育训练和以健身为目的的群众体育活动。从上面可以看出警体教育的发展易受教育体制、社会需求、自身发展、职业素养及战术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目前我国警察体育职业教育已明显滞后于社会现实的需要,普通体育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适应警察实战的需求,主要原因是缺乏警察体育文化的培养。

5 现阶段警体教育训练体系的发展策略

5.1 国家战略下警体教育训练体系的完善

5.1.1 制定警体教育训练体系的发展纲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进步,警察的职业特征及文化素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教育训练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警务实战诉求,与之相适应,在国家层面上的教育体制改革大环境的指引下,必须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科学地对警察教育训练体系进行改革。因此,当前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加强警体教育训练的专项调研,再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分析研究,尽快制定出《警体教育训练体系的发展纲要》,此纲要包含国家治安形势的发展趋势与历史使命、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主要任务、相关政策等方面,涵盖招警体制、新警培训、晋级晋职、各警种专项训练、考核标准等环节,制定一套完整的体质健康及技战术考核标准,并从理论的高度服务于警务技战术训练,提高实战水平。

5.1.2 完善各阶段警察体育训练内容及考核标准 警察体育教育训练应遵循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与体育训练的发展规律,根据当前警察工作多、任务重、心理压力大、身体健康不乐观等现实,在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应充分考虑到社会治安的发展趋势与警察职业对身体素质的特殊要求,优化训练内容,量化考核标准,应从基础体育训练、专项体育训练、核心能力训练等方面为切入点,根据实际需要对2011年公安部出台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体育锻炼达标标准》进行有机调整,对各年龄段、各警种及各个时期的训练标准进行细化,在大数据环境下对各环节进行统计分析,科学规划分类,梳理警察体育训练核心影响因子及所占比例情况,换算出最后得分,作为一名警察体育教育训练的总体评价,同时也作为新警培训、专项业务培训、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增加其在考评警察诸因素中的占有比重,并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将其制度化、法制化,其最终目的是为建设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优秀警队提供参考依据。

5.1.3 做好警体教育训练体系的整体规划 基础体育是强调“生活习惯”,注重的是“个人健康价值”的培养;而职业专项性体育强调“工匠习惯”,关注的是“文化成就价值”的精神升华。需要在国家的层面上下功夫,遵循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在学历教育为主导的今天,入警途径以日趋多元化,部队转业干部的转警安置;试点教育的文化融合;博士、硕士高学历文化程度的专业化补充,其优点是在对警察队伍的职业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与智力支持。警务技能水平的多层次化的现实也对警体教育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软件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层面来说,国家要分层次、划区域的建立以警察院校的警体教师、基层实战教官、专业体育教练员为主的人才库,做好人才储备,重视警体教育工作者文化素质与专业水平的提高,做好师资队伍建设。从硬件建设的专项资金经费角度来说,逐步提升警察教育训练经费在整个行政办公经费中的权重,做到专款专用,建立先进的运动场馆、实训基地及模拟战术街区,以保障各层次警务人才训练的需要,创造有利条件,使效益最大化。

5.2 院校主体下警察体育训练体系的创新

5.2.1 教学内容突出警察职业化特征 随着治安环境的不断变化,警察的职业导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重心是提高临战状态下的实战应用能力,与之相适应,警体课程的训练内容应紧密围绕“贴近实战,服务实战”这一训练目标。目前警体教育训练重心的调整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内容的设置上应倾向于警察职业化特征,舍弃那些难度大、场地要求高、动作复杂、效果不明显且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实战的项目;精选那些效果明显、易于训练、动作简单且与实战需要密切联系的内容。体能训练内容有:障碍跑、力量训练、格斗对抗专项性练习及大学生达标项目等内容;水上警务内容主要有:武装泅渡、水中搜取证物、抛绳救生等;技战术训练内容主要有:控制技术、解脱技术、综合演练及模拟现场处置战法等。从以上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看出教学内容更强调实战性,突出警察职业化特征。

5.2.2 科学制定“运动处方” 体育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身体训练的一般规律。根据警察职业化的现实需要,遵循生理学及运动学原理,创新训练方法,参照训练内容科学划分训练模块,制定“运动处方”,使训练向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以引体向上训练为例,可根据训练器材的实际情况打破传统的训练模式,具体训练计划如下:(1)上肢牵拉器(最大力量的65~75%,每组10~15次,共5组);(2)扩胸牵拉器(最大力量的70~80%,每组8~10次,共4组);(3)卧推杠铃(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顺序进行,一般每个重量推3组,每组8~10次);(4)双臂屈伸(以每次能坚持8~10个为宜,共5组);(5)耐力跑(慢跑5 000m,目的是降低体重),经过连续2~3周的基础训练,上肢力量有了明显提高,体重也有所下降,此时再进行引体向上练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提高了成绩,也增强了训练的自信心。特别注意在制定专项运动处方时要考虑到其他身体素质的综合提高。

5.2.3 重视“实例引诱” 警体训练包含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实战应用训练,在训练的各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目的与任务,又有其内在的联系,身体素质是专项技能训练的基础,而技能的训练又是实战应用能力提高的前提与保障,根据这条主线对教学体系进行重塑,针对警体训练过程中学生主动性不强、兴趣不高、效果不明显的现实问题,在课堂训练时选取近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突出“实例引诱”的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训练激情。例如:针对“庆安火车站”民警遇袭防暴棍被抢这一客观现实,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采用上持棍及劈击动作处置,一组采用下持棍与戳击动作处置,对处置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会发现下持棍及戳击动作进行现场处置,其优点是既有利于安全防护器械、又能起到阻击对方的目的。这一动作的改进与调整产生的应用效果势必会激起学生的训练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目的。

5.2.4 注重“教研结合” 目前各警察院校都积极开展校局合作创新培养人才新模式,选取优秀实战教官到院校任教,此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对院校教师缺乏基层经验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住校教官的有效补充也可以促进专项课题的研究,例如:浙江警察学院校局合作项目仅2016年都达十多项,且每项都紧密围绕基层所需来设置,既有住校教官的合作、也有实习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院的警体教育发展与基层的实战应用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另外,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体育专门人才,定期选取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学术研讨,及时了解体育发展的新趋势,以便申请高级别的研究课题,很好的服务于警察职业的发展。学生基层实习是一个专业施展与学习效果检验的阶段,同时也是警察职业实战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特殊时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经典案例并及时了解基层科所队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专业的分析指导,做好调研总结,以便为今后警务技能的教学与训练的全面改革提供参考。

5.2.5 科学安排警察体育竞技比武 定期开展竞技比武交流有利于促进警队之间训练水平的提高,在国家层面上积极开展全国公安院校警务技能大赛,既包含警务实战能力的内容、也包括警体方面的内容,各警察院校都积极准备,经过层层选拔,最后汇聚在主办院校交流切磋,在比赛的过程中既赛出了作风,也促进了训练交流;在各省级院校层面上,以校局合作单位为突破点,定期开展警体比武交流,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比武提高专项实战能力。为了提高警察体育比武的质量,呈现多元化,中国警察协会与前卫体协也应发挥组织领导作用,融入社会大家庭使比赛多元化,例如成立协会或者俱乐部参加社会各级竞技比赛,如射击协会、游泳协会、田径协会、武术协会、登山协会、驾驶协会等。带动各省、各警种开展各级相应比赛,带动全警参与其乐共享。

5.2.6 定期开展警察体育文化交流 精神文化是文化中质态稳定性最强、作用力量最大的部分,但是它一旦物化在体育活动之中后,这种最难与异质文化沟通和融合的部分,被体育激活,通过体育活动作用于受体,进行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交融,可发挥出强大的精神辐射、渗透力量[3]。警体课堂教学训练与专项技能的培训可以说只能是警察体育训练的外部展现,而真正内涵应该上升为一种文化来研究,站在精神层面的高度来规划训练,使训练更具科学化、专业化。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随着警察职业日趋国际化的今天,紧抓机遇,每年公安部都会组织优秀教官去国外优秀警院或警队去访问交流,学习先进治学理念或经验,促进了东西警察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给我国警察队伍的文化建设与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在警务技能专项训练培训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传道送宝,积极参加国际警察组织倡导的警察体育竞赛,与美国、英国、意大利、以色列、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的警察队伍同场竞技,通过比赛增进了国家警队之间的友谊,形成了一种警察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警察体育文化的交流,开拓眼界和思维,提高警体教育训练水平。

6 结束语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站在警察体育教育的角度,社会需要的是适应新时期警务实战需要的具有警察特殊职业化的专门人才,这就给警体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堂教学上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警务技能的传授,更重视警察体育精神的培养,即警察体育“文化”意识层面上的“超越”。在“健康中国”的大环境下,在体育文化的指引下选取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贴近实战,服务实战的专项技术动作,在执法理念层面要突出战术意识的灌输,注重警察核心素质的培养。

[1] 蔡 君,刘佑生.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警察文化建设的影响[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06):82~84.

[2] 罗 斌.我国警察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12):197~201.

[3] 陈 青.体育文化作用力[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5):5~7.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On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Culture

LIU Fushun

Police Physical Training Department, Zhejiang Police College, Hangzhou Zhejing, 310053,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reality of the current police academy education reform, but also the only way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situation and i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aim of study is to 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based on the phased features of police course curriculum in police academy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culture”, an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police physical training and its system, the main point is that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Police physical training; Sports culture; Strategy; Research

1007―6891(2017)06―0019―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6.05

G807

A

2017-06-19

2017-07-04

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kg2015466。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警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职业写作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爱的职业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