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日本文学课的课堂教学研究思考

2017-04-10黄姣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2期

内容摘要:现今的高校日语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只强调“听、说、读、写、译”基础教学的阶段,而是将会转向对于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能力和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来。于是,日本文学类等课程的重要意义就日益凸现出来了。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发展,教学形式与方法也应该不断发展与更新。本文是对于现在高校日本文学课的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日本文学课教学 高校日语教育思考 日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高校日语近代教育最早始于1902年北大正式出现的日语教学。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始了正规化院校教学对日语人才的培养。在经历了“工农兵日语时代”、“正规化、任务型招生时期”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型培养”,高校日语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在第二版大学日语教育大纲中,对于新时代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简单的“听、说、读、写、译”基本能力的要求,转向对于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能力和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来。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我国日语专业的教育与就业又出现了新的形势与问题。业界普遍认为现在开始我国的高校日语教育将出现拐点。而现在在全国466所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中,如何使自己学校的毕业生适应时代发展,在就业中掌握主动,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等成为各个大学日语专业的思考课题。于是在基础日语课教学之外,日本文学、文化等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出来。

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民族性。日本文学反映的是日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素质、语言等特点所形成的特色。因而,它是既不同于中国文学,也不同于欧美文学的一种富有日本列岛特色的文学。富于日本民族特点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自然景物等描写,都是构成日本文学作品民族性内容的主要因素。日本文学课正是对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文化的重要文学事件的系统讲诉和梳理的学科。因此,作为日语学习者在掌握日语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高年级应该强调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目前国内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日本文学类的课程大体主要有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选读和日本古典文学三门。

1.关于日本文学史课

从以往高校日语专业的文学史课的课堂教学开展状况来看,主要是由教师讲授为主,并以考试的形式来验收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在国内大学日语学习者的数量增加与一些学校的招生扩大的新情况下,日本文学史课在学习者人数众多的课堂上继续采用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开展形式,很难取得超越以往的教学效果,并且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等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文学史课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展开这一问题摆在了日本文学史课授课教师的面前。而就日本文学史课的特点:既教授日本的文学的历史的课程,它的内容是统一的、有定论的。因而,与作文、会话课等科目不同,它不能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思考模式。而机械的背诵记忆对于教学来说又比较枯燥乏味。笔者认为,在日本文学史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课上发表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方法。就学习的主体来看,虽然都是刚刚接触日语的初学者,但是作为大学生来说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已经完全具备了。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比如在课程进入到日本近代文学的阶段,可以采用著名作家经典作品的推荐阅读等做法。像对于日本近代知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很多学生都对他的代表作《雪国》和《伊豆舞女》等都非常熟悉。像这样的作家、作品部分的内容可以把学生随机分为若干小组,从作者生平、作品周边、创作背景等方面先让学生在课前合作预习,再在课堂上分组发表及讨论。在掌握了一定基础日语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字典等工具,学生们可以完成一些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师再在课堂上就学生课下预习过的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学人物的部分展开讲解其他作家、作品及总结这一时期或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及定义。这样将会取得很理想的教学效果。比由老师来讲解,而是由学生自己在阅读后总结归纳内容和作品中的文学创作特点,更加能够使学生具体的体会日本文学以及日本文学欣赏的角度。教师则对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结果进行学习成果的验收和指导。这样会比单纯对于卷面考试成绩结果的验收方法更为科学而合理。因此,采取教师讲授与学习者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活动,应该是今后日本文学史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之一。

2.关于日本文学选读课

对于文学选读这门课程,除了可以调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外,还可以利用比较文学的基础研究方法来采取中日比较的教学活动。在选取日文文章时,可以侧重于像是日本文学巨匠森鸥外的名作《舞姬》这样的作品。森鸥外的《舞姬》与我国唐代诗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虽然是中日两国不同时期的两部作品,但是在题材、创作背景、人物塑造等多方面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正代表了来自中日两国的这两位作家有着相似的审美角度和对于艺术的追求。通过对这样两部文学作品异同的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中日两国在文学领域的相似与差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开拓学生对于文学研究的视野与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大四进行文学类论文创作之前就能有所思考和实践。

那么采取比较研究的作法其意义还在于它能使教学相长的作用充分发挥。不仅使学生开拓了思路,还能使学生更加加深對中国的文学、文化的理解、对比较文学重要意义的认识。其实比较文学也是近年来较多被提到的热门学科之一。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互相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关于比较文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首先,比较文学无处不在:它不只存在于古今,还存在于中外;不比较就不能进步,不比较就不能互相了解,不比较就不能促进各文化间的交流。其实,各文化间差异的协调就等于比较,同时比较文学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的投入到了中西文化与文明的交汇与比较中生活着了。由此可见,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现今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比较文学在欧洲产生,比较文学在美洲发展,未来比较文学将在亚洲丰富起来。我们中国的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如果成为新生学术力量继续把比较文学搞下去,会更大的发挥跨文明阐发研究具有的文化、文学新因素的促生功能。从而刺激原有文化、文学的新发展,使我们渐趋萎顿的文化被激活、更新、再生,逐渐更加繁荣发展。

3.关于日本古典文学课

目前很多高校在日语专业本科阶段不开设古典文学课程。而笔者认为相对于在世界文学之林独树一帜的、繁荣发展的日本近现代文学,日本古典文学课对于我国大学日语专业本科学生又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对于日本古典文学的学习就必须与日本古典语法的学习相联系。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史。就文字上来说,从公元九世纪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假名,日本文学创作开始定着在文字上以来,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就与中国文学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发展加快,中日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为了顺畅的进行交流。这就需要培养更多日语语言功底较厚的外语人才。深厚的语言功底不仅需要懂得现代日语,也要掌握古典日语。要想较完整的掌握日语,也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古典语法知识。这样才能对现代日语中的谚语、惯用句、诗歌等理解得更透彻一些。提高了对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其实也是同时提高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另外,日语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从2002年起至今实施的日语本科专业八级考试的内容也包括日语古典语法的知识。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古典文学学习的重要意义。由于日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还会对于古典文学进行更为系统、专业的学习,所以在本科生阶段只要对古典文学中和歌、俳句、物语、随笔、日记等的知名代表性作品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因该就会得到很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説』.1999.4.ちくま文芸文庫

2.曹顺庆.《中外比较文论史》.2011年10月.山东教育出版社

3.张予娜.《日本文学教程》.2010年2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4.修刚.《中日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2008年10月.日语学习与研究

(作者介绍:黄姣,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亚欧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