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意义

2017-04-03卢晓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7期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

卢晓平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224100)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意义

卢晓平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224100)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条件。目前已经鉴定的HPV病毒超过200种,至少30种与生殖道黏膜感染相关。本研究通过对90例宫颈疾病患者的HPV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HPV在诊断宫颈癌中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1月大丰人民医院收治宫颈疾病患者90例,年龄25~68岁,均已取组织经病理检测明确诊断,均有妊娠史,无全子宫切除及盆腔化疗史,无恶性肿瘤史。

2 结 果

90例患者中,25~40岁年龄段HPV阳性率为66.67%(10/15),>40~50岁年龄段患者HPV阳性率为70.00%(21/30),>50岁年龄段患者HPV阳性率为62.22%(28/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HPV阳性率为90%,其中CIN Ⅰ患者HPV阳性率为85.71%(6/7),CIN Ⅱ患者HPV阳性率为88.23%(15/17),CIN Ⅲ患者HPV阳性率为100.00%(6/6),CIN Ⅰ级、CIN Ⅱ级、CIN Ⅲ级患者的HPV阳性率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HPV感染率为90.00%(27/30),宫颈癌患者HPV感染率为96.67%(2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宫颈炎患者HPV感染率为10.00%(3/30),显著低于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及宫颈癌患者(P<0.05)。

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情况显示,与宫颈病变关系密切的高危型HPV病毒包括HPV16、18、31、33、35、45、52和58,本研究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感染HPV者27例,其中26例为1种或多种高危HPV感染,高危型HPV感染率为86.67%;30例宫颈癌患者中,感染HPV者为29例,均为1种或多种高危型HPV感染,感染率达96.67%。

3 讨 论

宫颈癌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其发病率仅低于乳腺癌。HPV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检出率达98.5%,可见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HPV病毒的感染关系密切。宫颈癌的发生是经过癌前病变,然后逐步演变为癌的连续的病理过程,历时较长。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又称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大于90%的宫颈上皮内瘤变伴有高危型HPV感染。因此,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预后密切相关。

3.1 HPV的特点

人乳头瘤病毒属于性传播病毒,较常见,其寄生于人类鳞状上皮中,可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如常见的寻常疣、生殖器疣(尖锐湿疣);同时,它在宫颈癌、肛门及肛周癌、外阴癌、阴茎癌和食管癌等的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组主要参与3组基因的编码:① 3个癌基因,包括E5、E6和E7,负责调节癌细胞转化过程,高危型HPV 的E5、E6、E7蛋白可转化宿主细胞,对肿瘤的发生及持续发展起重要诱导作用;② 2个调节基因,包括 El和E2,负责调节转录和病毒基因组的复制;③ 2个结构蛋白基因,L1和L2,组成病毒颗粒[1]。

根据HPV的序列差异,目前已有120多种HPV基因被确定,其中的40多种亚型与生殖道感染有关,同类型的不同亚型HPV感染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病变。HPV有严格的嗜上皮特性,只能感染人的皮肤和黏膜层。根据HPV的组织嗜异性,将其分为皮肤类和黏膜类,后者又根据致病力不同分为高危型及低危型。低危型包括 6、11、42、43和44等,主要见于生殖器疣等良性增生性病变;高危型包括 l6、18、31、33、35、45、52、53、56、58、59、66、68和70等10多种亚型,除了引起外生殖器疣,还可诱发宫颈癌、鼻咽癌、口腔癌等。有研究表明,最常引起宫颈癌的8种高危HPV亚型是16、18、31、33、35、45、52和58,占91%,其中HPV16和18最多见,占到了71%,此结论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

3.2 HPV检测在CIN及宫颈癌中的临床意义

既往临床上最常用于宫颈癌筛查的方法是宫颈细胞学检测,假阳性率相对较高,而HPV DNA的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可作为宫颈癌筛查中细胞学检查的补充手段,能够显著提高筛查的敏感性以及总体有效性。有研究[2]发现,单用宫颈细胞学检测检出CIN的敏感性为61.4%,特异性为95.1%,但如果加上HPV DNA检测,敏感性可达89.2%,特异性97.5%。HPV 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引入较单一的细胞学检查,还能更早地检测出CINⅡ以上病变,从而通过更早的治疗而阻断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美国阴道镜与子宫颈病理协会(ASCCP)发布的《2012宫颈癌筛查及临床处理指南》中指出,高危型HPV检测成为宫颈癌初筛及异常细胞学结果处理的组成部分,在宫颈癌的临床筛查中,如果细胞学结果阴性而高危组HPV阳性,还可以分型检测HPV16和HPV18,若阳性,建议行阴道镜检查,若阴性,则可在 1年后复行细胞学和高危组 HPV检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中有部分是意义不明的宫颈病变,如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大多数女性的ASCUS属于良性病变,其中仅有10%~20%ASCUS女性可能有LSIL和HSIL的潜在危险,如何判断ASCUS的危险性,对ASCUS的妇女进行区分对待,这里就要用到高危型HPV DNA检测。ASCCP指南指出,如果细胞学检查结果为ASCUS,建议该患者加行HPV DNA检测,如HPV DNA检测阴性,可间隔3年后复查,但如果HPV DNA检测阳性,则建议再予阴道镜检查,而如果阴道镜检查未发现CIN,可于1年后行宫颈细胞学和 HPV DNA联合筛查,如联合筛查结果均为阴性,则可于3年后行常规筛查。而在HPV DNA检测阳性的ASCUS女性中,CIN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尤其较为严重的CIN增加显著,约增加7.2倍。因此,对于ASCUS患者,同时HPV DNA阳性的患者需更加引起重视。

还可以通过HPVDNA检测了解宫颈病变术后效果、复发情况及转归的观察、判断。国内文献[3]报道,HPV阳性的CIN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后,复查转阴率为70.27%,大量研究表明,接受了宫颈手术后的CIN患者,如果其术后高危型 HPV DNA不能转阴,则其复发甚至发展为宫颈癌的风险明显升高。因此,对于HPV DNA阳性的CIN患者,即使已行宫颈手术,仍需持续监控HPV DNA情况。

3.3 CIN的自然转归与HPV感染的关系

并非所有CIN患者都会向宫颈癌方向发展,CIN的发展方向有3种:① 向较低级别逆转甚至自然消退;② 维持不变;③恶 化发展为更高级别,甚至发展为浸润癌。CIN患者发展方向与其级别有关,程度越轻,逆转的概率越大,恶化可能越小;程度越高,逆转可能性越小,恶化概率越大[4]。

大量对CIN的研究显示,CINⅠ病变主要是由感染HPV造成了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但在机体抵抗力增加的同时HPV感染随之消退而无需治疗,自然消退率高达70%~80%,仅有极小部分会向更高级别病变发展[5]。因此,ASCCP在宫颈疾病诊断指南中建议,对于阴道镜检查结果满意,选择临床随访的CINⅠ患者,可于1年后重复细胞学涂片和高危型 HPV DNA检测。如果任一检查结果为阳性,应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如果结果均为阴性,则建议3年后进行相应年龄段的检查(30岁之前细胞学检查,30岁之后细胞学加HPV),如结果仍为阴性,则建议常规筛查。而未治疗的高级别CIN(CIN Ⅱ、CIN Ⅲ)病变,自然消退率明显降低,发展为浸润癌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CIN Ⅲ的自然消退率仅32%,发展为浸润癌的概率高达14%,故对于CIN Ⅱ患者可积极物理治疗,而对已无生育要求的CIN Ⅲ患者全子宫切除是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6]。

多项研究[7]显示,高危型HPV是引起CIN的主要原因,CINI可能是病毒一过性感染引起的,病变会随着病毒的清除自然逆转,而高级别CIN可能是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引起。研究表明,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是所有级别CIN病变的主要高危因素,而高级别CIN与高危型HPV的关系更加密切。 因此,在预测CIN的转归中高危型HPV检测有重要作用。总之,对于HPV感染的宫颈疾病患者,通过治疗可以改变HPV病毒的感染状态,对预防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具有一定作用。同时,要对HPV感染的患者缩短筛查间隔,监测HPV的转阴情况,及时发现宫颈病变,早期干预,减少宫颈癌发生。

[1] Siegel R,Naishadham D,Jemal A.Cancerstatistics,2013[J].CA Cancer J Clin,2013,63(1):11-30.

[2] 周世媛,薄立伟,王艳丽,等.人乳头瘤病毒基 因型与宫颈病变关系的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20(11):765-768.

[3] 范晓霞,余晓,徐小敏.1 280例宫颈病变女性中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8):13-15.

[4] 刘冬霞.广东清远地区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97-198.

[5] 张东红,林美珊.人乳头瘤病毒在国人宫颈病变中感染及型别分布特征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C):45-47.

[6] 毕蕙,赵健,陈锐,等.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亚型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 (5):362-364.

[7] Rijkaart D C,Berkhof J,Rozendaal L,et al.Human papilloma virus testing for the detection of high-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 cancer:final results of the POBASCA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Oncol,2011,13:78-88.

R 737.33

A

1672-2353(2017)17-221-02

10.7619/jcmp.201717083

2017-04-11

猜你喜欢

人乳头瘤病毒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子宫颈癌筛查方法的比较研究
宫颈内人乳头瘤病毒的研究进展
Hepsin及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相关性分析
宫颈环形电切术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观察
两种宫颈锥切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治疗疗效观察
阴道镜下活检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诊断分析
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Gardasil和Cervarix的临床应用
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