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7-04-01刘竹君

关键词:新闻节目电视新闻儿童

刘竹君,刘 宏

(1.大同市电化教育馆,山西 大同 037006;2.山西大同大学科技处,山西 大同 037009)

教育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实践与思考

刘竹君1,刘 宏2

(1.大同市电化教育馆,山西 大同 037006;2.山西大同大学科技处,山西 大同 037009)

面对全媒体环境下的激烈竞争,如何制作高品质的教育电视新闻节目,是教育工作者和新闻工作人员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以获奖教育电视节目《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为例,探讨对教育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技术。

教育;电视新闻;节目制作

教育电视新闻作为教育新闻的一大重要分支,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而做好基层教育电视新闻尤为重要。在全媒体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如何做好基层教育电视新闻节目,成为每个教育电视新闻工作人员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2013年3月深入基层采访后制作的一篇新闻报道《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在2013中国教育电视优秀节目评比中荣获新闻类一等奖。谨以此篇新闻报道节目的制作为例,对教育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技术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努力实践“三贴近”原则

教育新闻具有较强的行业性和政策性,工作人员要熟悉政策现状,紧扣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方向,围绕当下教育新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策划。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挖掘新闻内容,及时撰写出重点突出、个性鲜明、具有现场感和感染力的新闻报道。

在选题时,要立足基层教育新闻工作的现状与特点,努力寻求可以打造新闻精品的题材。所谓新闻精品,是指导向正确、思想精深、特色鲜明、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反响强烈的新闻作品。而要制作出新闻精品,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努力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围绕基层民众,突出人文关怀。

2013年中国教育电视优秀节目评比中获新闻类一等奖的《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就是一篇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精心制作的新闻精品。该新闻节目的制作背景是,近年来因城乡大规模人口流动所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全国妇联在2013年5月份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其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农村有留守儿童6102.55万,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 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五年前的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全国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增加了约242万。对本地区农村的留守儿童进行真实、客观的报道,对于引导政府部门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3年3月,笔者随团深入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进行调查采访,了解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和教育现状,依据调查情况,写出了《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的独家新闻报道。应该新闻符合“具有时代精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选题原则,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教育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二、围绕主题灵活运用多种手段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出现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与传统纸质媒体不同,教育电视新闻的可视性极为重要,新闻事实通过镜头再现,具有真实性和现场感。这就需要新闻节目制作人员重视前期的素材采集过程,内容包括采访与摄录。

在深入基层采访前,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做好前期准备,撰写采访提纲。《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节目在正式采访之前,笔者研究了近年来我国针对农村教育、留守儿童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了解了大同市新荣区的地域特点、人文风俗、义务教育状况;拟定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特殊情况的采访问题等等。

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员需要做到举止得体、友好对待受访者,获取对方了解并信任,促进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基层地区民众,由于平时较少接触新闻记者及摄录设备,在接受采访时可能会感到紧张,甚至会出现举止失常等问题。此时,采访人员可以与受访者先进行一些简短的交流,谈一些与对方生活相关、且对方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消除对方的紧张感,并逐渐由闭合型问题过渡到开放型问题,慢慢引导受访对象进入状态。

在进行人物报道时,需要多方面并有所侧重地了解受访者,包括其工作学习情况、生活经历、家庭状况等,尽量挖掘出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对成年人,可以多提一些与采访主题相关的问题,问题可以多样复杂。面对儿童时,采访人员所提问题必须具体、简短、切题,并需要具有独特的视角。在新闻《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中,节目制作组采访了在大同市新荣区第二小学校住校生活的留守儿童张仕贤。这一天,学校食堂为统一就餐的师生们准备了米饭、蒜苔炒肉、炒土豆丝。当该同学吃饭时,采访人员向他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

问:我看见你吃得真香,饭好吃不好吃?

答:很好吃。

问:是学校的饭好吃,还是家里的饭好吃?

答:学校的饭好吃。

问:家里吃啥?

答:最好吃的是姥爷给煮的挂面。

短短三段对话,大体展示了张仕贤小朋友较为困难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新荣区第二小学校为留守儿童们提供的良好生活环境。

相较其他媒体而言,电视媒体具有视听兼备的优势,能将场景化的新闻现象直观地输入观众的感官中。因此,在实际采访工作中,摄像人员在注重新闻报道真实性、时效性的同时,尽量围绕新闻主题灵活运用多种摄录技术,多方面、多角度地采集图像和声音,提高电视新闻的图像和画面感,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农村地区采访采访教育新闻时,尽量不要局限于一地一景。除课堂、办公室、操场等基础场景之外,还可以到有特色生活环境进行拍摄。

三、撰写新闻稿要用事实来说话

解说词是教育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突出新闻的主题思想,提升新闻节目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重要作用。要写好解说词,就要用事实来说话,因为只有事实才是新闻之本源,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通过事实说话,可以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用事实说话?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一)运用典型事例 选取新闻事件中观众前所未知的鲜活事实作为典型事例,生动、具体、准确地反映新闻主题。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究竟是怎样的?留守儿童的老师是如何照顾孩子们的?学校采取了哪些呵护留守儿童的具体措施?这些鲜活的事实极为鲜明地反映了本则新闻的主题。

(二)运用再现场景 恰当地运用校园、教室、教师、学生等元素,可以逼真地再现新闻现场,使观众如亲眼所见,从而增强教育电视新闻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三)运用同期声 对教师、学生等受访者原话的有效应用,可以使教育电视新闻报道具有现场感与人情味,极大地增强新闻的真实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运用同期声的手法。在新闻《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中,班主任对留守儿童张仕贤的评价就是通过运用同期声,让观众直接看到当事人的形象,听到当事人的话语,了解当事人的想法,增强了新闻的可信程度,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新闻的主题。

与此同时,教育电视新闻工作人员的写作模式也要不断与时俱进。例如,在人物报道与非事件报道中可以进行“故事化”创作。通过设置悬念,再现新闻现场;刻画人物形象,突出背景故事,展示细节魅力等,有效地吸引观众注意力,使观众在满足好奇心的情况下愉悦地观看节目。《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的主旨是展示山西省大同市各区县“均衡教育、同享优质”理念下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如果采取传统写作模式,其新闻表现可能会枯燥乏味,无法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观众产生兴奋感的信息点,缺乏趣味性。而笔者应用“故事化”的操作方式,通过留守儿童张仕贤的学习和生活现状,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他在学校和家庭生活的情节和细节,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展示了当地农村留守儿童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幸福生活,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地教育部门“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教育阳光”、教育均衡化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四、后期制作要注意增强表现力

对于教育电视新闻类节目而言,前期的采访与摄录、写作至关重要,但后期的编辑也很重要。电视音像编辑合成是使用电子编辑软件和设备对前期采访摄录的音像素材进行挑选、剪裁和重新组合等处理,配以字幕、解说、音乐,将其制作成一个完整视听节目的过程。好的教育电视新闻音像编辑需要节目制作人员在遵守真实性、目的性、客观性、逻辑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对新闻素材进行“再认识”和“再创造”,达到新闻图像清晰、内容连贯而流畅、对教师和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要想做到这一点,要求后期制作人员巧妙构思,注意突出教育电视新闻报道的特点,抓住并展现其中能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师生情谊等最有表现力、最具特色、最精彩的细节与场景。在新闻《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中,有在简陋的院墙里,一个孩子独自敲碎原煤、点燃煤炉的孤独身影;有在土坯的老房里,农村娃怯怯的一句“我想去更好的地方上学”;有在干净整洁的宿舍里,老师与孩子们谈心时紧握在一起的大手和小手;有在新建起的学校食堂里,班主任老师给每个学生盛满了热气腾腾的午饭等细节。这些镜头简单、生动,却直击人心,能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好的教育电视新闻,要求后期制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技术,能综合使用各种编辑和剪裁技巧,对素材中繁杂的镜头适当取舍,将之整合成一个连续而完整的镜头,既能表达新闻的内容,又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为了良好的新闻效果,在进行音像编辑时,节目制作人员可以充分运用图像、声音、动画、特效等诸多元素,对新闻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真实、客观的基层教育新闻报道更鲜活地传达给观众,使新闻的表现力有所增强。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基层教育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我国基层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如何制作高品质的教育电视新闻节目,成为教育部门和新闻单位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新闻工作人员,应积极深入研究教育问题和新闻节目制作问题,不断提升写作能力,努力掌握广播电视业务的各种技能,尽可能多地创作、编制出具有良好大局观、新闻真实性、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教育新闻。

[1]李 勇.试论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J].山东电大学报,2008(02):35-37.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06):30-34.

[3]任 群.教育电视新闻的采访与摄制的几点看法[J].中小学电教,2010(01):101.

[4]云 桦.叙事学视野下的电视新闻故事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5]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辅导编写组.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材(广播电视业务)[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77-81.

[6]董 杰.加强电视新闻剪辑和传播的方法探析[J].今传媒,2015(09):98-99.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Program Production of Educational TV News

LIU Zhu-jun1,LIU Hong2
(1.Datong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Datong Shanxi,037006;2.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business is very fast in China.The degree of attention of propaganda in education news is increasing more and more.Facing to fierce competition in whole media environment,how to make high -quality educational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is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needed to be seriously studied by educators and news staff.In this article,with own work experience,case with the award-winning educational television program “Let the children left behind are no longer alone”,authors describe the views and opinions in educational television news program produc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TV News;program production

G222.3

A

〔责任编辑 赵晓洁〕

1674-0882(2017)04-0107-03

2017-05-10

刘竹君(1987-),女,山西大同人,中教二级,研究方向:电化教育;

刘 宏(1957-),男,山西大同人,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科研管理。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电视新闻儿童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留守儿童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六一儿童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