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探究

2017-04-01田国华

关键词:创业精神资源大学生

田国华

(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探究

田国华

(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而创新则需要突破。从本质上讲,创业精神的培养就是要在培育创新型人才上下功夫。大学生是步入社会,并在社会中发挥中间力量的一个关键群体,他们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提前介入,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使其在出身社会后具备应有的创业精神,拥有自主创业、走向社会的本领。

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即“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相继,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同时,在创业创新文化方面指出“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创业也许需要更多客观条件的外部支撑,尤其是在校期间,学业才是第一要务,学生不具备外出创业的条件,但创业教育却刻不容缓,因为其中所蕴含的创业创新精神在每一个人的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精神俨然已经渗透到每个角落,成为一种人生态度,对于大学生这个年轻的群体而言更是如此。作为高校教师更是对这种教育具有不可懈怠的责任和义务。

一、创业精神的相关概念

创业[1]是指创业者通过发现商机,并通过建立企业整合资源以持续实现机会潜在商业价值的过程。创业活动的过程充满风险和挑战,成功创业需要经验、技能和一定的外部环境与机遇,但创业精神是支撑创业者走向成功企业家的必要条件。

创业精神[2]就是不局限于当前已有的资源,并追求无限商机的精神,即通过创新捕捉创业机会创造创业资源的意识和行为。创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无不渗透着创业精神。

目前理论界对大学生创业精神这一概念的阐述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可以借用五组成语将其概括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善于学习、勤于实践;抓住机遇、拼搏进取;实事求是、敢于冒险;追求卓越、永不止步。

二、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第一,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产资源、生产关系、价值观、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革,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创新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势必是一个勇于创新的引领者。另外,面对严峻就业压力形势,创业是拓展就业渠道的有力途径,通过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使其更多的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矛盾的良性互通。因此,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树立良好的创业观念和状态,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3]创业精神的内核就是创新,管理学家德克鲁认为:“创业就是要标新立异打破已有的秩序,按照新的要求重新组织。”我们的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也就是需要通过不间断的成功创业案例,带动社会价值的创造。同时,要将创业精神、成功创业、创新成果等一系列的流程进行固化,使其成为维持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活动。创业活动的开拓性决定了创业精神的核心,因为创业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活动,它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因此,创业就是创新的过程,创新就需要在过程中实现新突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就是创业精神的培养过程。

第三,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是挖掘大学生潜力,发挥作用的保证。[4]要成为一名具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大学生,首先要在创业精神培养上下功夫,使其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具有前瞻性的思维与眼光,能够准确地做出预测与判断,及时调整目标和方案,保持与环境变化的协调统一,而不是消极的观望和等待。面对知识技术的更新、职业岗位转换、人际关系的变化,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处理复杂问题,融入复杂环境的必要条件,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开展创业精神的培养,唯此才能与时俱进,挖掘出个人潜能,从而在事业上更加成功。

三、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特色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对培养创业精神的成果评价。我国高等教育在2002年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为15%);在2005年成为高等教育大国(毛入学率达23%)。但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还存在很大差距。

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国家生产一线人才的培养,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要过硬,其一,能为地方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培养大量的优秀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其二,能为地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途径;最后,要为地方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教育培训基地。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实践结合较为密切,在教学方面更应该积极探索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以山西大同大学在校生为调查对象,笔者做了有关创业态度的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其中23.05%为大一学生,24.52%为大二学生,27.85%为大三学生,24.58%为大四学生,分布基本均匀;58.21%为女生,41.79%为男生;独生子女占78.53%,非独生子女占21.47%。调查结果显示:

(一)学生普遍热衷创业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后,选择先就业再创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8.01%和89.22%;大一大二学生选择直接参加工作的较多,(大一学生占85.30%,大二学生占77.18%);大三大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9.79%和 72.18%。有 92.16%的学生表示对创业有兴趣,其中很感兴趣的学生占37.17%。有79.05%的学生表示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其中非常支持的学生占41.38%。从创业意图上看,91.21%的学生主要因为就业形势严峻而进行创业;其次认为创业可以保证时间,相对更自由;再次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然后是出于对成功人士的崇拜;最后仅有5.42%的学生认为创业是时髦,只是盲从跟风。这表明大一大二学生由于刚入学,对两三年后的毕业去向并没有很好的判断和规划。然而这部分学生因其时间优势和较强的可塑性,恰恰是创业创新的生力军。学校还有两到三年的时间对其进行在校教育和培训。对于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学生相对较为理性,他们更了解当前的就业状况,面对就业压力,他们认为自主创业不失为一个就业的新途径和渠道。创业意识清晰,兴趣浓厚,意志坚定,创业可能性更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和认识相对较少,仅23.71%的学生表示了解,很熟悉的仅占7.52%。

(二)部分学生认同结合所学专业创业 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创业有用(包括很有用和有用)的仅为67.11%,且认为有用的学生中92.15%为会计、医学、教育等专业。仅有52.09%的学生打算利用自己的专业进行创业。

(三)对创业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实践经验贫乏调查发现,在读书期间仅20.11%的学生表示有过打工经验,但都是集中在家教、餐厅洗碗工等行业。调查的学生中,有47.70%的学生家里有创业的亲戚朋友,而从家人的创业经历中能够得到一些经验的学生仅占63.20%。当问及是否接受过专业的创业教育培训时,77.68%表示没有,也仅有20.51%的学生表示听说过该类培训。84.34%的学生认为大学有必要(包括很有必要和有必要)开设创业相关课程。数据显示,对大学生创业类的教育和培训较为缺失,应在教学工作中予以倾斜和加强。对于接触过创业的学生,应进行良性引导,让其更为关注创业,使其具备了解捕捉创业机会的方法和技巧能力,从而用于自己的创业实践活动中。而对于没有接触的学生更应合理安排相关的教学和培训,让其感受创业魅力、树立创业意识。

(四)对创业核心信息获取渠道不畅,急需开设创业相关课程填补空白 在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中,创业计划书是一份让投资商进一步对企业或项目作出评判的依据,从而使投资商对企业或项目进行认可,并实现为企业获得融资。然而认识到创业计划书重要性的学生仅占38.57%。

创业资源是企业创建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种生产要素和支撑条件,也就是创业者所具备的创业条件。就其重要程度可划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96.54%的学生认为财务资源很重要,87.93%选择了人力资源,72.15%选择了物质资源,21.66%选择了社会资源,仅有13.27%选择了技术资源。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创业过程中的技术资源了解甚少。就其现有资源而言,86.79%的学生认为他们具备人力资源。但他们脑海中的人力资源和创业过程中需要的人力资源相距甚远。85.01%的学生认为他们具备行政资源,84.37%的学生销售资源,73.67%有财务资源,而技术资源和公关资源相对较少。学生应当深刻了解,在创业过程中的自有资本虽然重要,但融资更是资金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创业融资渠道来自向亲朋好友融资的占69.50%,而对其他类似商业贷款、风险投资、地方性优惠政策、科技创新基金方面的知识基本没有,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现行的国家政策以及市场风险投资了解不多,因此,该类知识应当予以普及。

(五)盲目乐观,创业风险意识薄弱 创业不单单需要发现并抓住创业机会,同时还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各类风险。所谓的机会与风险并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创业的最终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提前把握并避免其中存在的风险。然而意识到创业风险的学生只有37.89%,这就意味着当前大部分学生的风险意识不强,盲目追求创业,对创业失败后的结果没有一个系统的分析。

(六)学生渴望获得学校帮助自主创业 当问及阻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主要内在因素时,90.57%的学生认为社会经验欠缺;90.22%的学生对创业的政策和法规认知不足;81.25%的学生处理事情不够理性,易情绪化;80.72%的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当问及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结果失败,你会如何抉择时,74.61%的学生选择放弃创业;65.78%的学生无所适从;51.83%的学生选择咨询亲友;而选择专业咨询的仅占5.16%;选择拜访成功人士的更少,仅为0.19%。当问到如果想创业,希望得到学校哪些帮助时,79.60%的学生希望大学能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当问到如果学校或社会可以提供创业帮助和支持时,87.41%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自主创业。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应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推广创业模拟沙盘训练,适时设立大学生创业培训孵化基地,切实帮助学生提升抗压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创业精神培养途径

教育应该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辩证统一,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发展,独立自主、富有辩证分析问题能力的青年大学生。

第一,搭建学业规划咨询中心和创业信息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的指导意见,帮助其更好完成学业的同时寻求与市场接轨的路径。

学业规划中心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现实需求,对其进行专业介绍、当前现状、发展前景、市场需求等方面的规划咨询。创业信息平台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他们即将走出校园,投身社会,为他们提供与就业创业相关的最新的方针政策,包括国家、地方政府的创业优惠扶持政策,以及当前的市场动态和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让其了解该如何具体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指导育过渡的阶段中,学生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包括培养目标、培养途径、所选专业在现实市场需求中的价值和作用,更无从谈及未来毕业后该何去何从。应该从大一刚踏入大学校门开始对其进行学业规划,让其了解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专业的培养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每个年级该掌握哪些专业理论知识)、需要具备哪些相关专业技能和专业资格认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到大四快毕业阶段让他们更多的面向市场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教育培训,从而更好地与市场接轨,既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学习能力,又能迎合市场需求,从根本上破解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困境。

第二,加强社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历四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后,更重要的就是如何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问题,即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超越了某个具体知识点的学习和研究,更多是强调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回顾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如何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结合,从而转化为一种竞争力。具体如何转化,可以基于学校已经建立起来的创业孵化基地,多观察、多思考、勤实践。摒除青年大学生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想法,走出校园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现在已经有很多院校在学生寒暑假期间,为本校师生提供夏令营、暑期培训班、寒假实训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的同时,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值得借鉴。

第三,校企联合,让企业家进讲堂成为常态。在开设的创业基础以及创业实践课程中,让企业家进讲堂为学生授课。不仅需要成功的企业家,更需要正在努力奋斗路上的企业家。让学生了解现实中企业家是如何发现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会、评价创业机会、如何开发商业模式、需要哪些创业技能、如何整合创业资源(尤其是吸纳风险投资的内容)、怎么撰写创业计划书等内容。可以根据现实情况,适当为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寻求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切入点。

第四,树立学生的风险意识,提高成功创业的机率。无论做什么事,都有风险,可以说风险无处不在,但这绝不是危机四伏,危言耸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创业也是如此。创业风险包括两种,其一是可控风险,其二为不可控风险。笔者更强调可控风险的规避,对于不可控风险应加以了解并寻求应对策略。树立风险意识,让大学生了解现实的真实情况,远比让其沉浸在理想中想入非非重要的多。只有在充分了解并意识到风险,才能更好地投身实践活动,全过程规避可控风险,大大提高成功创业的可能性。

[1]郑冉冉.成功创业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李亚雄.创业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韩建立.创业精神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评价.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J].2005(01):91-95.

[4]钟玉泉,彭建伯.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9(15):151-153.

[5]王福民.地方高校创业课程研究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2(03):75-77.

[6]李贵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措施探析.教育探索[J].2004(05):5-7.

[7]Benson,P.and P.Voller.Introduction: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New York:Addison Wesley Longman.1997.

[8]Boud,D.(ed.).Developing Student Autonomy in Learning[M].New York:Kogan Press.1988.

[9]Cotterall,S.Developing a course strategy for learner autonomy[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1995(03):219-227.

Ways for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Spirit

TIAN Gua-hua
(School of Busines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Entrepreneurship means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means a breakthrough.This training is to train the innovative talents.Only when college students posses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we can cultivate students’innovative consciousness,creative spirit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and after that the college graduation will participate in entrepreneurship independentl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ommuni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meaning,significance and training ways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to understand clearly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nd then to improve th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enthusiasm,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and help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spirit;innovative consciousness;innovative ability;training

G640

A

〔责任编辑 冯喜梅〕

1674-0882(2017)04-0103-04

2017-04-25

山西大同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4Q28)

田国华(1983-),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统计学。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资源大学生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资源回收
大学生之歌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徐小平:硅谷创业精神与精英定义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