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转”“合韵”说在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中的价值

2017-03-30刘忠华

关键词:段玉裁古音古韵

刘忠华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音转”“合韵”说在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中的价值

刘忠华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古音系统,从历时纵向上说明韵部系统的演变,并用“音转”解释例外;从共时横向上说明韵部系统与支撑材料的关系,并用“合韵”解释例外。“音转”与“合韵”是段氏古音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段氏通过重点解释“音转”与“合韵”两类例外现象,保证了其所分韵部系统的科学合理性。

《六书音均表》;音转;合韵

段玉裁把清代古音研究推向高峰,其《六书音均表》代表了清代古音学的最高成就。学术界对段玉裁的古韵分部及著名论断,诸如支脂之三分、真文分立、侯部独立、古无去声说、同谐声者必同部说等有高度评价,但是专论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的著述还不多见。

《六书音均表》着重以表的形式展示段氏古音研究的结论性成果。段玉裁的主要学术观点散见于各表的说明性文字之中,且非常简略,这导致段氏古音学的理论体系性特征不够明显。为能有效借鉴段氏古音学思想与方法,推进现代古音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对其古音学理论体系作进一步探索。本文研究认为,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古音系统,从历时纵向上说明韵部系统的演变,用“音转”解释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例外,同时从共时横向上说明韵部系统与支撑材料的关系,用“合韵”对例外现象进行解释。其中“音转”与“合韵”说既是段氏古音学理论体系化的标志,又是段氏古韵系统科学合理的重要保证。

一、“音转”“合韵”对段玉裁古音学理论的重要支撑

散见于《六书音均表》各条的古音观点大致可归结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以韵部的分合远近问题为重点,关于构建上古韵部系统的理论;二是以“音变”和“音转”问题为重点,关于古今语音变化的理论;三是以“古本音”和“古合韵”为重点,关于协韵材料支撑古音体系的理论。三个方面各有侧重,又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段玉裁的古音学理论体系。

孙玉文《上古音构拟的检验标准》一文提出检验上古音构拟优劣的三条标准:“(1)构拟的音系能否系统地、历史地解释各种反映上古音的直接材料;(2)能否系统地、历史地解释上古音到中古音的发展演变;(3)是否自成一个音系,是否合理。”[1]段玉裁有科学的古音观和方法论,所以他能够敏锐发现郑庠、顾炎武、江永等人古韵研究的不足,“补三家部分之未备”。段氏定古韵为17部,打破了此前古音学家“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上古韵部系统”[2]的局面,把清代古音学研究推上顶峰。段氏十七部,经后人检验是一个真实可靠、科学合理的古音系统。其实,段氏的旨趣不单是构建古音体系,他还通过《六书音均表》显现其古音学说及音学研究的成果。古音十七部只是在音学理论的指导下所呈现出来的一项重要成果。

正因如此,段氏以十七部为基础,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进一步开展研究,揭示出古今语音发展演变规律,并对演变过程中的例外(音转)进行了解释;提出“古音韵至谐”“同声必同部”“古假借必同部”等重要论断,印证了归部与押韵、谐声、假借等古音材料的基本一致性,并对其中出现的例外(合韵)进行了解释。“音转”“合韵”说的提出及其对偏离常规的例外现象的合理解释,从侧面保证和显示了段氏韵部系统的科学性,彻底革除了“叶音说”的弊端及影响,纠正了顾炎武、江永等人用“误入”“无韵”“方音”“改字就韵”对待例外现象的主观片面做法。“音转”“合韵”说无疑是清代古音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重大突破,是段氏古音学理论成熟、完备和形成体系的重要标志。

二、“音转”说用于解决韵部系统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例外现象

段玉裁以十七部为基础,沟通《广韵》,建立了古今语音发展演变规律。《六书音均表》通过“音变”,对十七部各部向今韵各韵演变分化作了说明[3],指出古韵某部分化为今韵数韵,今韵数韵归于(源于)古韵某部。作《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展示了上古韵部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古今韵部间的对应关系[4]807-809,为后人正确认识古今语音的变化和“以今音上推古音”提供了方法和操作依据。

“音转”是古今语音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例外现象。凡字音的变化有违语音演变规律,即不合《今韵古分十七部表》所示古韵各部与今韵各韵之间对应关系的情况者,便是“古今韵异部”,便是“音转”。如段氏所言:“凡一字而古今异部,以古音为本音,以今音为音转。”[4]814音转字在古韵系统中的那个音就是“古本音”。

“音转”对语音演变规律的偏离给“上推古音”造成困难,而且,汉末以后由于不明“古本音”、不知“音转”,致使学界把《诗经》中本来和谐押韵的现象误为“叶音”,所以段氏把解释“音转”现象当作重点,于《诗经韵分十七部表》各部之后专设“古本音”栏,对古今异部字的古本音和音转情况作了逐一说明。如“谋”属第一部字,段氏解释:“‘某’声在此部。诗《泉水》《氓》《皇皇者华》《巷伯》《绵》五见,《左传》三见,今入尤。”按,第一部演变为中古平声之咍、上声止海、去声志代、入声职德各韵。“谋”发生了特殊音变,偏离了演变方向而入尤韵,这时以“谋”的第一部音为“古本音”,以今音尤韵为“音转”。据此可知,“谋”在《诗·泉水》一章与“思姬”协、《氓》一章与“蚩丝丝淇丘期媒期”协、《皇皇者华》三章与“骐丝”协、《巷伯》二章与“箕”协等,是以“古本音”押韵的。又如《诗经·小雅·四牡》四章“止杞母”协,其中“止”“杞”归《广韵》止韵,“母”归《广韵》厚韵,今韵失协,但是“母”的古本音与“止”“杞”同属段氏第一部。可见,某些字由于音转而导致古音与今音异部,着眼于“古本音”,从实际协韵关系来看,则是押韵的。

系统地、历史地解释上古音到中古音的发展演变,合理解释演变过程中的例外现象,是段玉裁的古韵系统科学合理,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音转”说,不但彻底消除了“叶音”说者据今音注“叶”的错误,而且也消除了顾炎武不知音转而用“后人误入某韵”勉强作解的错误,使古音研究真正走向科学化道路。

三、“合韵”说用于解决字的归部与协韵实际之间的例外现象

用十七部去衡量押韵材料,发现同部者占绝对多数,异部者只是少数、例外,这表明段氏所定的韵部系统具有客观合理性。但是异部例外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就会使人们对古韵系统的严密性、科学性,以及韵字归部的合理性产生质疑。“合韵”说就是专门解决异部例外现象的。

诗合韵是指韵字在系统中之本音与实际押韵音异部的现象[5],与音转所致的异部现象貌似,但本质不同。段玉裁指出:“凡与今韵异部者,古本音也;其与古本音龃龉不合者,古合韵也。”《六书音均表》中“音转”“合韵”与“古本音”相对而有区别。“音转”针对“古与今异部”的情况,是一个字的古韵与今韵不合,“合韵”针对“古与古异部”的情况,是一个字的古本音与另外一个古音不合。

如《诗经·角弓》八章“浮流髦忧”协,其中豪韵“髦”(属段氏第二部)与尤韵“浮”“流”“忧”(同属段氏第三部)不合,段氏以“髦”为合韵字,指出:“‘髦’,本音在弟二部,《角弓》合韵‘浮’‘流’‘忧’字。”[4]841再如《诗经·六月》一章“饬服炽急国”协,其中“饬”职韵、“炽”志韵、“服”屋韵、“国”德韵、“急”缉韵,今韵不合。职志德三韵同属段氏第一部;“服”,今音入屋韵,属音转,其古本音属第一部;缉韵“急”,古音属第七部,与第一部字“饬服炽国”异部。段氏以“急”为合韵字,并解释:“‘急’,本音在弟七部,《六月》以韵‘饬服炽国’,《尔雅·释训》以韵“福极德直力服息’,读如‘亟’。”[4]837段氏特意用“读如亟”注出“急”的实际押韵音(“亟”属第一部)。可见段氏“合韵”指韵字不以古本音押韵的现象。

肖泰芳《古音三题》强调:“自来写诗叶韵,就一首诗的作者来讲,基本上都是用同韵字相叶的”,“此时此地的人认为是同韵字,写诗时叶在一起了,彼时彼地的人读起来就可能感到不完全同韵。”[6]韵脚字异部,正是以古韵系统为标准衡量韵脚字而出现的,换个角度来看,合韵字的协韵音不是古本音而是另外一个。包括《诗经》在内的先秦诗文非一时一地一人而形成。单就《诗经》而言,它便纵横十五国,跨度近千年。而语音的变化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上古时期某些字的读音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亦属必然。总之,不同时地的诗作者在押韵取字时,所用之音与古音学家所归纳出来的综合统一的音系中之读音未必完全一致,合韵现象在所难免。

段氏“合韵”说,纠正了顾炎武、江永等人于合韵字“或以为无韵”“或指为方音”“或以为学古之误”“或改字以就韵”“或改本音以就韵”之类的失误,是古音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尤其是段氏《诗经韵分十七部表》对合韵字一一作注解,保证了其所分十七部的科学合理性。

四、“合韵”概括并解释了诗韵以外其他协韵材料中的例外现象

韵脚字仅仅是协韵材料之一种,主要根据《诗经》用韵所归纳出来的韵部系统是否具有普遍价值,还在于它能否适用于诗韵以外的上古音材料。段玉裁考察其他各类具有协韵要求的古音材料,发现其语音关系的总特征是同部,同时发现其中所出现的例外现象符合“合韵之理”,统一按“合韵”(合音)对待。这一问题可参考拙文《〈说文解字注〉“合音”论析》[7]。

出现“合韵”现象的原因是字音的变化以及周秦音系的综合单一性。汪启明指出:“造字时代,谐声偏旁和字音是和谐的,到了《诗经》时代,语音却有可能起了变化。”[8]赵诚撰文证明“古代实际上存在着各种方言音系,不同的音系产生了不同的谐声”,认为“古代的谐声关系并非形成于同一时代,而是在各个时代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各个时代的音系产生着各种谐声关系”[9]。谐声字确非一时一地的产物,小篆系统中的谐声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累积下来的,造字时固定在声符与所谐字之间原本和谐的关系,用具有综合单一性质的周秦音系去衡量,难免出现异部“失谐”现象。

3.假借与转注异部。假借的语音根据与谐声原理一致。段氏提出“假借必取诸同部”[4]817、“假借以音为主,同音相代”[4]832,拿古音十七部衡量假借字与本字间的关系,亦如形声字与声符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其构成异部关系者即为“合韵”。

从《说文解字注》对“转注”的说解可以看出,段氏是把同源声训现象当作转注[4]755。他在“古转注同部说”一条指出:“训诂之学,古多取诸同部”[4]832,于“异部假借转注说”通过举例说明转注字异部的情况,也符合“异部合韵之理”[4]832。吴顺泽指出:“同源词有一部分保持同音,而大多数则在词义运动和共时变异与历时变异的双重作用下发生了音转。”[11]此处所言“音转”着眼于语音的变化过程,如果从语音变化后的静态结果看,这与段氏所言“合韵”无异。

4.通语与方言异部。通语中音异的一组字在方言中同音的现象古今皆有,司空见惯。方言中同部的一组字可能在通语中异部,段氏将其纳入“合韵”范畴,并引“关西曰迎,关东曰逆,京郊之鄙谓淫曰遥,齐鲁之间鲜声近斯,赵魏之东实寔同声”为例,提示其符合“异部合韵之理”[4]832。按,上述方音同部字,在段氏古韵十七部中分属不同的韵部,如“迎”“逆”分属第十、第五部,“淫”“遥”分属第七、第二部,“鲜”“斯”分属第十四、第十六部,“实”“寔”分属第十二、第十六部。“迎”“淫”“遥”“鲜”“实”等字在归部音之外另有方言读音的情况正是异部合韵。

可见,“合韵”说以其强大的统摄性、解释力,在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明白合韵之理,将某些字的实际协韵音与系统中归部音区别对待,“不以本音蔑合韵,不以合韵惑本音”,才能切实领会“古人音韵至协”的道理,察见段氏所定韵部系统的科学性。

总之,“音转”“合韵”说在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段氏用“音转”“合韵”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矛盾,揭示了具有协韵要求的材料中出现“古与今异部”和“古与古异部”的根本原因,从而维护了所定古韵分部系统的科学合理性。段氏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古音,把揭示规律与解释例外相结合,把历时与共时、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构建了科学的古音学体系,其中蕴含的科学理念、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值得今人镜鉴。

[1]孙玉文.上古音构拟的检验标准[M]∥语言学论丛:第3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2.

[2]张柏青.凿破混沌——试论段玉裁在古音研究上的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77-83.

[3]刘忠华.段玉裁语音“变转”理论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4-89.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刘忠华.段玉裁诗“合韵”的本质[J].广西社会科学,2012(3):166-169.

[6]肖泰芳.古音三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21-24,61.

[7]刘忠华.《说文解字注》“合音”论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9.

[8]汪启明.《六书音均表·四》合韵字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87(2):86-96.

[9]赵诚.上古谐声和音系[J].古汉语研究,1996(1):1-7.

[10]刘忠华,赵诗嫚.论谐声关系与“失谐”现象[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5):28-30.

[11]吴顺泽.汉语音转研究[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6:61.

Value of the“Transformation of Sound”and“Gathering of Rhyme”in Duan Yucai’s Old Chinese Phonology Theory System

LIU Zhong-hua

(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Shaanxi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zhong723000,China)

The framework of Duan Yucai’s old Chinese phonology theory illuminates the rhyme category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hat interprets the evolution of the rhyme category diachronically and explains the exceptions with “Sound Transformation”. The other is the framework elucid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hyme category and its backing material synchronically. As well as, it explains the exceptions with “He Yun”. “Sound Transformation” and “He Yun” are two core contents of the Duan’s old Chinese phonology theory. According to mainly explain the two exceptions of “Sound Transformation” and “He Yun”, thus Duan Yucai ensures that the categories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

LiushuPhonologicalTable; Transformation of Sound; He Yun

10.15926/j.cnki.hkdsk.2017.02.012

2016-07-22

刘忠华(1964— ),男,陕西洋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H114

A

1672-3910(2017)02-0062-04

猜你喜欢

段玉裁古音古韵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韵补正》“不合者”研究
古韵今和
古韵今和
古韵今和
古韵今和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