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错”为宝,错误也是别样的美丽
——谈小学语文课堂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2017-03-24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白骨精船长错误

变“错”为宝,错误也是别样的美丽
——谈小学语文课堂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江苏省常熟莫城中心小学 刘 佳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经验不足,理解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错误,面对这样的课堂生成,教师不能一味否定学生,而是要学会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学生的错误认识转变为正确的理解。这样就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生成变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认识不仅准确而且深刻。可以说,如果能够变错为宝,那么错误也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一、动态生成,创新思维

要想让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就一定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精心预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由于能力有限,难免会出现理解偏差的时候,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动态生成。在学习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动态生成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创造性阅读文本,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体验,这也是一种意外的惊喜。

例如,在学习《孔子游春》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了文本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本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文本中有这样的句子“水是真君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将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同学们,经过大家的努力,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对于这句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你能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吗?”在教师的调拨下,学生们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和大家的探究讨论,学生们纷纷展示自己的观点。学生们说,水是具有德行和情意的,因为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有的学生却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老师,我认为水根本不能称之为君子,因为水还有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灾难。”这个说法让学生们陷入深思,好像学生的看法也是有道理的。面对这样的意外,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位学生说的也是一种确实存在的现象,那么孔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经过大家的深入讨论,学生们认识到从整体性来看,水还是对我们有益的,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就能发挥水的积极效用。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的精心预设之外,总会有意外情况发生,这样的动态生成其实可以称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我们能够善于把握,正确引导,有效利用,那么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活跃思维,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而且,对于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可以让学生获得独特、新颖的感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提高。

二、拨乱反正,提升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正确答案,而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不是一带而过,就是置之不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品悟,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拨乱反正,提升学生的认知体验。

例如,在教学《船长》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目标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在这样的开放活动中,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很多学生对于船长这个人物印象深刻,纷纷称赞船长的无私以及勇敢机智。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认为船长最后选择和轮船一起沉没是因为觉得自己承担不了责任,即便船长活下来,也要接受处罚,所以船长还不如选择死亡,这样还能让大家觉得他死得壮烈。这样的认识显然是完全错误的,也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品读文本,受到情感的熏陶和震撼。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这样引导:“那么,你认为船长还应该尽到什么责任呢?在船只刚刚出现问题的时候,船长真的不能逃生吗?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船长就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在教师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们意识到船长选择和船一起沉没的原因并非是被迫,而哈尔威船长也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好船长。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回归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透彻而深入的解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考空间,直接感受文本的主旨所在,让学生依文悟错,最终实现拨乱反正,提高学生的认识。

三、有意设错,引导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获得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有意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冲突,这时再结合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呈现思维的顿悟,在充分解读后获得豁然开朗的认识。这样的迷途纠错的过程,也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理解文本的重点词语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这篇文本的语言生动形象,而且使用准确,于是教师让学生自主解决文本中的重点词语。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文本中的词语理解流于表面,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师采用了故意出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文本中出现了“违犯”一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将这个词写成了“违反”,这时马上有学生指出来。教师故意说:“这两个词没什么区别吧?你们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区别吗?”小学生都有好胜心理,于是大家纷纷拿起字典,通过大家的查阅以及分析,得到了这样的结论:“违反的语意较轻,而违犯语意重,因此应该用在规格更高的对象上,例如违反课堂纪律,违犯国家法律,而文本中文中公仪休假如接受了别人送来的财物,就是触犯国家法纪,因此原文使用违犯更恰当。”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求胜心理以及强烈的表现欲望,一旦教师出现错误,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就被一下子激发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出错,设置迷局,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体会。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关注意识得到提升,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辨析的过程中迷途纠错,最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四、因势利导,碰撞智慧

其实,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的精彩之处都是作者的“妙手偶得”,解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往往课堂中的意外却能成为另一种精彩。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生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很多见解都是一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真心流露,而容易出现文本的曲解,而教师的因势利导,反而会让学生智慧碰撞,收获更大。

例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解读白骨精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在大家的讨论中,学生们纷纷以“诡计多端、不择手段”等词语来概括白骨精,可以说大家的概括非常准确。这时有一个学生这样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你看白骨精为了吃到唐僧肉,想了一个又一个办法,可见他的坚持精神,这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性啊。”教师对于学生不同的声音,没有表示意见,而是顺势引导:“那么,如果我们将坚持不懈的精神富于白骨精,最终的结局是什么?联系“坚持不懈” 的意思想一想答案。”学生们想到的答案当然是唐僧会最终被吃掉。而且还有很多学生想到,一旦唐僧被吃,白骨精的法力就更高了,这样她害的人也会更多,这样显然是不合理的。于是,教师让学生自己探究获得了正确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没有直接表态,却按照学生的思路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智慧碰撞,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过程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白骨精船长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出发吧,船长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当船长
我是白骨精
不犯同样错误
丢失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