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因素的强化

2017-03-24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学语言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因素的强化

陕西省榆林市第三中学 李 娟

多年来,语文教学中忽视文本因素的现象比较普遍。一篇好端端的文学作品,常常被孤立地讲解字、词、句、段所肢解,致使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兴味不浓、学习效率不高。产生这样的原因,一是对“语文”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对概念理解的差异,不仅影响教材的编选,而且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二是把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学性割裂开来,片面强调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对“文学课”产生了种种错觉。

如何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加强文学因素的教学?

一、要重视文学语言的教学

作家创作,总是竭力在语言的宝库中寻找最形象最典型的词语和句子,使之更深刻更鲜明地表现作品的思想。这些词语和句子正是我们文学语言教学的内容。例如教学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情感、意义,以至过去的生活,特别是“一个人内心的存在”,都是抽象的,无法把握的,它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物、具体的场景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今生今世的证据》中的一些词语浸透了作者的感觉。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独特的语言写出了故乡对每个人存在着的不可替代的意义,达到了形神的和谐统一。再如老舍的《想北平》,可以让学生体味其中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的语言。作者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安全舒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有物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这正是文学作品语言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使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掌握词的不同色彩,懂得一些遣词造句的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要重视立意构思布局的教学

一篇文学作品,其立意的清新,构思的精巧,布局的缜密,是我们进行文学因素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语文课上,往往偏重于条文式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主题和段落大意,忽视立意构思,谋篇布局的剖析。这个问题突出地反映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阅读写作实际出发,抓住文学作品在立意构思布局上的具体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文学因素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文学作品中的“线索”,它往往既涉及到作品的立意构思,同时又涉及到结构布局。在教学中,我们如能通盘考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效果则较好。线索是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线索在作品中往往有明显的反复出现的语言标志——词语或句子。内容、主题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线索:有的是人(包括作品人物或作者自身的经历、见闻、感受、认识),有的是物,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空间,有的是中心事件。线索的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必须与作品的主题、情节有内在联系,才能起到联结人物、贯穿材料、推动情节、表现主题的作用。在鲁迅的小说《药》中,贯穿整篇作品,起到上述多种作用,又有明显的反复出现的语言标志(“鲜红的馒头”“那红的馒头”“碧绿的包”“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人血馒头”)的事物就是“药”(人血馒头)。鲁迅《药》中的“药”,如同蒲松龄《促织》中的“促织”,莫泊桑《项链》中的“项链”,都是作品的线索。小说从开端的老栓买“药”(点明药料),经过发展阶段的小栓吃“药”、高潮阶段的茶客谈“药”(交待药源),到结尾阶段的“药”效,每个情节都是以“药”为线索展开的。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离不开“药”。“药”把华、夏两家的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悲剧故事——华夏民族在20世纪初的悲剧故事。 根据课文的特色,我们以此为讲练的重点,把作品的线索作为教学的线索,指导学生如何理解线索,理清线索,掌握线索,使学生学会根据线索的不同类型,如人物、事物、感情、时间、空间等去分析文学作品,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去。

三、要重视思维的教学,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

过去,在语文教学中,往往由于离开了这个特殊规律,进行政治说教,架空分析,因而削弱了文学作品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现在,有时也由于忽视了形象思维的教学,孤立地抓字词句章,同样使语文教学出现了架空分析的状况。为什么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学方法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对我们教学的那个老套手法看腻了。一篇课文,大凡是教师讲讲生字词、疏通课文,然后是逐段逐层逐条分析,最后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篇篇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必然觉得语文犹如一杯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文学作品是借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是具体、生动、感人的。学习的对象却感到没有兴趣,岂不发人深思。重视形象思维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育的效率。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满足于帮助学生解决几个生字词、几个句子,那么,学生怎么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怎么能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又怎么能从中提高写作水平呢?

首都师范大学的王云峰教授在他的《语文素养及其培养》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人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及其语言品质。语文素养更离不开文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强化文学因素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文学语言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语言是刀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