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缱绻在时光里的老北京

2017-03-24撰文吴佩

中华民居 2017年1期
关键词:四合院胡同时光

撰文/吴佩

缱绻在时光里的老北京

撰文/吴佩

胡同是深入居民区的小街道。了解北京,不能不了解胡同。胡同之于这座城市的人来说,是文化,是历史,更是生活。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蒙古语的意思是『水井』。明清以后,胡同在北京不断发展,民国开始衰落,直至今日只有少量片区遗存。各个时代,北京胡同的数量不一,多时达6000余条。俗语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这些胡同青砖灰瓦,横平竖直,整齐划一,犹如军营。胡同两旁的民居便是四合院。四合院左右对称、四面合围,既有秩序性,又保持了一定的私密性,有着严格的建筑规制。它与胡同一起承载着北京人的生活,也织就了北京人的喜怒哀乐。

《三月》 王良武画

《春》 王良武画

闲暇时候,我最爱逛北京的胡同,在那里寻觅藏匿在深处的四合院,在那里慢慢感受老北京的时光。

长短不一、纵横交错的胡同如同北京城的血管一般,如今已经流淌了700余年。这些胡同都有自己的名字、性格和姿态,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过往和曾经。毗邻后海的“烟袋斜街”因像烟斗而得名,它在明代被称为“打鱼斜街”,清代时被叫作“鼓楼斜街”。如今人群熙攘的“南锣鼓巷”,其实还有个名字叫作“蜈蚣街”。它串起了东西两侧的10多条胡同,从元朝热闹至今。北京最长的胡同是东交民巷,最短的胡同是一尺大街,最宽的胡同是灵境胡同,最窄的胡同是钱市胡同,历史最久的胡同是三庙街,拐弯最多的胡同是九弯胡同。

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的北京胡同,呈现着不同的样貌:它时而市井,时而高贵;时而活泼,时而庄严。清晨时,它喧嚣热闹;傍晚后,它又宁静温馨。春夏时,它生机勃勃,爽朗清透;秋冬时,它又沉稳大气,温柔敦厚。但多数时候,它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悠然自在、宽容祥和,让人不由自主地投入它的怀抱。那怀抱有着熨帖心灵的温度,恰恰可以纾解那些无处安放的乡愁。

逛胡同,一定要逛四合院。作为北方民居的代表,北京四合院有着独特的韵味。最大的四合院当属故宫,其次就是各个王府,小一点的就是老百姓住的四合院了。四合院四面都建有房屋,北房为正房,东西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为倒座房。中间的庭院可以种花、养鱼,好不闲适!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不止一个院落,往往由两三进院落组成。四合院有严格的规制和讲究,仅从大门的颜色来说,中小型四合院一般是黑色大门,红色的大门只有皇家才能使用。

与四合院相遇,就是与故都、故人、故事相遇。在这里,曾经沸腾过康有为、谭嗣同报国图强的一腔热血;在这里,程砚秋、梅兰芳两位京剧大师婉转悠扬的唱腔仍依稀可闻;在这里,无意中还可能走进鲁迅、茅盾、老舍先生的笔端世界。这些铭刻在时光记忆里的名人大家,最终都成为时代的注脚。

有学者说,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是啊,这些胡同和四合院见证了王朝的更迭、时代的变迁,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为我们保存下了过往的记忆和珍贵的遗存。

《夕阳映照下的后圆恩寺胡同》 王良武画

《夕照》 王良武画

《钟楼雪景》 王良武画

遗憾的是,如今,浓郁的老北京被新潮流推着,似乎也唱起了时代的挽歌。很多四合院已经变成了大杂院;胡同里多是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充斥着商业的气息;地道的京腔京韵越来越少了。

突然想起多年前读过的北岛的一本书《城门开》。童年的北岛还叫赵振开,他居住在北京三不老胡同1号。多年后的他,客居他乡,仍然怀念北京的夜色,想念蛐蛐和知了的叫声。他记忆里的北京,是一座“瓦顶排浪般涌向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的城池。而现在,这个城池跟人一样都变了。

不过,北京人还算幸运吧。虽然这个城池变了,古建筑少了,但毕竟胡同尚在,四合院尚在。缱绻在时光里的老北京,也总会在某个地方的某个角落里等着,等着在不经意间被唤醒,被找到,然后用力地拥抱每一个孤独漂泊的游子。

《鼓楼西大街雪景》 王良武画

王良武油画家,1947年生于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二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北京胡同的主题创作,出版有《胡同·家园》作品集。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大展并荣获奖项,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猜你喜欢

四合院胡同时光
Chapter 2 Childhood time第2章 童年时光
永远向前的时光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漫时光
四合院下的宝藏
东明胡同
四合院里的义务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