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梦走马塘

2017-03-24撰文张丽红

中华民居 2017年1期
关键词:走马陈氏古村

撰文/ 张丽红

寻梦走马塘

撰文/ 张丽红

浙东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这里有一个少为世人所知的千年古村—走马塘。走马塘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茅山镇,地处鄞南平原,依傍奉化江支流东江,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

中国进士第一村

走马塘民风淳朴,古建筑众多,是陈氏家族自宋代至今38代人的聚居之地。全村有近1600人,绝大多数都为陈姓。这里的人们世代崇尚读书,近千年中曾先后出过76个进士、152个官吏,其中包括4个尚书,留有“一门四尚书,父子两侍郎,祖孙三学士”的佳话。也因此,走马塘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出淤泥而不染,濯涟漪而不妖”,因感于荷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性,从古至今走马塘人把荷花视作律己育人的“村花”。在煌煌宋史中,就记载着走马塘陈氏第四世陈禾和第十世陈埙的事迹。其中,陈禾以敢于向皇帝直谏著称。

陈氏祖先按照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村子的四周开掘了护村河。护城河引自奉化江支流东江,为长方形的格局,通过紫来桥、西沈桥、庆丰桥等石砌桥与外界联系。村中还有大大小小的池塘10余个。护城河和水塘构成的村庄水系能泄能排,形成了完备的河网防护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村民抵御旱涝和火灾的侵袭。

在名为“石池头”的小水塘边,至今还竖有一块公禁碑。公禁碑上刻有“汤浅秽污,投掷废弃,堆积馀岸,雍塞通沟”十六个繁体字,意在教导后人要注意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

穿过矗立于村口的新建的“中国进士第一村”的牌坊,步行不远就到达了紫来桥。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已经颇有些年月了。这座桥是由民国时期著名的建筑师、走马塘村陈氏后裔陈露芗设计、修建的。如今,仍有一些文字镌刻在桥下的条石上,无言诉说着这座桥久远的过去。

驻足在古村弯曲狭长的河道边,两岸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各式石桥静卧在水面上。那灰白的桥面上还留有古人的痕迹。穿着花衣服的村妇,蹲在河边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洗菜、浣衣。一切宁静得宛如一幅画。

走马塘村被三道影壁分割。这些高耸的影壁成年累月地俯视着马道上过往的行人。马道一侧,下马石和拴马桩并排而列。那拴马桩的顶端,石头已经变得圆滑。很难猜出,它究竟磨断了多少缰绳,磨穿了多少岁月。

一对石狮子,昂首伫立在街边高门外的两侧。石狮子不仅有着镇宅护院的功用,更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从固守大门的那一刻起,它们的命运便与门内的宅院息息相关。生活在宅院里的人,也因为有了它们的门前静守,才能安稳生活。

走马塘之名始于唐朝。据旧志载,唐朝时,『两浙兵马钤辖张仁皓骑从往来于此,故名之』 。

君子河开君子花

走在走马塘,随处可见檐牙高挑的具有江南风格的明清古建筑。

村里最大的建筑群叫中新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整个建筑群共有432间房屋。房屋之间靠檐弄相通,无论从哪一间出发,都能畅通全院。下雨天,在这个超级大院里穿行,竟不需要撑伞。

前新屋是古村最主要的建筑之一,屋前有村中最大的荷花塘。荷花塘占地近4000平方米,是走马塘目前最有古韵的地方。塘中央有两条石砌的独板桥,人行其中就像是走在了荷花中间。前新屋并排建有4套房子,当初分配给四兄弟居住,现在中间两户的房子已被现代建筑代替。穿过前新屋,迎面而来的是客堂,一左一右两排正屋是屋主人及其子女们的起居室。从正屋再往左走是偏房,供下人们居住。陈氏家族以耕读传家,门风极正。他们独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在家门前盛植荷花,要求后人以荷为榜样处事做人。

自紫来桥沿南街穿行不远就到走马塘的中心老街了。陈氏宗祠遗忠堂就坐落在这条老街上。遗忠堂前身为家庙,又称“祖堂”,是走马塘陈氏家族最早的祭祖场所,建筑极具江南民居风韵。与遗忠堂相邻的是一座古朴的公祠慕川公祠。祠前有着诸红色的墙门,门两边矗立着一对明代雕造的石擂鼓,被人们称为“擂鼓墙门”。

走过陈氏宗祠继续向西,就到了新陈氏宗祠。这座祠堂沿河而建,墨墙高耸,“福”字顶悬,门柱上挂着“直声振赵宋,忠节耀朱明”的楹联。

祠堂的西南墙楼与一座两层老房相连。这座老房子就是过去村里的码头。以前,村民们从这里划船启航,直达杭甬运河。那些跳出农门的学子们,也是从这里出发,奔向自己的大好前程。如今,站在河边,遥想当年,不禁让人感慨:“昔日在此人行远,求得功名盼早还。如今码头已无帆,河畔沧桑沉旧船。”

“先生塘隐先生柳,君子河开君子花。”绕过陈氏祠堂一直走到村子的尽头,一条清亮的小河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走马塘的西面护村河—君子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条河的名字一定隐含着陈姓祖先对后代读书做人的期盼,即“凡从这里走出的陈氏子孙一定要成为堂堂正正的君子”。

南宋嘉定年间,吏部侍郎陈埙在塘边植柳种竹,荷荧擒鱼,出没隐映,人称君子河。旧有联句,谓:『先生塘荫先生柳,君子河开君子花。』

古宅,围合岁月

走进走马塘村,仿佛走进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梦里。沿着古村的石板路探寻,明代建筑随处可见,清代老宅更是比比皆是。随便推开一扇油漆斑驳的铜锁木门,就能看到散发着古朴气息的老屋。那雕花的格子窗、托着如意般形状的门臼、镶着苔藓的石门槛,还有那踩上去嘎嘎作响的窄楼梯、“勾心斗角”的屋檐斗拱、一叠高过一叠的马头墙,都让人感觉一不小心就可能穿越回过去。

跨进一座三进院落的古宅,一进门没有常见的高墙阻挡视线,一眼便望遍第一进院落。这进院落为四面围合的布局。坐北朝南的正房主导了宅院的高度;东西厢房倒坡着檐口,低眉顺眼间尽显温婉。

那些已看不出原本颜色的老旧窗棂,还在支撑着青灰色的屋顶;那窗纸早已被时光撕碎,没留一片痕迹,代替它的是明晃晃的玻璃。几缕午后的阳光,悄悄溜进窗内,与几粒浮尘缠绕游荡。木制的廊柱,有的与廊间的石凳连为一体,有的伫立在布满石刻的底座上。

有人小声提醒勿踏脚下的过门石,我忙低头寻找。一块青黑色的石刻过门石平铺在门口。在坚硬的石头上,几朵开得正艳的荷花,正柔美着身姿。

看过这块过门石刻,想起走马塘的宅院正是以砖雕、石雕、木雕而闻名,我忙四下寻找,原来这鬼斧神工的雕刻艺术竟然在这座宅院内比比皆是。

欣赏间,我被西座绣楼石栏杆上的雕刻吸引。从鲤鱼跳龙门的图案开始,我被一路牵引着脚步走上二楼。绣楼,曾经禁锢了多少少女萌动的心扉。如今,这里已是人去楼空。棂花亦没有那年披红时刻的喜悦;精美的雕花床去了罗帐,显出几分萧瑟;梳妆台上的古铜镜,亦不会再有纤指拂去灰尘。

走下绣楼,记不清穿过几道门楣,经过书院,走过花房,穿过围院,才从那重重院落里走出。回首看那高高的门楣,这一路游走,竟如同时空穿梭,自己仿佛就是那院中人,与古宅有着共同的记忆。如今,大梦初醒。

『茅山山色翠嵯峨,千古文章炯不磨。柏府清阴铺锦里,柳桥流水绕忠河。祖孙接踵登瀛贵,父子捐生效节多。惟有故乡千秋树,春风秋雨长危柯。』这首清朝古诗吟唱的正是走马塘。

最美江南韵

在走马塘这座浓缩了中国明清村落建筑的江南古村里,石花窗和飞檐最富特色。精美的石花窗不仅可以透气,而且还有着木窗所没有的防火和防盗的功用。而高高翘起的飞檐,不仅灵动了屋顶,而且可以让风自由流动。

站在村中,抬头四顾,古建筑雕梁画栋,飞檐随处可见。其中,气势最为恢宏的当数五马墙了。五马墙分五个飞檐,递等上升,上面雕有许多精美的图案。明清时期等级森严,只有位极人臣的官宦之家才可以建造这样的建筑。

走在村里的小巷中,不时会被两侧墙壁上出现的精美石花窗惊艳。这些石花窗大多用青石、红石雕刻制作而成,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形状。窗上雕刻着各式图案,有张果老、蓝采和、吕洞宾等八仙人物,有也“福”“乾”宗祠等吉祥文字。走马塘最精妙的石窗在新陈氏祠堂后面的一条小巷中,在古建筑学文献中被命名为“浙南石窗”。这个石窗雕刻着玉璧花纹,可以开启自如,和木窗并无两样,妙不可言。

沿河槽边道路向东走,便看到一个形如螃蟹肚脐的池塘—“蟹肝脐”。池水碧绿,池岸弯曲如勺。岸边有一棵千年古树。此树郁郁葱葱,树干倾斜伸入池中,被水中的一个石柱撑住,形成了“树附石”的奇观。我走近仔细看,树身已经中空,长满了杂草与苔藓。更令人称奇的是,树冠之中有一条侧枝的叶子与其余的明显不同。原来是老树上不知何时又长出一棵新树,形成了罕见的子母树。古树、水塘,映衬着北面的青砖黛瓦、檐牙高挑的宅院,别有一番江南风韵。

『走马八景』包括柳塘春信、蕙江秋潮、团桥明月、笔架瑞雪、遗忠灵石、南堰晓风、同文弦歌、西隐晚钟。

先人的慰藉

绕过池塘,走入一条小巷,忽听得一阵喧闹之声。我踌躇向前,眼前豁然开朗,两桌人正在觥筹交错,似乎正在举办家族的喜宴。定睛打量,原来这里就是赡衮堂—走马塘最有价值的文物“手绘祖像”的供奉地。赡衮堂意为纪念陈氏先祖四世文介公陈禾,以其忠君报国的大无畏精神垂训后裔。堂内正中高悬写有“赡衮堂”三个字的巨大匾额。十余幅画于明清时代的陈氏祖先工笔画像分列左右。画像细致精美,古朴传神。耳闻后人酒席上的欢声笑语,俯视后人生活之幸福,想必这些陈氏祖先心中也有一丝宽慰吧!

蟹肚脐池塘的西侧,坐落着一座百年诊所—贻谷堂。贻谷堂是民国鄞南名医、人称“陈半仙”的陈松涛的私人诊所。正门的左侧为贻谷堂,堂内挂有原民国教育部长朱家骅、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原东南医学院院长郭元琦三人联名题写的“兄弟学士”的匾额。

贻谷堂后面的四间二层房屋为藏书阁,取名“涵碧庐”。庭院东面为“守拙园”,园内遍植四季花木。园后建有用以贮藏医书和古董的“涵碧庐”。

贻谷堂地上刻有一个很大的圆形钱币图案。钱币中间的孔洞里雕刻着一朵盛开的荷花。荷花寓意品质高洁,与陈松焘救死扶伤、免费给穷人治病的高尚医德相一致。屋内放着一张就诊用的桌子。桌子旁排列着四把木椅,供病人就医之用。

陈松涛是走马塘陈氏三十世孙。他从小习医,著有医书《回龙医案录》百余卷。他还留下家训:『陈家的财产主要用来读书和济困。』

世代耕读 田园之乐

走马塘村,虽是村,却如城,“五脏俱全”,少不得高高的城墙来围护巷内宅院的平安。我拾级登上一处城墙,青砖铺就的通道十分平坦。从城墙上探身下望,错落有致的屋顶从北向南平缓铺展开来。几株树木萧瑟着枝条,点缀其间。屋顶上,那些镇脊神兽不知疲倦,翘首四望,给这冬日的古村增添了一笔灵动。

绕着城墙漫步,展望墙里墙外,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智慧。巧妙的宅院布局、尊卑有序的建筑规制,还有隐藏在一砖一瓦里的风水哲学,每一点都让人深陷其中。

在村子相对偏远的东北面,有一处临河住宅的门设置的十分有意境:石桥边,两门相依。一门在右,连着石板的小巷,转弯即可进入家门或没于村落中;一门在东,下沿是一个石埠,可以行船到家门,拾阶而回归。石埠之上,一座影壁孑立,上有石窗,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是古韵犹在。此门,让人不禁想起“轿自门前进,船从家中过”的周庄的张厅。只不过那个是内外分离,而这个则是更直接的“一处两门双路连”。

走出村子,立于牌坊下,看着“中国进士第一村”下的“一清二正勋名振朝纲,四靖三清德望闻乡里”的联句,我不禁陷入了对走马塘的深思。走马塘是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村庄,是陈姓学子们萌发希望、奠定人生基础的地方。相较于“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的赞誉,在我看来,“千年古村,一脉相承,世代耕读,田园而乐”十六个字似乎更为贴切。

一阵风吹过,划过脸颊痒痒的。我似乎看见飞扬的尘埃,在沉寂的古村上空旋转,轻敲着时光的轩窗,然后跌落到斑驳的城墙上,或是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夕阳下的古村,静静地守望着,守望那些离去的背影,期盼他们能够回转梦里的故乡。

走马塘是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村庄,是陈姓学子们萌发希望、奠定人生基础的地方。

《夏日蝉鸣》 王良武画

猜你喜欢

走马陈氏古村
《古村小巷》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长沙国职官建置论考
义宁陈氏家风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林挺
古村——大芦
陈氏清肺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