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线”造型比较教学的实验分析

2017-03-12陈国龙

林区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用笔线条绘画

陈国龙

(吉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中西“线”造型比较教学的实验分析

陈国龙

(吉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中西绘画中都有大量的“线”造型作品和理论阐释,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用线方式和西方绘画“线”造型方式进行比较,以具体可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将这种教学方式应用于基础绘画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将本土的视觉经验和审美体验与西方的造型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提升学生对造型的理解和绘画技巧。

“线”造型;结构;绘画基础

在中国传统画论中,线条的运用属于用笔的范畴。用笔是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功,泛指绘画过程中用笔的基本方法,包括用笔的皴、擦、点、染和曲直、偏正、徐急等,历代的画家、品论家都对于绘画中的用笔给予了高度重视。东晋顾恺之:若轻物宜利其笔,重以陈其迹,备以全其想;唐代张彦远: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北宋郭若虚:神采生于用笔。20世纪中国画坛更是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画笔墨等于零的大讨论,可见在中国传统绘画实践和理论中用笔的重要位置。本文要讨论的是关于用笔理论中线条在绘画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画论中对运用线条的论述,最有代表性的是“十八描”,关于“十八描”的论述见于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中“描法古今一十八等”,而对于“十八描”的讲解和实际应用可从芥子园画谱中看到。这十八种用线的方法分别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曹衣出水描、蚯蚓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柳叶描、枣核描、橄榄描、战笔水纹描 、撅头描、竹叶描、混描、折芦描、枯柴描、减笔描。从这十八种用线方法的名称中就可以形象地了解这些用笔的形态,从而想象出在实际绘画应用中的效用。

古人是将线条的形状和这种特定形状线条在绘画应用中表达的形体结构和气韵进行归纳,现今我国美术教学基础课是以素描为最基础的造型方式,那么,在西方绘画理论中对线的理解和运用又是怎样的呢?

在西方的绘画理论中,勾画客观的物体形象也是从线条开始的。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古代每到亲人离别之时,家人会在夜晚举起一根蜡烛将亲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并用笔描摹下来,这就是最早的肖像画。在绘画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式是线条,安格尔的名言家喻户晓:“线条,不要度过有一天没有画线条的日子。”从画面的效果来讲,安格尔自己和安格尔的学生都是坚持用“线”造型的画家。而安格尔的绘画方法直接来源于拉斐尔等文艺复兴大师,文艺复兴的这种以线条为主的绘画方式又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甚至古埃及的绘画方式中。为什么中西方古代绘画不约而同地确立了用“线”造型的最基本绘画方法呢?这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从技术层面看,线条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造型手段。至于为什么是线条而不是其他,可不可以用其他方式而不用线条,都是可以讨论的。人类的语言也有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是声音而不是其他成为人类交流的最主要手段呢?其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我们尝试用手语来代替声音,但我们发现不行,因为如果用手语只有面前的这个人可以看见表达的动作,有人背对着我,目光在别处,他就无法看到要表达的内容。还有我们想要在各种不同的距离来传递信息,人的眼睛可能会模糊,声音可以控制大小和方向,并且可以两个人窃窃私语,而手语就不行,这种特性决定了语言的载体是声音,就如同线条是绘画表达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为什么最早和最有效的绘画手段是线条而不是其他,因为线条是绘画语言中最理想的表达工具和手段。我们发现涂色无法替代,这种线条的表达如此清晰准确,在沃尔夫林的著作《艺术风格学》一书中,他把西方早期的造型绘画方式理解为触摸式的线描风格:“线描的风格是使人有塑性感觉的清晰性的风格。固体物体的均匀、坚实、清晰的边界给观者以一种安全感,仿佛她能用自己的手指抚摸这些边界,而全部产生立体感的阴影如此完全地附着于形体,着实打动了我们的触觉感。”

美国罗伯特黑尔教授的素描教程《向大师学绘画》中将线条的用途归纳为:外边线,面与面的交界,色与色的交界等。一个物体无论它是什么,想要在画面中体现出来都需要画出它的外轮廓,想要将它的形体结构说清楚就要画出它的内部轮廓行体,也就是它面与面的交界。用这两种线条来造型是中西方绘画的基本方式,那么,中国绘画理论中的线条就蕴藏着此种形式的线条,如“高古游丝描”就是一种简单直接描绘物体轮廓的方式,无论是外边线还是内部轮廓都可以这样描画。又如“钉头鼠尾描”我们常用来表示物体的内部轮廓形,也就是面与面的交界,“钉头”的部分往往是形体堆积叠压有阴影出现的位置,而“鼠尾”部分是形体伸张融合展开、相互衔接没有叠压的位置,这种描绘方式在绘画人物厚重的衣袍时效果非常好。我们发现中西方对于绘画技法的研究方式是有区别的,在西方的理论中更重视与实际对象的结合,而中国绘画中更加强调用笔的方法和线条的形状,使得画面更具有平面性和主观性。

在进行基础绘画教学的过程中将芥子园画谱中的人物画与西方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结合学生的写生对象,非常清晰地阐释了以下问题:线条的重要作用,西方绘画中线条和形体的关系,中国绘画中线条的书写性,两种方式产生的不同空间深度,两种风格表达出的不同语言特点。

通过对比,学生对于线条的重要性会有直接认识。当他们发现自己熟悉的各种国画人物造型与西方绘画中的形象都是用线条表示出来的时候会很惊奇,学生如同第一次看到这些传统造型,他们认真地观看和分析各种线条的形状和名字,体会书写线条时蕴含的美感。之后看到西方绘画中客观准确线条所反映出的真实可信空间和坚实造型时就会感到中国绘画中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绘画中科学精神的区别。中国绘画中的书写性使得中国绘画中的空间被控制和压缩,空间紧密如同浮雕。在阅读中国绘画时会觉得是清晰的符号陈述了一件事情,更具有永恒感和稳定感。在看到西方绘画中将透视学、解剖学、光学结合了线条而画出的文艺复兴作品时,学生感到的是准确坚实的形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定格,具有一种真实感,空间更加丰富真实,具有更加严谨和确定的特征。两种风格相互比较更加凸显出浪漫与真实、写实与写意,人本主义的科学精神和文学性、叙述性的绘画风格的区别与联系。

在高校基础绘画教学中不仅有绘画技术和实践的指导,美术史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技术的有力支撑,但由于国内美术馆资源和西方藏品资源十分稀缺,即使是国内的国画艺术品资源也由于各种原因难得见面,使得学生的艺术视野窄小。如同学习文学的人没有阅读过经典的名著,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小,而美术史也往往是目录式的学习,对于学生视觉经验的直接获得并没有帮助,导致了学生不懂绘画、不会欣赏,掌握的技术成了考学和完成作业的工具,大学时段本来应有的进步也被限制了。而中国人从小就会耳濡目染地接触到各种形式的传统绘画作品,对线条的理解是文化环境给予的,这本来就是学习绘画的先天优势。但由于片面的西方绘画教学体系的直接引用和简单机械的教学环节设置,使得学生压抑了本来就十分熟悉和有效的审美经验,过于相信西化的教学系统而丧失了应有的判断力。陈丹青讲过类似的问题,他说之所以国画没有成为全世界人共同研究学习的绘画科目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建立一种可以覆盖全球的文化和经济体系。这就如同一个人吃麦当劳吃饱了,再给他水饺和面条他就觉得没有必要了。

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用线方式和西方绘画“线”造型方式进行比较,并以具体可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将这种教学方式应用于基础绘画课程就是要尽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将本土的视觉经验和审美体验与西方的造型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并且进行实践。提高学生对造型艺术的理解能力,并主动自信地建立自己的造型观念,结合美术史的学习,学生学会客观评价各种艺术风格,在基础教学的课堂上培养出具有更高艺术视野和坚实清晰艺术实践方向的学生,就是此项研究的意义。

[1]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2][清]王概,等.芥子园画传[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12.

[3][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M].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美]罗伯特贝弗利黑尔.向大师学会画素描基础[M].朱岩,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钱晓玲〕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the Comparative Teaching of “Line”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CHEN Guo-long

(Art Department,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line” modeling works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in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different “line” forms of wor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and Western paintings, and display them to the students in the visible form. The teaching methods can broaden students’ reading quantity when used in basic painting cours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native visual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with Western style can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modeling and other painting skills.

“line” modeling; structure; drawing foundation

2016-12-04

陈国龙(1981—),男,吉林长春人。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2.046

J206

A

1008-6714(2017)02-0102-02

猜你喜欢

用笔线条绘画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线条之美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