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沟通艺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路径分析

2017-03-12

林区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艺术

李 咏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马列部,贵州 都匀 558000)

沟通艺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路径分析

李 咏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马列部,贵州 都匀 558000)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沟通艺术伴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掌握有效的沟通原则和技巧,对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众;沟通艺术

沟通艺术是指通过认同、倾听、赞美、询问需求等沟通方式,真正弄清楚受众想听什么、想要什么,并以对方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从而实现沟通绩效。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其形式主要有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等。沟通艺术是一种能力,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对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沟通艺术是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和素质,较好地掌握和运用沟通艺术,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鱼得水,顺利实施,并最终取得实效。

一、沟通艺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是将思想或信息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在管理关系学中,沟通是处理各方关系、解决内外矛盾、破解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关键环节和技巧。“一个优秀的团队组织和协调管理者所发挥的作用往往对目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然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1]23。教师要善于掌握和运用沟通艺术,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同时从大学生思想、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沟通误区

沟通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之一,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少教师因为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而陷入沟通误区,使得原先预设的目标和愿景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工作必然是失败的。具体来说,沟通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缺乏换位思考。对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换位思考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它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只靠教师空洞说教,然后要求学生遵守服从、缺乏换位思考,就无法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沟通艺术更无从谈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通过良好沟通、换位思考、互相宽容理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沟通思维定式。每个人在与他人的沟通中,都会受到自己的教育背景、职业和个人观点影响,容易按照自己的思想模式,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思路去代替别人的思路,这就是沟通的思维定式。不少教师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按经验办事,对于沟通的差异性,往往采取抹掉或替代的方法,这显然是不对的。必须消除思维定式,通过良好沟通形成一致性的价值评价方式,最终达到共同目标或愿景。

3.针对性不强。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性格特征等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沟通过程中一定要因人而异,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当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这非常关键,因为只有沟通具有针对性,才能更有效率和容易被人接受。如针对犯了错误但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学生,要私下教育引导,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方法要得体,通过增强沟通的针对性,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4.沟通方式不合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教师的沟通方式不合理,不被学生所接纳,即使教师阐述的内容再精彩、再有说服力,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无异于“对牛弹琴”。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不能一味地采取批评教训、生搬硬套、简单说教的方式对待学生,因为这些方式难以被学生接受,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与我们想要的背道而驰,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沟通绩效。

5.价值观与立场冲突。对于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看法和处理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很多时候因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带来对问题看法和处理方式的差异,这也必然导致价值观与立场的冲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理调适,并对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积极寻找共同的价值观,探索可行性解决措施,并寻求选择最优的沟通方案。

6.沟通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当事人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等,造成沟通交流困难。信息不对称是影响沟通的重要因素,人际沟通的障碍常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直接影响到双方的有效沟通,教师将难以正确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其实效性必然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工作效果。“在沟通机制运行中,也离不开沟通的效果与反馈,通过信息反馈推动新沟通机制的持续运行。”[2]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高沟通艺术的对策

沟通是艺术而非技术。教师必须以心相应、以心体心、用心沟通,针对不同的人、事和物,要有不同的应对之道;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灵活掌握和运用沟通技能,把沟通上升为艺术,积极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以提高沟通效率,最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具体来说,提高沟通艺术应着重从六个方面入手:

1.善于倾听,搭建桥梁。善于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善于倾听”要求教师一定要用体验的方式去听,用心去体验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真正弄明白学生到底想说什么、想要什么,这是最关键的倾听技能。言为心声,通常一般人说出来的话能够代表他的心理反应,但由于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规范里,有时说出来的话并不代表他的真实想法,这就要靠倾听者用心去体验,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倾听,真正弄清楚学生的本意。教师在聆听学生表达时,要面向学生,与学生保持最佳距离,始终保持目光接触,用姿态表示在认真听;要主动配合并及时询问没有听清楚的内容,如果学生表达的观点与自己想法不一致或存在错误时,不要直接表示反对或否定,而要用商量的口吻提出疑问,教育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认真改正。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有效搭建沟通桥梁,才能高效地完成职责工作。

2.学会尊重,以理服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要以理服人、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相互尊重可使参与沟通的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使交流双方心情愉快地进行沟通,最终实现双赢。要把每个学生都当成重要的个体来看待,充分尊重学生意见、以礼待人,不强词夺理,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才华,尊重人的本性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灵活多样,巧妙沟通。沟通方式十分重要,有时甚至关系到沟通的成败。接受者的认知取决于他的背景、经历以及情绪等,有时也取决于接受者如何去吸收消化,而晦涩、生硬、粗俗的语言难以让人接受,只有符合接受者的渴望、价值与目的的沟通才具有说服力,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实践证明,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更有效,如果总是用一种方式去表达,就如单调的钟摆一样枯燥乏味。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沟通交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或其他力量的帮助和支持,同时要与学生建立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

4.机智幽默,掌握分寸。机智幽默不仅能够有效化解紧张或尴尬气氛,营造轻松和谐的沟通氛围,而且能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和自信,使人笑口常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说,机智幽默是沟通关系中不可缺少的“调和剂”,运用得好能够使沟通锦上添花,给人带来欢笑与快乐,有时还能够化解尴尬。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把握不住分寸,不分场合盲目使用幽默,甚至为了自以为是的“幽默”用语低级媚俗,引用网络或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其影响十分恶劣,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反效果。教师在沟通表达的过程中,说话一定要掌握分寸,不该说的千万不能乱说,如果贪图一时之快而无所顾忌地说了不该说的话,只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效果。

5.相互包容,真挚坦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仅要求眼界宽、思路宽,更要求胸襟宽。教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有包容之心,要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意见,允许并鼓励学生讲真话、发表不同看法,要有大度容人的品格,始终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容得下敢于提批评意见、唱“反调”、不按常理出牌的学生。只有具备包容之心,在交流过程中才能使人推心置腹、心生敬意、心服口服,圆满达到沟通目的。在具备包容之心的同时,教师还要有真挚坦诚的沟通心态,真诚面对学生,与学生深入开展交心谈心,构建相互信任的平台,采用健康良好的沟通方式,才能产生更好的沟通效能。

6.善用激励,提振精神。具有激励力量是教育工作者沟通艺术的魅力所在。“沟通的目的是要和对方产生共鸣,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3]38每个人都有防卫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无法产生共鸣而造成的,但每个人都是渴望沟通的,都希望把自己的快乐和故事与人分享。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如果教师的话语能够侵入学生的内心,就会使学生产生期待,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通过激励性语言为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切实增强学生必胜的决心和信念。

沟通的效果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善于沟通的教师其工作会更有成效,更能获得学生的好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树立新理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针对大学生成长的特点与规律,通过熟练掌握和运用沟通艺术,提高沟通技巧及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好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1]郭俊风.浅论学校中的人际沟通[J].教学与管理,2001(3).

[2]杨新红.党群沟通:目标取向、运行机制及优化策略[J].中国共产党,2016(3).

[3]吴晓风.魅力口才与演讲艺术[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崔雅平〕

2016-11-30

李咏(1980—),男(土家族),贵州印江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研究。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2.030

G641

A

1008-6714(2017)02-0065-02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艺术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