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大列巴文化内涵微探

2017-03-12倪璐璐顾俊玲

林区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音译哈尔滨面包

倪璐璐,董 燕,顾俊玲

(1.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2.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哈尔滨 150036;3.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 150022)

哈尔滨大列巴文化内涵微探

倪璐璐1,董 燕2,顾俊玲3

(1.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2.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哈尔滨 150036;3.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 150022)

哈尔滨因俄罗斯元素别具一格,列巴是典型代表。从列巴的特点出发追本溯源,可以从跨文化交际、翻译方法和语音流变三个视角来揭示其称名,并阐释其文化内涵为中俄文化具有包容性、接纳性与美好性。

列巴;特点;来源;文化内涵

一、列巴简介

1.列巴的历史溯源

在5000—6000年之前埃及人就已利用发酵来制作面包,后通过希腊和罗马,经改良后传入欧洲大陆。俄罗斯人在9世纪开始掌握面包烘烤技术。哈尔滨的列巴来源,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为大约1945年,苏联红军进攻东北,帮助中国老百姓打垮日本军队的同时,顺便带来了“列巴”。二是1898年俄国人在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随着俄国人大量涌入,为满足他们传统的衣食住行需要,俄国人伊·雅·秋林来中国经商时创立了“秋林公司”,带来了“列巴”的制作工艺。时至今日,秋林公司生产的大列巴仍然声誉最佳。

2.列巴的制作工艺

大列巴主要由面粉、荞麦、燕麦、酒花和盐烤制而成。传统手工制作方法是将面团加入酒花,三次发酵,先用长柄铲子将列巴摆放在烤炉内,封死炉口,下层用俄罗斯特有的椴木、柞木等硬木火猛烧,待上层炉膛里达到一定温度后,将灶口封住,以炉膛里砖的余热将列巴烤熟,一般烤一炉需要一个多小时。因为历经百年依旧满城飘香,时至今日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传统制作技法,2008年秋林大列巴正式列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宗的列巴,其形状像锅盖,大小如枕头,内软外脆。存放几天后外壳变硬如石头,却保证了内里不会变质。保存期为夏季一周,冬季一个月左右。酸正是列巴的妙处,改善肠道功能,促进消化。虽然其口味不像甜食那么有诱惑力,但在以瘦为美的当下,受无糖观念及肠道保健的影响,其魅力有增无减。

3.列巴的类型

列巴在哈尔滨特指俄式大面包(русскийхлеб),按原料分为белый хлеб(白面包)和чёрный хлеб(黑面包)。俄罗斯人爱吃黑面包,甚至超过白面包。按形状可分为буханка(长方形面包),кирпичик(砖块面包),каравай(大圆面包),батон(长条形白面包),булка(圆形或椭圆形白面包),калач(挂锁形面包),баранка(小面包圈),бублик (环形小面包),булочка(小列巴),сушки(列巴圈)等,其中最著名的是бородинский хлеб(博罗金诺面包)。

二、列巴的称名考据

《现代俄汉双解词典》[1]第1 161页将词条хлеб释义为:(1)面包(统称);(2)(一定形状的,单个的)面包;(3)谷物,粮食;(4)谷类作物,庄稼;(5)〈转,俗〉口粮,食粮;(6)生活资料,谋生方式等。可见词典中并无“列巴”之项。哈尔滨人所言的列巴就是指俄式面包,且对这一称呼有特殊的偏爱。如此称呼,笔者认为理据如下:

1.跨文化交际视角

语言是文化赖以生存的保障,是一系列文化符号形成的先决条件。俄语хлеб音译“列巴”在哈尔滨扎根发芽,被接受容纳,乃至成为哈尔滨的文化关键词,占据价值核心,是有其历史渊源与社会原因的。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俄侨大量涌入中国,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枢纽,成为俄侨的集结地。到1928年“哈尔滨的俄侨已占哈埠居民总数的65%以上”(李德滨,1987:139)[2]。“列巴”音进入哈尔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接纳。赵军(2008)[3]曾言:“当19世纪面包传入哈尔滨时,还不叫面包,是沿用俄语的译音——列巴。大列巴、小列巴、列巴圈、奶油列巴摆满了秋林商店柜台,点缀着哈尔滨的城市风情,也诱发市民养成了吃面包的习惯。”荣洁(1998)[4]认为“大列巴属于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边缘语”。随着俄语对哈尔滨方言影响的淡化,这种边缘语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甚至被不同程度地取代,如“布拉吉”已被“连衣裙”取代。然而“列巴”与“面包”却同时保留下来,且社会赋予了“列巴”极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2.翻译学音译法视角

很多特有事物名称初次引进中国时都沿用了音译策略。音译法是把甲语的词语用乙语中相同或相似的语音表示出来的诠译方法。专有名词一般采用音译方法。在不同语境下音译分为单纯拟音、音译补义、音译寓义三种方式。单纯拟音是模仿原语发音,不考虑其意义,如квас(格瓦斯)——发酵饮料,платье(布拉吉)——无袖连衣裙。音译补义是根据译语特点和表达习惯增添词语补充原语语义,如суп(苏伯汤)——牛肉西红柿圆白菜汤。音译寓义是巧妙借助联想选择与原语具有类似文化负载意义的译语,如ведро(喂得罗)——俄式上粗下细的圆台形水桶,машина(马神)——缝纫机。鲍文(2007)[5]说,译语所使用的语言符号本身所具有的表意功能和心理暗示作用, 译语读者会因此受到“启发”或“诱导”而情不自禁地产生联想。水桶可以用来盛水喂养牲口,而缝纫机与马都是人类的工具,吃面包要咧嘴,这些音译除了读音十分相似之外,所选汉字的启发作用也不可小视,是形象生动的音译。хлеб音译后被哈尔滨人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列巴,咧嘴微笑,总是让人觉得美好,列巴是面包,又不仅仅是面包,犹如黑白老照片,凝聚了一代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温馨回忆。

3.语言学语音流变视角

从语言学来讲,хлеб根据俄汉译音表,对应为“赫列布”或“禾列伯”。笔者推测在流传过程中发生音译误传。因为就发音机理来讲,хлеб中х为清辅音,其发音与汉语中的h近似,但成阻部位偏前,发音很轻,于是慢慢被吃掉,只剩下леб(列伯)音,再后来就成了“列巴lie(三声)ba (轻声)”。该读音符合汉语发音习惯,音节上符合汉语语音特点,形成了能产型构成模式,派生出一系列词语,如“大列巴、小列巴、列巴圈、列巴花”等。俄罗斯人以面包(列巴)为主食,中国人以馒头和米饭为主食,加之列巴比馒头大很多,于是老百姓习惯性地加上“大”字做定语,于是就有了“大列巴”。

三、列巴的文化内涵

列巴既是寻常食物,又是精神食粮。列巴跨出国界成为哈尔滨的特色名片。列巴的文化内涵是历史的浓缩,也是时代的见证。

1.俄罗斯礼节中展现包容性

面包在俄罗斯代表慷慨好客,象征着友谊。俄罗斯传统礼仪“面包和盐”是迎接贵宾的至高荣誉。金黄色的圆形面包象征太阳,寄托着美好祝福,祝愿客人富足安康,盐代表友谊长存。国家级别的出访经常会看到俄罗斯少女双手托盘,正中放着一个大圆面包,摆着一个盐罐,被接待者吻一下面包,掰下一小块,撒上一点儿盐,品尝一下表示感谢。列巴是最具宗教仪式性质的食品。俄罗斯民族信奉东正教,东正教源自基督教,“在基督教的象征符号体系中,面包是基督圣体的化身,因而受到教徒的赞美和颂扬。”(汪磊,2013)[6]圣母安息节(УспеньеПресвятойБогородицы)要为新鲜出炉的列巴举行祝圣仪式。

2.哈尔滨文化体现接纳性

只有哈尔滨人才称面包为列巴,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当年远东最大的俄侨移民区的俄罗斯情结。俄侨说列巴,用最日常的称谓反映着乡愁。而哈尔滨人说列巴,一则尊重俄侨,二则体现其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当这种包容性成为一种习惯,哈尔滨也随之而成“东方莫斯科”。既有“大面包像锅盖,喝啤酒像灌溉”的豪气,又有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秋林里道斯红肠、格瓦斯等。异域风情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标志。中俄两种文化冲击融合,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3.列巴谚语中蕴涵美好

在俄罗斯的餐桌上一定有列巴,去做客时一定要吃列巴,这一礼俗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列巴俨然已经是一种大众文化,在民族文化意识中有所反映,谚语为证:

Хлеб-дарбожий.(列巴——上天的恩赐);

Хлебвсемуголова(列巴最重要);

Отхлеба-солинеотказываются.(盛情难却);

Небудетхлеба, небудет и обеда.(无列巴不成席);

Неземляхлебродит, анебо. (列巴只应天上有);

И песпередхлебомсмиряется.(猎狗在列巴面前也温顺);

Безхлебанесытно, безнего и у водыхудожить.(没有列巴吃不饱,没有列巴活不好)。

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里有一句台词至今经典Хлеббудет, молокобудет, и всебудет!(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直到现在作为励志名言,表示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会有光明的前途,仍然给绝境中的人以鼓舞和希望。

四、结束语

列巴,是一种文化符号,已经成为哈尔滨的标志,见证时代的变迁。列巴既是俄罗斯热情好客的标志,也是哈尔滨积极容纳外来文化的见证。如今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怀揣着过去对俄的美好,走进俄罗斯,有诚意,有实力,也就会有顺利。

[1]现代俄汉双解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李德滨,等.黑龙江移民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赵军.秋林大列巴: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N].哈尔滨日报,2008-06-13.

[4]荣洁.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边缘语[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1):41—46.

[5]鲍文.外来词音译增值现象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54—56.

[6]汪磊.面包——上帝的恩赐[J].俄语学习,2013(3):28—31.

〔责任编辑:李海波〕

2016-08-11

2016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黑龙江省对俄文化产业合作创新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16016)

倪璐璐(1985—),女,黑龙江兰西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翻译学教学研究;董燕(1986—),女,黑龙江北安人,中级翻译,从事金融翻译研究;顾俊玲(1976—),女,河南信阳人,讲师,从事翻译教学研究。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2.026

H35

A

1008-6714(2017)02-0057-02

猜你喜欢

音译哈尔滨面包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好吃”的面包灯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面包山